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全球第七位艾滋病治癒者出現後,我們離治癒HIV還有多遠?

原文作者:Diana Kwon

幹細胞移植已經清除了7名感染者體內的艾滋病病毒,但研究人員表示,大部分長效幹預仍很遙遠。

一個淋巴細胞上的艾滋病病毒顆粒的掃描電鏡圖。
一個淋巴細胞上的艾滋病病毒顆粒的掃描電鏡圖

在7月的一場艾滋病大會上,科學家宣佈,世界上第七個艾滋病痊癒者誕生了。研究人員報道,這名60歲的德國男性在接受了幹細胞移植後,體內已有近6年沒有艾滋病病毒。

以這種方式清除體內艾滋病病毒的第一人出現在2008年。然而,雖然幹細胞移植清除艾滋病毒的手段很有效,但很難推而廣之。這種治療方式侵入性強,風險高,包括移植物抗宿主病(供體細胞攻擊受體自身組織的疾病)導致的長期併發症。這種手術之所以成功治癒了7名感染者,是因爲這些人都患有需要骨髓移植的癌症,澳大利亞墨爾本彼得·多爾蒂感染與免疫研究所所長、傳染病醫生Sharon Lewin說,“如果一個人本來就很健康,我根本不會往這方面考慮,沒有人把它看成是治癒艾滋病的方法。”

艾滋病的標準療法是抗逆轉錄療法(ART),這種療法混合使用多種藥物,一般需要每日服藥,防止艾滋病毒在體內複製。ART能使感染者的病毒載量降低至檢測不到的水平,防止艾滋病毒破壞身體,極大地降低傳播風險。但對很多人來說,這種療法是不夠的。

科學家還在尋找更長效的療法。我們距離找到治癒艾滋病的方法——或是疫苗還有多遠?

爲此,《自然》採訪了相關專家。

Q:艾滋病療法目前已取得哪些進展?

藥物供應不穩定、耐藥性和病恥感等圍繞艾滋病的問題使很多接受ART療法的病人希望能有更長效的解決方案。“許多病人表示,只要能治癒艾滋病,他們願意承擔副作用甚至死亡的風險。”英國劍橋大學微生物學家Ravindra Gupta說。

對於大部分接受幹細胞移植的病患來說,受體接受的細胞中含有一種能阻止CCR5表達的突變,CCR5是艾滋病毒用來侵入細胞的蛋白。

雖然這種手術對大部分艾滋病感染者並不可行,但它在少數患者中的成功推動了靶向CCR5的基因療法的開發。靶向該病毒本身的基因療法也在開發中,比如通過插入一種能產生控制艾滋病毒抗體的基因。

其他研究路線還包括設法控制或清除潛伏的艾滋病毒庫,這個庫裏都是無法產生病毒顆粒的感染艾滋病毒的細胞。這些細胞因此能不被免疫系統發現,但它們會在患者停止ART治療後被喚醒。靶向這種潛伏病毒庫的方法包括增強免疫應答,喚醒並攻擊休眠的感染艾滋病毒的細胞,或使病毒庫中的病毒永久性休眠。

這些療法中的絕大部分還未通過I期和II期臨牀試驗,Lewin說,“這裏說的都是早期階段。”

但是,過去幾年在長效療法上還是有進展的。2020和2021年,多個國家的監管當局批准了卡博特韋(cabotegravir)和利匹韋林(rilpivirine)的組合抗病毒針劑,感染者每兩個月注射一次就能控制住艾滋病毒。2022年,監管當局批准了來那卡帕韋(lenacapavir)針劑,只需每6個月注射一次。

抗病毒藥物來那卡帕韋(lenacapavir)
抗病毒藥物來那卡帕韋(lenacapavir)

Q:防止病毒傳播有進展嗎?

在沒有疫苗的情況下,暴露前預防(PrEP)對於遏制艾滋病傳播就顯得尤爲關鍵。直到最近,暴露前預防只有口服藥的形式,而且必須每日服用纔有效。如果正確使用,暴露前預防口服藥能將感染艾滋病的風險降低約99%。

一些批准作爲長效艾滋病藥物的抗病毒針劑也被證明能預防感染。2021年,美國食品藥品監督管理局(FDA)批准了cabotegravir作爲預防性用藥。lenacapavir可能也很快成爲暴露前預防藥物:7月發表的一項研究[1]顯示,每年兩次注射lenacapavir能讓一個由逾2000名性活躍期年輕女性和青春期女孩組成的羣組成功預防艾滋病感染。相比之下,在接受暴露前預防口服藥的羣組中,約2%的人感染了艾滋病病毒。

巴西聖保羅聯邦大學的傳染病醫生、lenacapavir臨牀試驗的首席研究員Ricardo Diaz表示,這種針劑有一定侷限性。比如,對皮膚的副作用會使一些人停用藥物。其對男性的有效性也不確定(對男性的臨牀試驗仍在進行)。不過,基於最近發表的試驗結果中的效力,lenacapavir可能是艾滋病流行的轉折點,Diaz說。

Q:疫苗研發有何進展?

自1981年報道第一例艾滋病毒感染以來,整個領域一直向着疫苗的方向穩步前進,但前路漫漫,美國喬治亞州埃默裏大學的免疫學家Rama Rao Amara說。

領域面臨的最大挑戰之一是開發一種能廣譜中和多種艾滋病毒株的疫苗,Amara說。除此之外,由於艾滋病毒高度糖基化(被糖分子包裹),現實中很難設計出突破這一屏障的抗體。

《科學免疫學》(Science Immunology)8月30日發表的兩篇論文[2.3]中,研究人員報道了一種能針對獼猴體內艾滋病毒產生強效、廣譜中和抗體的免疫原。這些研究顯示,讓免疫細胞開始產生廣譜中和抗體至少是可能的,Amara說。Amara撰寫了與論文同時發表的評論[4]。“這不是簡單的任務。”這個免疫原名爲GT1.1.目前正處於I期臨牀試驗。

“艾滋病毒不是什麼好對付的病毒,”Amara說,“不然我們早就有疫苗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