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質形態越複雜、結構越精巧的產品,對於生產者的頭腦中先形成“草稿”的精確度、完整性要求更高。
比如航天飛船的製造與操作,就需要多種形式、多種運行環節、多種設備的“草稿”,這些草稿還需要不同的載體,紙上的、電腦顯示屏上的、操作人員必須熟記、理解的,大量的設計與流程方式。這個過程通常要耗費數年時間,花費成千上萬的頭腦來生產、改進這個“草稿”的整體。
假如這個草稿不能達到一個完善的境界,人們就不可能直接進入物質形態的生產階段,因爲這隻會產生一堆毫無價值的“垃圾”。沒有人願意把精力和資源、體力和時間耗費在建構一堆垃圾上。
人類的產品,不僅僅是物質的組合形式,還包括人體的動作方式,或是兩者的結合,總之,所有的產品被生產與創造出來之前,都需要先在大腦中形成“草稿”。
這些“草稿”,在大腦中顯示出來由神經細胞所呈現出來的信息形態,表達的是事物互相結合、組合的方式,粗略地說,就是對於某種目標、問題、需求的“解決方式”,或者是“辦法”。
相對應於人們不同的、千差萬別的生存目的和需求,人們需要先在大腦中形成不同的“解決方式”、“辦法”。
人類的所有產品,雖然最終表現出來的是物質組合方式、行動方式,但是它們被生產出來、實施之前,必定要在大腦中先產生“解決方式”、“辦法”,有了大腦中的信息草稿,纔有生產的行動,才能構成產品的物質形態與動作形態,才能最終實現人類的各種目標、解決各種生存、生活問題。
所有我們肉眼可見的生產過程,比如工廠裏機器轟鳴、工人汗流浹背地操作機器,農田裏人們辛勤勞動,酒店中服務者往來穿梭,舞臺上演員千姿百態······這些“轟轟烈烈”的過程,其實都屬於生產的第二環節:物質形態的生產階段。
當我們說起“辛勤的汗水”、“勤奮工作”時,實際上指的是物質形態環節的生產過程,而且,大多時候許多人確實只關注這個過程。
大腦的“草稿”階段假如沒有完成,第二階段的物質形態生產就不可能成功,也不可能實施,“草稿”階段如果不正確,物質形態階段的生產結果也就必然是錯誤。——它不能成爲一個好的解決方式。
人們現在通常所看到的各種工廠、企業、服務機構的種種“生產經營”活動,其實僅僅是第二生產環節的表象,而人們更習慣於根據這第二生產環節的表象——物質形態生產環節的種種表現去探討財富的問題,研究生產某種產品的方式。這種感官上的障礙和限制,導致大多數人對財富的創造和生產的關鍵環節產生了錯覺。
這個“小小”的錯覺,會成爲阻礙我們在經濟發展道路上巨大的阻力。
大腦的“草稿”階段的生產隱藏在每個人的頭腦內部,外觀上顯得無聲無息,而物質生產階段則顯而易見、甚至轟轟烈烈。然而,在這兩個環節的關係中,卻是前者決定和支配着後者,這個無聲無息的過程,正是人類生產力的核心所在。
對大腦“草稿“的生產,遠比對物質形態的生產更加重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