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臺灣人的獨特中秋味:蛋黃酥

蛋黃酥是臺灣在地發明的糕餅,坊間有人說五六十年代就喫過蛋黃酥的,但沒有明確的資料記載。較多聲音認爲是臺中的百年餅舖“陳允寶泉”發明的蛋黃酥,也有人認爲是從綠豆椪演化而來。

臺灣知名餅店李依錫、陳撫洸、王鵬傑、吳寶春、陳耀訓等這些大師級的糕餅匠人將傳統的蛋黃酥注入新時代的脈動,融合了漢餅的脈絡、日式菓子的思維和臺灣的本土食材,加上法式烘焙手法,賦予了蛋黃酥全新的生命。

中秋佳節喫月餅在臺灣現在已經衍生成中秋佳節喫蛋黃酥,而且送蛋黃酥在臺灣也已是毫無違和感的中秋自然景觀。

如果你採訪一個大陸人,問他“中秋節你會喫蛋黃酥嗎?”十個有八個會問你“蛋黃酥是什麼?加蛋的酥餅嗎?”蛋黃酥現在還是非常“臺灣”的本土糕點,它也和中秋烤肉一樣,有地域性。

說到蛋黃酥的發明,寶泉的第2代傳人曾赴日本學習製作菓子並在東京開店。第3代陳增雄研發出小月餅。當時他有感於傳統月餅太大,遂以日式烘焙技術,研發大小適中,以白鳳豆及日本原料爲餡的“寶泉小月餅”。

寶泉的第5代接班人陳溢輝說,阿公(爺爺)陳增雄提到蛋黃酥是他研發的,還拿出1986年8月《烘焙食品資訊雜誌》證明,阿公年輕時因爲把結婚喜慶常喫的壯元餅加了鹹蛋黃很受歡迎,他又縮小月餅尺寸,順應蛋黃的半圓弧度,做成立體半圓型的蛋黃酥,一問世便大獲好評。

所以我們推測蛋黃酥誕生在1976年小月餅之後,在1986年雜誌報道之前,至今差不多有40年的歷史。臺灣人歷經了40年,把蛋黃酥推到了和月餅同樣地位的中秋代言人的寶座。

談到蛋黃酥製作的祕訣,第四代傳人陳宇鴻的妻子翁羿琦說,鹹蛋黃一定要醃漬3週以上,紅豆餡則用萬丹紅豆加海藻糖和獨家配方及比例,熬煮4小時以上。讓餅可以保有紅豆皮及沙沙的口感,甜而不膩。外皮則使用頂級進口奶油及麪粉,烤出來就會有虎皮般香酥的口感,而且潤澤不幹澀。

蛋黃酥一直是寶泉店裏的熱賣商品,從未改過配方。一年可以賣出數十萬顆,還銷往美國、香港等地。寶泉參賽臺中市十大伴手禮近10屆,每次都得獎,但之前從未推出蛋黃酥參賽。後因陳增雄過世,家人爲了紀念他,特別將蛋黃酥報名,一舉奪得3項大獎,成爲送給發明者最珍貴的禮物。

蛋黃酥,作爲中秋節臺灣糕餅的代言人,打破了被傳統月餅壟斷了上百年的節日飲食習慣。這種替代的背後,是幾代臺灣餐飲人研發創新和努力傳承的結果。

蛋黃酥在臺灣有多熱賣?兩三年前疫情期在家辦公時,心血來潮的我想買陳耀訓蛋黃酥,但要網上預定,一家賣演唱會門票的公司承辦銷售。定了鬧鐘開賣時我馬上上線,看着有貨的幾個時段點下去,結算時均被告知已售罄,屢試不爽。我那雙在上海搖車牌靠自己就搶到最低價的手,終於沒能搶到蛋黃酥。後來看新聞才知道開賣後30秒中秋前的量就全部售罄了。

那我就去現場排吧,手刀幹不過人家,辛苦點就是我的命運,我認。

那是一個有點炎熱的午後,我提前20分鐘到店門口排隊。這是一家怎樣慵懶的麪包店要12點纔開門?到達時小店已大排長龍。我排了半個多小時才從巷口進了院子,也才知道蛋黃酥只在網路售賣,現場取貨,實體店只賣麪包——原來我的命運不是辛苦就好,而是得不到。

我不喫了,不喫了行吧?

臺灣對蛋黃酥的接納,從鴨蛋的銷售數字也可看出端倪。農委會統計2022年中秋節,全臺灣的蛋黃酥用掉了大約1億顆鴨蛋!太神奇了。當然農委會統計這個也同樣神奇。

蛋黃酥在臺式月餅中出現得最晚,但後來居上,並穩坐寶座。這個風口,會飛的豬很多,幾乎所有糕餅店都加入戰局,一年四季都有售賣,但真心不是家家好喫。其中不二坊的蛋黃酥也非常有名,天天大排長龍,中秋節要提前兩個月預訂,甚至要double的價格和二道販子纔買得到。

一種糕點被消費市場認同,符合大衆口味是一種必然。蛋黃酥的確及綿密和甘甜,香酥和營養於一體。我覺得蛋黃酥得到本土的高度認同,卻很難跨海的原因是它的保存期。我認爲剛做出來當天喫是最好喫的,過一天就弱一點,常溫下通常保存只有三天。放入冰箱冷藏可以七天,但只要冰過,味道和口感就會變掉。

很多臺灣人愛喫日本的糕點,很精緻也很重視細節。臺灣的糕點也很好喫,在中國傳統甜點的前身下,一直有踏實向上的繼續研發。早期農業社會物資缺乏,糕餅對於一般人家來說是昂貴食品,隨着物質生活普遍富裕,對糕餅多樣化的需求也因應而生,臺灣的糕餅匠人有內外在的動力推動糕點的不斷“迭代”。

江浙、上海一帶的蘇式月餅,和臺式月餅很接近,餡兒裏包鹹蛋黃在潮州、寧波也很常見。可能並不算稀奇的研發。但臺灣的糕餅和農產品一樣,有不斷改良的土壤,食材和製作的工藝,還有人都可以不斷精進。若干年後若出現蛋綠脆、蛋藍酥之類的成爲中秋節伴手禮,也不會讓人感到意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