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越來越嚴重了

那天在同學羣裏交流育兒問題,是的,同學羣變育兒羣了,生生不息,中年人的榮耀。我忍不住發表了一番略顯傲慢的言論:

“建立一個自己選擇自己承受的習慣,哪怕走點彎路,也比家長越位代替孩子做決定,要好得多。歸根到底,能有多大彎路呢,要真是天才,肯定能繞回來。”

我是窮鄉僻壤長大的普通孩子,從小放養,記得高中班主任頭疼我學習缺乏紀律性,曾寄希望於家校協作,可是家訪過後就放棄治療了,我清楚記得一個場景,他又要敲打我,但欲言又止“反正你家裏也無所謂,算了。”

要說我們有沒有羨慕過城裏孩子的精細培養,大概也有過,但更多是慶幸。自己摸索,自己掙扎,自己犯錯,自己總結,當這一套形成習慣之後,人的內心會變得強大。悲觀的說,你能依賴的只有自己,樂觀的說,你能依賴的還有自己。在一個快速變化的世界,內心強大比什麼都重要。

生活告訴我,越往後走,“有我”的人越稀少,當別人都靠外部規範、流行意見來活的時候,“有我”不啻掌握了大殺器。核武器就是我自己,但太多人早就拿去換了仨瓜倆棗。

現如今,生活的意識形態化越來越嚴重了,這是一個我造的概念。先看何爲意識形態,“意識形態是一種對現實的解釋框架,它整合了價值觀、信念、和規範,幫助個體和羣體理解世界、思考問題和做出選擇。”生活的意識形態的化,就是指躲在一副龜殼後面,過一種間接的生活。

家長過度幹預孩子的成長只是一個方面,年輕人分享情感問題的時候,都是上來先報一堆參數,985本科,美加澳留學,現在年薪若干,家裏在幾線城市有房幾套,父母退休金多少……兩套參數一擺,再講遇到了什麼問題,就連人的性格也都參數化了。每每看到這些我都會想起梭羅的名言,“我們沒有乘坐鐵路,鐵路倒乘坐了我們。”究竟是這些參數在談戀愛,還是人在談戀愛呢。我敢說,熱愛報參數的人,無論如何都遇不到對的人,因爲他們不知道人應該是什麼。

齊澤克說,愛情就是一種暴力的體驗:“我幾乎無法想象,在戰爭之外的日常生活中,有什麼比愛情更暴力的體驗。正因爲如此,那些婚介所、約會機構都在試圖馴服或消除愛的過度,就好像愛情太有毒了。你知道他們試圖爲你提供的訣竅,如何在沒有墜入愛河的情況下,找到自己的愛。保持距離不是愛的智慧,真正的愛是要完全投入其中,毫無保留地迷失自己。那些所謂的智慧廢話,讓人不要太執着於世俗的事物。恰恰相反,讓自己完全依附於世俗的事物,這是我的唯一齣路。儘管着意味着所有的風險。即使愛情不能真的長久,我們最終會選擇離婚,這方面我有一些實踐(幽默了,老齊)……我的好友阿蘭·巴迪歐說:愛情中總有一些戲劇性的、極端暴力的東西,愛是一種永久的緊急狀態。”

還有旅行攻略和避雷帖子的泛濫成災,當路上的所有風景都在計劃之內的時候,旅行就失去了本身的意義。但現在的旅行似乎變成了,去別人打過卡的地方,找到別人出過片的角度,把自己印到朋友圈的九宮格里。我的旅行攻略只有一條,避無雷。有一次在一個城市裏亂逛,突然逛到一條正在拆遷的小巷,巷子口一條醒目的警示:“拆遷地段,此路不通”。我頓時大喜,這是赤裸裸的邀請。果然沒讓我失望。陰雨的天氣,泥濘的小路,四周是垃圾,植物肆意生長,牆上貼着治療性病的小廣告,前方一張憂鬱的美人臉靜靜地望着我。這特麼纔是詩意啊。另外,這條路是通的。

無限制地去追求正確,只會把人變得極度脆弱,直到整個真實世界都成了過敏原。趁年輕,趕緊去犯錯。很多人對選擇的理解是錯誤的,以爲一次選擇終生無憂,好像扳動道岔,火車就會駛往美好的終點。其實選擇更像是重新種下一顆種子,重新選定一塊地基,忠誠於自己的選擇,去耕耘,去建造,去經歷。人生還能有別的東西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