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的真相

1914年,巴拿馬運河正式開通,標誌着人類終於打通了世界上最大的兩片海洋。從此,美國作爲一個新興的海上貿易大國,走上了快速崛起,最終全球稱霸的道路。有關巴拿馬運河的開鑿記,是一段充滿了傳奇與陰謀色彩的故事。

今天我們聊的是一個與其相關的話題,就是所謂的“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在如今的各種廣告中,這個名字可謂是如雷貫耳,我們不停地聽到某某產品曾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那麼,這個博覽會到底是什麼東西,所謂的“金獎”又究竟有多少含金量呢?

首先,你應該知道,“巴拿馬博覽會”實際上就是歷年世博會中的一屆,而且並不是在巴拿馬召開的。它的正式名稱叫做“巴拿馬-太平洋萬國博覽會”,但這個名字只是爲了紀念上一年巴拿馬運河的開通,真正舉辦的地點其實是在美國的舊金山,而不是巴拿馬。

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場館原址
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場館原址

其次,“巴拿馬萬國博覽會”只在1915年搞過一次(就像上海世博會只在2010年搞過一次一樣)。它和今天的“巴拿馬國際博覽會”壓根就不是一回事,後者是真的在巴拿馬舉辦的博覽會,從1982年開始,至今已經30幾屆。很多企業有意無意地把這兩者混爲一談,你但凡看到“榮獲第X屆巴拿馬國際博覽會金獎”的,那就是後者。

有人又要問了,自從1851年第一屆倫敦世博會以來,基本上每過一兩年都有世博會召開,爲啥偏偏1915年這個“巴拿馬博覽會”名氣最大呢?

原因之一,是因爲當時中國人的積極參予。其實中國很早就開始參加世博會,第一屆倫敦世博會就有中國人以個人名義參賽並獲獎。而從1873年的維也納世博會起,清政府委託當時掌管海關的赫德,以官方的名義陸續參加了近30屆世博會,只不過都沒有予以太多的重視,以至於歷屆參展的商品,無論數量還是質量,都並不豐富。

而到了1915年,當時民國政府剛剛成立不久,認爲這是一次非常重要的外交和展示國家的機會,因此對此次展會非常重視,在財政非常拮据的情況下還撥出了70萬元預算,並派出了龐大的人員和商品參加展出,展品總數高達10萬餘件,並在展會上大獲好評。獲獎總數排名所有參展國家第一,當時在國內引起了非常大的反響。在2010年的上海之前,這可能是歷史上中國最爲重視的一屆世博了。

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開幕式
舊金山“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開幕式

但這並不是“巴拿馬博覽會”如此知名的主要原因。真正炒作這個概念的,還是國內的幾個廠商,尤其是酒類廠商。

不知爲什麼,但凡有點名氣的白酒,都要拼了命地宣稱自己曾經榮獲“巴拿馬萬國博覽會金獎”,這其中包括茅臺、五糧液、瀘州老窖、山西汾酒……幾乎囊括了國內所有名牌酒。還爲此編造了多個故事,最流行的一個是說當年在展會上,外國評委們看不起中國酒,結果中國代表急中生智,把酒瓶故意打碎,酒香四溢,評委大驚,這才終於榮獲金獎云云。有趣的是,好幾個牌子的酒,他們的故事都幾乎一模一樣。

但問題在於,當年中國人蔘加這個“巴拿馬博覽會”,可是留下了相當多的史料記載。尤其以當時中國代表團團長陳琪的《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爲典型。在這本書裏,到底哪些商品獲了獎,可是有着詳細的記載。隨便翻翻就能發現,除了山西汾酒確實獲了大獎之外,並沒有其他幾種酒獲獎的記錄。而且當時的“頭獎”叫做“大獎章”,二等獎叫做“榮譽優獎”,三等獎才叫做“金獎”。至於什麼打碎酒瓶之類的故事,更是毫無根據。

陳琪《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
陳琪《中國參與巴拿馬太平洋博覽會記實》

正因此,2010年,當時的汾酒集團董事長李秋喜直接炮轟其他幾種酒宣傳造假,導致了轟動一時的“炮轟門”。

其實先不說有沒有獲獎,即使獲了“大獎”又如何呢?所謂巴拿馬博覽會的“大獎”,含金量有多高?實際上也不見得怎樣。在19世紀末20世紀初,所謂的世博會的“獎”可是氾濫成災,毫不值錢。你知道光是巴拿馬那一屆博覽會就發了多少個獎嗎?25527個!其中中國拿到了1200多個,光“大獎”就有62枚(各人記載數量還略有不同)。所以別看如今某酒廠炒作得那麼兇,但其實沒那麼稀罕,其他的61個“大獎”你知道是啥嗎?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牌
“巴拿馬萬國博覽會”獎牌

這種“濫發”在當時的世博上是很常見的,1900年巴黎世博會上,總獎牌數甚至一度高達4萬5千個。究其本質,世博會上的獎牌不像奧運會,競爭意義並不那麼濃重,甚至總數也不固定。你參展的商品多,獲獎的總數自然也就多。比如1930年比利時列日世博會,由於當時是兩座城市同時舉辦展覽(列日和昂維斯,即今安特衛普),中國參展地在列日,英國等國並不在此,於是最終獲獎情況,東道主比利時就包攬1700多塊獎牌,法國1200多塊,中國300多塊居第三。這裏的獎牌數更多地只是反映了各國參展商品的數量比例,其實並不怎麼說明質量。否則,難道比利時貨就是全歐洲最好的嗎?

1915年的情況也是同樣。當時歐洲各老牌強國因爲第一次世界大戰,很多並未前來參展,所以當時中國就變成了展品數量最多的國家,展地面積也是最大的。因此最終獲獎數量最多,其實也順理成章。當然,這也並不容易,尤其對當時落後的工商業來說,無疑是很大的一劑強心針,但某某商品拿到“大獎”,究竟值得在多大程度上進行吹噓,我們還是抱有一點疑問爲好。實際上,從1930年之後,世博會組織者自己都覺得“獎牌”無甚意義,乾脆慢慢取消了。退一萬步,就算獲獎值得誇耀,那也是100年前的事了,今天的商品質量如何,還是應該憑它本身說話,一味拿出100年前的老黃曆,又有多大的意義呢?

其實歷年以來,中國參加過很多世博會,也曾獲得過不少“大獎”。如1904年聖路易斯世博會,清朝政府派出代表團,也拿到頭獎16枚,總獎牌數75枚。1930年列日世博會,中國拿到頭獎36枚,總獎牌數300餘枚,等等。至於這些個頭獎都是啥貨品,由於史料缺失,其實大有可挖掘的餘地。但不知爲啥,現在所有人都只盯着“巴拿馬”那一屆,而偏偏那一屆的記錄是比較完整的,結果搞得難以自圓其說,尷尬不已。作爲普通消費者來說,我還是想提醒各位,下次再聽到“巴拿馬博覽會金獎”的時候,還是多留個心眼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