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對健康益處最大的措施究竟是什麼?

主要還是靠良好的生活方式。

在吸菸是否有害健康的爭議還未塵埃落定的時候,曾有人認爲吸菸致癌是不是因爲這類人本身的基因就有點兒問題呢?

這個假說,後來其實是得到了部分證實的,但那又如何呢?

即使某些人具備容易因吸菸而得肺癌的基因組合,可只要這類人終生不吸菸,那麼這組人羣得肺癌的概率就是能大大降低。

美國的研究者發現,吸菸者死於肺癌的概率是不吸菸者的 29 倍,而重度吸菸者死於肺癌的概率是不吸菸者的 90 倍。‍‍‍

另外,曾經吸菸後來戒菸的人,其患病風險降低了一半。

這些理由,不夠說服一個吸菸者戒菸麼?

如果根本不介意吸菸導致的相關癌症風險的增加,我也佩服你的豁達。

可如果這個人羣居然還試圖通過體檢的方式增加多活幾年的概率,大家不覺得太擰巴了麼?你到底是怕死還是不怕死啊?

比如可能因胸CT篩查獲益的肺癌的高危人羣是:

  • 年齡 40 歲以上加以下任何一項
  • 每天吸菸的包數✖️吸菸年數≥ 20
  • 職業環境中接觸各種致癌因素
  • 有惡性腫瘤史或肺癌家族史
  • 有慢阻肺或瀰漫性肺纖維化病史

制訂這個篩查推薦的人自己不覺得滑稽麼?

我還以爲「每天吸菸的包數✖️吸菸年數≥ 20」這個人羣根本不怕得肺癌呢,如果不怕,就繼續吸,人生苦短麼,終有一死,真有這點兒樂趣,非戒掉也好痛苦的。

如果真的珍視健康,那麼,立刻把煙掐掉,就想忘掉有毒的前任一樣,再也不要想起來。

酒精也是明確的致癌物,通常的健康建議是戒菸限酒,但這個限酒,事實上是科學向世俗的妥協,如果把健康放在第一位,最理想的當然是滴酒不沾,若考慮到飲酒帶來的快樂,那酒逢知己千杯少,當場喝死都無怨無悔,更別說遠期危害了。

但有一條萬萬不能含糊,根本就沒有什麼對健康有益的所謂合適的飲酒劑量,每一滴都有毒。

所以,你看戒菸,戒酒,兩項幾乎沒有額外投入的措施就能讓人羣在健康層面獲益了,你還等啥呢?

網上還有一批抽風的主張戒色,這個……也別跟他們爭論,有人戒色太好了呀,正好讓不想戒的競爭壓力小點。

最搞笑的,我看到有個整天嚷嚷戒色的公號某天說自己被很多人罵,然後留言有人安慰他:被誤會是表達者的宿命。

我差點兒把隔夜飯都嘔出來,你們是一羣什麼東西,也配使用這句話啊?

從那以後,我看到這句話就無比噁心。

截圖中的內容,也出自這本書。

所以,戒菸戒酒之外,再加上良好的親密關係(這條確實有點兒難),這就勝過很多人了吧。

除此而外,還有合理膳食(重點強調戒糖),適當運動。

飲食部分吧,雖然營養學界各種觀點吵來吵去的,但大家取其觀點的公約數就行了,大致差不多就行,可能大部分中國人新鮮蔬菜水果的攝入量總是低於推薦量,這倒也不是喫不起,經常是想不起來有意多喫,這方面大家買一本營養學會出的膳食指南就夠了。

運動的益處討論的也非常多了,最有說服力的證據來自雙胞胎試驗,這就能說明即使在先天條件差不多的情況下,運動習慣的不同,也會導致健康水平的不同。

健康水平有運氣的成分,比如新聞裏經常出現的比較年輕就死於某種癌症的,那通常真的就是防不住的,別聽一幫二百五藉此機會大肆胡言亂語,那些不幸的年輕人一般也沒做錯什麼,你可能跟他們的生活方式差不多,但他們早夭了,你還活得好好的,他們沒做錯什麼,你也沒做對什麼,這部分控制不了的,不要多想。

運氣之外,就是對生活方式的調整,方方面面都想清楚了,也儘量避免作死的高危因素了,剩下,哪天死神來敲門呢,咱就拼命反抗一下,媽的,就不投降,能治就儘量治,拖一天算一天,沒準多活一天就等到新療法的出現了呢,大家看胰島素髮明前後那些糖尿病人不就是守得雲開見月明瞭麼,還有像艾滋病的例子,我們這代學醫的,真是眼睜睜看着這個病從所有人都束手無策到部分可治到如今基本上可以將其視爲一種慢性病了。

哦,想哪說哪,前面說的良好親密關係,記得戴套,這也是健康生活方式的一部分。

你要養成不帶套春夢都做不下去的程度,因爲夢裏找不到套能活活憋醒。

三國演義裏的許褚爲啥被射的滿身傷,他活逼該誰讓他赤膊上陣來着?人家別人都穿盔甲,那不叫勇敢,叫蠻幹。

還有不要低估疫苗的價值,疫苗可能是整個醫學史上救人最多的偉大發明,只不過曲突徙薪無恩澤,焦頭爛額座上客,疫苗的功勞太大了,把大家保護得太好了,以至於在有些人羣中竟生出了反疫苗的思潮,真是一幫忘恩負義的飯桶啊。

善戰者無赫赫之功,善醫者無煌煌之名。公衛、預防醫學的價值總是被人羣忽略,沒轍。

這回說得夠簡單,留言可以多放出來幾條。

最後,不要熬夜。

不過,這條我自己做不到,沒臉說太多。

但我也早就活夠本了啊,四十以後全是淨賺,我都賺五年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