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像修行人一樣生活

我曾經是名程序員,現在也是。

我現在是名修行人,曾經也是。

上次遇到一個朋友,學習身心靈有好幾年,上的大多是圈內知名大師的課。我問她爲何要學這些?她說希望活得幸福。然而她覺得自己活得並不幸福,至少現在還是如此。

每個人都在追求幸福,追求快樂。但他們不知道,他們的不幸福和不快樂,正來自他們在不斷地追求幸福追求快樂。他們追求的是沒有黑夜的白天,沒有雨天的晴天。他們追求沒有山谷的高山,他們追求沒有烏雲的天空。這種追求註定會導致失敗。生命本身就是矛盾的,也是統一的。

追求快樂,也沒什麼不好。只是每個人都在追求快樂的同時,又緊緊抓着痛苦不放。妻子說,我希望家庭和睦,但老公不能抽菸喝酒;父母說,希望孩子健康快樂,但平時不能不聽話。快樂本來可以很容易獲得,但幾乎每個人非要在快樂前加無數個條件,哪怕這些條件滿足了,他們還會再加新的條件。

生活就是這樣,煩惱不斷,沒有盡頭。家家有本難唸的經,苦海無邊,就是如此觀點。每次我聽到一些讓人悲傷的故事,我會很悲傷,但也很快就不悲傷了,因爲我知道,每個人有痛苦纔是正常的。

很消極,不是嗎?

算是消極,但也很積極。

生活確實有解決不完的煩惱和痛苦,真相本來如此。接受這個消極的觀點,再尋求解決方法,就是積極,至少是勇敢吧。否則,逃避現實,每天假裝自己很好,這很消極,至少不算積極。我認識不少人,白天和同事朋友談笑風生,夜晚獨自失聲痛哭。他們害怕別人的評價,害怕別人看不起自己,害怕別人知道自己的懦弱。

如何獲得真正的快樂嗎?我覺得有且只有一條路,那就是修行。

之所以不快樂,是因爲有痛苦和煩惱;之所以有痛苦和煩惱,是因爲不夠有智慧;而想要有智慧,就只有修行。

修行這個詞,有點偏僻,或者說,容易讓人產生距離感。深山古寺,晨鐘暮鼓,打坐誦經,煉丹畫符,有人認爲這是修行;或者在生活中持咒唸佛,站樁冥想,靜修閉關,這是很多人心目中的修行人。這些應該算吧,但並不準確。

我理解的修行,是降伏自心,是朝“心”上下功夫。如果一個人,一直在練習如何降伏自心,這就是個修行人。反之,則不算,至少目前還不算。當然,這只是我個人的理解。如果你覺得我錯了,不用證明,你是對的。

修行在世間,不離世間覺。

如果一個人每天能像修行人一樣生活,絕大部分的煩惱,都會消失。

爲何?所有的煩惱都來自於對“自我”的執着,來自這個“心”。

心,就像一隻猿猴,上躥下跳,妄念紛飛。如若不能降伏這顆心,就成了情緒的奴隸,成了念頭的奴隸。跟隨念頭流轉不定,自然煩惱重重,痛苦不斷。而修行人的生活,就是每天練習如何降伏這隻猿猴。

如何像修行人一樣生活?

我總結了幾個點,你或許可以參考一下。

第一,向內求。

生活中遇到事情,我們習慣抱怨,習慣向外求。我們習慣抱怨公司,抱怨社會,抱怨同事,抱怨家人;我們找閨蜜訴苦,數落婆婆 99個毛病;我們找大師解惑,指責愛人 101個缺點。我們希望得到別人的認同,我們希望改變身邊的所有人,但很少想如何改變自己。我們認爲一切痛苦,都是別人造成的,都是別人的錯。就算偶爾認爲自己也有做錯的地方,那別人的責任更大,自己的錯誤微不足道。這些都不是向內求。

向內求是什麼?聽聽這個音頻。

這個世界荊棘滿地,當你要出門,如果你要求把外界的每個地方都鋪上地毯,這就是向外求。如果你只是讓自己穿一雙鞋,這就是向內求。

需要提醒的是,向內求,不要走到另一個極端,就是遇到每件事,都會認爲是自己的錯,從而自責、內疚。可以找出自己的問題,但自責和內疚,就是跟隨了念頭,是多餘的,也是有害的。

有人說,難道朋友的老公賭博,她也要向內求嗎?!被酒後駕車撞傷的路人,也要向內求嗎?

我錯了。不過如果是你朋友,你不用義憤填膺在這裏反駁我,多去照顧照顧朋友吧,這也是向內求。

總之,一個修行人,遇事,儘量向內求。

第二,守原則。

本來想寫成“持戒”,但這個詞容易讓人排斥。所謂的“戒”,就是某些“原則”。例如有人堅決不抽菸,這就是原則,也是“持不抽菸戒”,有人不喝酒,就是“持酒戒”。

一名修行人,會給自己定一些原則。在生活中,定然是有些事堅決不做的,這就是持戒,也是守原則。

我在《勇士之道》中講勇士的四大原則:不說謊、不抱怨、不佔便宜、不思他人過。

有了原則,會減少很多幹擾,當“心”不被幹擾,煩惱也自然少了很多,自然會安靜下來,智慧也自然會生起。

你也可以給自己的生活定一些原則,這些原則,都是爲了對治自己的習氣的。定下原則後,就好好遵守,絲毫不退讓。

第三,修行日課。

很多人說自己很忙,沒時間修行。這裏有兩個問題:一是他對修行不夠重視,所以會先忙其他事;二是他對修行不太瞭解,把修行和其他事分開。

對修行不夠重視,我無能爲力,這樣至少不像一名修行人。

修行人對待修行,當成生活中最重要的事。如果做不到最重要,那至少和賺錢一樣重要吧。

我說的修行日課,是修行人每天都會做的事。這些事,可能是單獨的,也可能是融入到生活中其他事情中的。

修行人,會給自己每天定一些必須完成的功課,不用太多,基礎的就好。有些信佛的同學,自己會給自己定的每天唸佛號多少,磕頭多少,也算日課。但我指的修行功課,並非這些,也不一定要單獨完成。例如,在走路中修行,在喫飯中修行,挑戰不思他人過、不佔他人便宜等等。

我自己每天的修行日課,也就是靜坐覺察、動作覺察、即刻覺察、情緒覺察等等。

完成這些功課,就是在練習。每天的練習,是修行的過程,也是修行的目的。調伏心的過程,也是調伏心的結果。

如果每天能完成修行日課,狀態自然不會差到哪裏去,煩惱自然就少了。

第四,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意思就是安住當下,不回到過去,也不去到未來。

痛苦,一般是因爲回到過去了;焦慮,一般是因爲去到未來了。安住當下,就不會有痛苦和焦慮。

一名修行人,生活中經常會提醒自己安住當下。回到當下該做的事,該做什麼,就做什麼。

例如你在上班期間,想起孩子一直沉迷遊戲,你很焦慮,此刻提醒自己,好好工作,這就是安住當下。此刻,孩子沉迷遊戲的事情,無法幹擾你。

有人覺得這樣孩子的問題依然存在,這樣做是不是逃避?不是的。當你面對孩子時,你跟他好好溝通,你陪他做作業,不要想着工作上的難題,這也是安住當下。

安住當下是一種能力,也是一種降伏自心的方法。需要經常練習。

第五,看見念頭。

能看見自己的念頭嗎?這很重要。

如果一個人無法看見自己的念頭,很難做真正的修行。用一顆散亂的心,磕頭拜佛唸經喫素,可能也不能算修行。

覺察是修行的基礎。覺察是知道此刻的正在發生。看見念頭,就是知道此刻的正在發生。只是知道,有不評判不跟隨的能力。

看見念頭,很簡單,就像控制自己呼吸一樣簡單,你可以知道自己此刻在想什麼,這就是看見念頭。

看見念頭,也很難,就像希望時刻控制自己呼吸一樣困難。你無法一直控制自己的呼吸,不信你可以試試。看見念頭,難就難在能及時看見,時刻看見。

一名修行人,生活中會時刻關注自己的起心動念,看見自己的念頭。

像修行人一樣生活的幾條原則,如果只保留一條的話,那一定是“看見念頭”。

如果不能看見念頭,你無法及時回到當下;如果不能看見念頭,修行日課也很難完成;如果不能看見念頭,原則會一次次被破壞;如果不能看見念頭,向內求也只是一句口號。

同樣,向內求、守原則、修行日課、安住當下,也是幫助你能看見念頭,及時看見念頭。

爲何看見念頭如此重要?

念頭是什麼?念頭就是那顆上躥下跳下跳的“心”。當你能看見念頭,你就有了降伏自心的基礎。當你能做到只是“看見”,你就在降伏那顆心。

這是修行人終生要做的事。

寫程序,是讓電腦聽話,修行,是讓“心”聽話。

像修行人一樣生活,本身就是在修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