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火遍北上廣,貴州菜今年真的沒對手了

今年夏天,貴州的超絕“鬆弛感”爆火,成爲暑期檔第一避暑大省。而在全國範圍內,貴州菜卻快速“出走”,成爲人氣更火爆的美食風向標。

貴州菜正在悄悄進入各大城市,包括成都。

四川火鍋重鎮,如今流行的喫食卻是貴州火鍋,這不是什麼天方夜譚。

無論是下班後約一個貴州喫食館子,還是週末興致勃勃地找一家bistro,品嚐有貴州風味的fusion料理,都成爲了備受成都年輕人青睞的時髦選擇。

不僅是成都,貴州菜的“地盤”也已經衝出了西南地區,開始在北上廣大放異彩。

從前,外地人最熟悉的貴州風味,可能還只是遵義羊肉粉及各種酸湯。而如今,在腸旺面喚醒全國打工人的胃的同時,bistro裏精緻的擺盤,則證明瞭“重口味”也能變得小資又好看。

遵義羊肉粉的名氣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
遵義羊肉粉的名氣早在清代中葉就名揚遐邇

在人們飲食口味愈發變重的當下,“出走”的貴州菜,在迅速征服一衆口味刁鑽的食客和老饕後,還留下了怎樣的風味?

01 當貴州菜佔領成都

似乎是一夜之間,貴州菜館子就開遍了成都,成爲了美食界的新頂流。大街小巷裏,來自安順的奪奪粉、貴陽的腸旺面,畢節的湯圓、遵義的羊肉粉等,成爲了人們相約體驗的美食,也成爲了社交媒體上人們爭相打卡的新寵。

貴州菜又稱黔菜,由貴陽菜、黔北菜和少數民族菜等數種風味組成,味辣、酸鮮。

在小紅書上搜索“成都貴州菜”,蹦出來的帖子裏,火鍋、簡餐、小喫都有,不少店一到飯點都是大排長龍。還有些貴州菜餐館已經細分到小喫、火鍋等垂直領域。無論是網紅的春熙路、玉林街,還是其他大街小巷,貴州菜的存在感已經讓人無法忽視。

在成都喫酸酸辣辣的“重口味”貴州菜
在成都喫酸酸辣辣的“重口味”貴州菜

貴州菜能在成都爆火,除了兩地在地緣上的接近,成都人與貴州人對嗜辣一事的相同愛好,也促成了這一盛況。稍有不同的是,川菜偏愛麻辣口味,貴州菜則專注於酸辣。

而在主攻創意菜的bistro,貴州菜也受到了大廚們的偏愛。

作爲中餐裏少油味道卻不寡淡的罕見存在,貴州菜能提供諸多創意菜中需要的口感與風味。諸如各種口味的酸湯,幾乎都能在成都的所有貴州菜Bistro餐廳的菜單上找到。

這些餐廳還會使用一些令人出乎意料的食材,例如貴州本地的餈粑辣椒,在創意中更大限度地融合了貴州本地風味。不少Bistro餐廳,諸如The Bazaar、湯之加里等,已經是在社交媒體上爆火的網紅店了。

The Bazaar內部,富有云貴菜系的bistro氛圍感
The Bazaar內部,富有云貴菜系的bistro氛圍感

貴州菜的“出走”,不僅限於成都。北上廣等一線城市裏,不僅貴州小喫、火鍋不再難以尋覓,貴州菜口味的bistro也逐漸多了起來。有意思的是,除了完全主打貴州菜口味外,許多bistro餐廳做的是雲貴川融合口味,在風味和食材的選擇上會顯得更加自由、寬廣。

一面是接地氣的生活小館,一面是精緻小資的bistro,貴州菜的走紅,主打一個全面、多元。

02 最能喫酸的省份

談及貴州菜,離不開一個字:酸。

貴州有一句俗語:“三天不喫酸,走路打躥躥。”說的就是貴州人對於喫酸一事的癡迷,甚至是依賴。如果飲食中沒有酸食,貴州人就會像菌子季裏喫不到野生菌的雲南人一樣,生活都沒有了盼頭。

作爲一個多民族共居的省份,貴族全省共有民族數56個,但在喫酸這件事上,他們的意見卻達到了高度的統一。

無論是東部及南部的侗族、布依族、水族,還是北部及西部的苗族等,都盛行喫酸。其中,凱裏酸湯、都勻四酸又最爲著名。

貴州凱裏酸湯,可放入米粉、牛肉、魚等食材
貴州凱裏酸湯,可放入米粉、牛肉、魚等食材

貴州人日常就擅長做酸食。其中,在食材的開發上,可以說是萬物皆可入酸:以米酸爲代表的禾酸、以酸菜爲代表的菜酸、以蝦酸爲代表的葷酸、以檸檬酸爲代表的果酸……可以說但凡能喫的東西,貴州人都把它們塞進缸裏發酵了。

至於做酸食的手法也是五花八門,主流的就有酵酸、泡酸、醃酸、糟酸、漚酸等。

最令外地人大開眼界的可能是漚酸。《酸食志》裏,作者要雲如此介紹漚酸的做法:“漚,是將食材,無論菜蔬還是肉禽河鮮,長時間在罈子裏漚,且隨喫隨漚。

漚出來的食材腐敗酸化,不要說細嫩、嚼勁,拿都拿不起來,全成汁水。

貴州凱裏的餐館老闆在做酸湯
貴州凱裏的餐館老闆在做酸湯

單從這一段文字描述來看,就足以想象其酸味的威力。都勻四酸中的臭酸便來自於漚酸這一做法——從罈子裏取出時就是一勺暗綠色濃汁,味道燻人得很。不同於全國遍地開花的廣西螺螄粉,這種令本地人胃口大開的酸食,外地遊客往往敬而遠之。

“遊客到了荔波,卻少有敢品嚐一次荔波臭酸火鍋的。有的人連走近都不敢,因爲那個火鍋飄出來的味道太特殊,如果一定要形容的話,只能是臭氣熏天。然而當地人卻自得其樂,認爲是上天賜與的美味。”

荔波美食很多,酸湯魚和酸湯牛肉火鍋是遊客的最愛
荔波美食很多,酸湯魚和酸湯牛肉火鍋是遊客的最愛

走到貴州荔波時,要雲就很想嘗試一下這口滋味,最終也沒能如願,只能聽當地人描述其獨特和美妙。

遊客到了貴州,喫酸的首選自然是酸湯,最著名的當屬毛辣酸和米湯酸。用湯色區分,一個呈乳白色,一個呈鮮紅色,因此它們也分別被稱作紅酸湯和白酸湯。

貴州盛產糯米,且糯米的米湯黏稠,有質感
貴州盛產糯米,且糯米的米湯黏稠,有質感

其中,紅酸湯是用毛辣果——一種貴州野生西紅柿製作、發酵而成,這種酸湯也因此烙印下了當地特色。

這一鍋紅色,正是貴州菜的絕對C位——酸湯魚的靈魂所在,而生活在貴州凱裏的苗族人,又擁有製作這一道菜的絕對權威。過去,當地甚至還有“做不了酸湯嫁不了人”的說法。

想要做好酸湯魚,鍋底極爲講究:先要加入大量本地特製的糟辣椒、中藥材,以及毛辣果吊出的酸湯;接着再將魚肉下鍋煮熟,最後再加入豆芽、竹筍等配菜。隨着湯越熬越濃,魚香味也愈發濃鬱。

貴州特色美食凱裏酸湯魚
貴州特色美食凱裏酸湯魚

除酸湯之外,有着糟辣酸風味的糟辣脆皮魚、醋酸風味的絲娃娃、以及黔西特色的酸筍魚,都是貴州酸食的經典人氣菜,代表着一方水土的特色。

貴州人嗜酸,如今已成爲一種割捨不去的生活方式;但在過去,這卻是當地人不得已的選擇。

貴州多山地,有着“八山一水一分田”的說法,加上位於高原,交通受限,與外地進行貿易多有不便。

隔壁四川幸運地擁有了鹽地,而貴州卻是全國唯一沒有任何鹽資源的省份。清代嘉慶九年,張澍來到此地,就在《續黔書》中寫道:“黔介滇、蜀之中,獨不產鹽,惟仰給於蜀,來遠而價昂。”

貴州多山地,房屋大多也依山而建
貴州多山地,房屋大多也依山而建

多重限制下,貴州人民缺鹽成了常態。可偏偏這裏氣候潮溼,煙瘴瀰漫,本地人容易患上腹瀉、痢疾、食慾不振等毛病,在缺鹽的條件下,只能另闢蹊徑,用酸食來提高食慾,幫助消化和止瀉,促進新陳代謝。

久而久之,對於貴州人來說,喫酸成爲了喫鹽的代餐。沒想到,這種“曲線救國”的做法,卻在日後形成了無可替代的酸食文化,也成爲了中國飲食中的一朵奇葩。

03 貴州,也是一個被忽視的食辣之地

提到喫辣,人們往往最先想起的,是四川或湖南。殊不知,貴州也是一個無辣不歡的喫辣大省。在國外華人超市被奉爲奢侈品的老乾媽辣椒,正是來源於貴州的雞油辣椒醬。

鮮爲人知的是,貴州是中國最早廣泛食用辣椒的地區。

這種原產於美洲的作物,自明代隆慶、萬曆年間傳入中國後,一開始並未被人們發掘其食用、調味用途。在沿海地區的廣東、浙江等處,辣椒原本只是觀賞作物。這一現象在明神宗萬曆十九年的《遵生八葵》可以找到記載:“番椒,化生花白,子儼突筆頭,味辣色紅,甚可觀……”

當辣椒從沿海地區來到內陸後,貴州人提煉出了它的調味價值。從前,中國的辛辣三香是花椒、姜、食茱萸,辣椒屬於是後來者居上,產量高,貯存方便,因此成爲了重要的調味料。

貴州人調辣有自己的祕方
貴州人調辣有自己的祕方

貴州人食用辣椒,除了能祛溼外,更重要的原因跟此地偏好酸食一樣,也是缺鹽的“副作用”。早在康熙年間,《思州府志》就有記載:“海椒,俗名辣火,土苗用以代鹽。”這裏說的就是貴州。

同時代的《黔書》也持相同觀點:“當其(鹽)匱也。代之以狗椒。椒之性辛,辛以代鹹,只逛舌耳,非正味也。”

因此,早在清代,貴州就開始種植辣椒,作爲飲食中重要的調味品,“頓頓之食每物必番椒”成爲了本地飲食常態。當時流行的苞谷飯,其菜便多用豆花,蘸水便是用水泡鹽塊後加入海椒,以期加入辣味。

《中國食辣史》一書的作者曹雨還爲此摸清了整個過程:喫辣,最初僅限於貴州東部和與湖南交界的山區,到了19世紀,開始從貴州向北擴散至湖北,向東擴散至湖南、江西、向南擴散至廣西,以及向西擴散到雲南、四川。

貴州辣椒種類繁多,各種辣椒也有其特色,而這種外形短粗的辣椒則是嗜辣之人的心頭愛
貴州辣椒種類繁多,各種辣椒也有其特色,而這種外形短粗的辣椒則是嗜辣之人的心頭愛

可以說,貴州是中國食辣地圖的中心和源頭,而這一格局早在嘉慶年間就已形成,後來黔、湘、川、贛四地人民才紛紛“種(辣椒)以爲蔬”。

與辣椒相互成就的,還有貴州菜裏的蘸水。

蘸水,其實就是蘸菜喫的蘸料。在貴州,它也叫做“辣椒水”,因爲幾乎每碗蘸水都會加入辣椒,沒有辣椒的蘸水也就沒有了靈魂。

貴州菜中,蘸水的豐富程度可以誇張到,有多少家庭就有多少種蘸水。僅以辣椒區分,就可以有幹辣椒麪、糊辣椒、油辣椒、剁辣椒、糟辣椒蘸水等。每種辣椒做的蘸水,搭配的菜還都不一樣,例如干辣椒麪一般拿來蘸烙鍋洋芋、烤豆腐,油辣椒拿來蘸豆花,剁辣椒和糟辣椒一般當作火鍋的蘸水。

貴州糟辣椒,香濃辣輕,用作蘸水,也可當作烹飪材料
貴州糟辣椒,香濃辣輕,用作蘸水,也可當作烹飪材料

喫個蘸水都能喫出滿漢全席的架勢,足見貴州人對待它有多認真、着迷。

不過,蘸水原料裏,也有一些食客唯恐避之不及的。其中,折耳根當最受爭議。它也叫魚腥草,不僅可以加入蘸水中,也能涼拌,或作爲配菜。

人們對摺耳根的感情可謂冰火兩重天。貴州人離不開它,但外地食客卻並未能全盤接受。老饕汪曾祺就喫過了它的“苦”。當年在劇團裏,一位貴州女演員的母親給她寄了一包折耳根,汪曾祺嚐了幾根後面露難色:“這是什麼東西?苦,倒不要緊,它有一股強烈的生魚腥味,實在招架不了!”但他喫辣的本領,卻是在雲貴地區歷練出來的。

涼拌折耳根,口感脆嫩爽口,是川渝雲貴共有的菜品
涼拌折耳根,口感脆嫩爽口,是川渝雲貴共有的菜品

一方水土,一方飲食,貴州菜裏,藏着這一高原山區豐富、多元的歷史與人文況味,而酸與辣,正是當地飲食文化的靈魂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