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忽一日聽朋友說起“守村人”,想起那部電影《你好,樹先生》,也想起很多電影小說的村莊裏,那種心智不全卻善良熱心的人。
聽說幾乎每個村莊都有這樣的“守村人”,他們溫良厚道,不懂得計較,似乎有點傻氣,卻像一個村子的穩定背景,被普通人視爲保佑村子平安的福佑之人。
他們像一個村莊長久存在的符號,有一種類似於“敦敏”的狀態,被“聰明人”看作“笨”的樸拙智慧。
這種智慧繞過了世間的機巧,直接通達上天那古老的饋贈。
守村人的狀態,接近很多經過繁華洗禮的人,從萬丈紅塵的高處跌落後,想要追尋的鈍感力或大平靜。是他們通過藝術、宗教、萬裏徒步的磨練或庵堂寺廟的修行,企圖到達的那種境界。
有些人的存在,真的就像一個符號。
比如一個癡情無私的女子,一個堅守愛情的男人,一個潛心鑽研的手工藝人,一個童叟無欺的店鋪老闆……
這類符號屬於某種集體記憶,屬於代際生命經驗的傳承,甚至可以理解爲上天選中的智慧儲存。
這些人在今天,似乎像一去不返的舊符號,漸漸地要退進博物館裏去成爲時代的痕跡。
昨天一個朋友跟我說起,她辦年卡的連鎖品牌健身房正在陸續關門倒閉,但他們還在持續邀請會員們辦卡。她由此跟我聊起從前的老字號,聊起匠人精神,聊起那些從一家小店鋪做起,慢慢積累擴大到老品牌,他們踏踏實實做產品,本本分分賺利潤,在自己的行業領域裏堅持精益求精的鑽研精神,一度讓人崇敬。她說:“他們怎麼也沒叫人辦卡,生意還是那麼好?”
是,不知從什麼時候開始,每個店都在辦卡。如今誰都知道這是一種金融手段,建立自己的資金池,錢到了自己的池裏,風險就被沖淡了,主動權也大了。這種經營思路被認爲是現代的、時髦的、有格局的、有金融思維的。
我不懂金融,不敢批評現代金融概念太輕浮。
我只是溫柔地想起一個閨蜜的爸爸,從小的理想就是“做全上海最好喫的包子”。那樣樸素、踏實的理想,也快成爲一種舊符號了。
我不敢批評金融,只是隱約感覺這像是一種人性的膨大劑,給了貪婪和妄想太大的生存空間。
可能我是一個守舊的人。我對這類事物充滿了戒備和懷疑。
現在幾乎大多數人每天都會接到類似“你的信用考評過關,現在可以免費申請金額XXX的貸款。”這樣的營銷電話或者短信。
鋪天蓋地的金融貸廣告暴露了這個瘋狂時代的暗潮洶湧:慾望的無限膨脹和按壓不住的失控。
這些金融遊戲背後的暗影是人類的整體放縱和道德下滑。
他們鼓勵超前消費、鼓勵財務透支、鼓勵一輩子享三輩子的福。
在雲端背景的偶像劇、綜藝、時尚秀的示範下,各種車貸房貸消費貸校園貸輕奢貸,各類超越自己價值創造上限的慾望翻滾得理直氣壯:他們能過那樣的生活,我爲什麼不能?!
有一次聽說有女孩爲了名牌包包去拍裸照,我還總是不信,覺得是別有用心的男人在造謠。現在看來可能是真的。
這些年物慾比想象中更加來勢洶洶,曾經的貧窮記憶在物質豐裕後的反彈也比想象中更加大力度。
隨便看個古裝劇,講的是那個車馬、日色都慢的年代,插播的全套廣告卻是誘人透支的借貸平臺,紅樓夢裏王熙鳳和倪二放的印子錢,俗稱高利貸,多快好省,想要什麼,現在就買,一刻都不要耽誤!便利到只需要動動手指,就可以和他們一起榨乾你的未來,或者你以爲的未來。
這事往高大上裏包裝,就是整合盤活民間閒散資金,具有多維度社會價值,可最快鏈接起各種供需之間的和諧互助關係。再加上各種可愛有趣輕鬆搞笑的廣告創意,後面隱藏着的冷冰冰血淋淋的壓榨和掠奪即刻得以美化。
那些誘惑的借貸廣告猶如惡毒讖語催發着每一個想做全上海最好喫的包子的人、想做全中國最好穿的皮鞋的人、種梨種蘋果的人、開牧場賣牛奶的人……他們也許全都身不由己地參與了大大小小的資本投機遊戲。
很顯然,贏家只能是金字塔尖上的極少數。
而這類短期的財富神話極容易吞噬誠實勞動和蓬勃創造的動力,同時給無數人制造精分的幻覺:我好像什麼都有,又好像什麼都沒有。
況且,分得清“需要”和“想要”嗎?
在很多人都下意識裏,擁有比享受更重要。
而享受本身也已經被異化成爲遠離享受本身的另一些定義。
在看上去不缺喫穿的年代,很多人比以往任何時候都要脆弱和不堪一擊。
你已經生活得夠好?
不,你還沒有擁有這個。
你感到滿足了?
不,這個讓你體驗感更好。
你以爲自己所有需要都得到了?不,那是因爲你還買不起這一款……
那些活色生香、滾燙熾熱的慾望被廣告鍍金後放進櫥窗,時刻敲打人心。
那些與生俱來衣食住行的基本慾望,或被後商業社會煽動生長起來的非必須慾望,都和我們對生活的所有訴求、期待、夢想一樣泥沙俱下五味雜陳,多、豐富、更多可能以至選擇糾結直到最終迷失。
新的慾望被不斷創造出來,成爲下一個目標和意義。
當能力支撐不起慾望,就去找金融貸吧。
先買了、花了、享受了再說。
一種不負責任的人生態度被包裝成後現代的時髦樣子刮過街市,猶如肉鋪裏被動物屍體煽起來的溫風,實在不是大牌香水所能掩蓋。
虛高消費和虛高財富終是一場夢。
身體爲什麼要跑那麼快?如果靈魂跟不上。
魂不附體是不行的。
八月已接近尾聲,傍晚的一絲涼風裏可許讓我們有一刻的內向關照,嚮往一下“守村人”的精神世界:不欠任何人的,也不覺得別人欠我的。
畢竟,踏踏實實活着,才能五內俱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