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引:經驗的迷思
戰國明明七雄,怎麼就能讓大秦一統了天下?
這個問題很多人都想過。
是啊,這塊土地上爲什麼會有一個國家能最終統一天下,而不是像歐洲那樣,一直保持着碎片化的分裂狀態?
是分久必合的大勢所趨,還是六國咎由自取?各種理論歷代不絕,關於六國滅亡的教訓,最著名的總結就是蘇洵的《六國論》。
蘇洵的觀點很簡單,一句話就能概括:弊在賂秦。
意思是六國只要不搞內訌,只要自覺抱團,一致對外,抗戰到底,是完全可以扛住秦國進攻的。
但歷史有時候就是那麼戲劇化,哀其不幸,怒其不爭。六國天天一門心思自毀長城,看起來似乎都成了大秦的統戰夥伴。
大部分國家都曾喫裏扒外,私底下都跟強秦合作,你說這仗怎麼打。
有時候想想真是莫名其妙。明知虎狼大秦只有靠團結才能抵抗,但就是寧願賄賂秦國獲得一時苟安。
不可理喻!
其實我們之所以這麼想,恰恰是由於幾千年的經驗誤導。要知道處於當時的歷史迷霧中,沒有任何局勢能夠明明白白,根本不像我們的歷史書那樣百分之百,因果顯然。
很簡單,假如一場仗像史書那麼描述,某國必輸無疑,那還打什麼呢,世界上就不該有戰爭了,弱國直接投降就行了。
那歷史還有什麼懸念,還有什麼意義?
歷史曾經都是現實,是當下的博弈。而博弈的精彩恰恰在於勝負的不確定性,戰國七雄無一能夠預測誰會笑到最後。甚至,有些國家直到滅亡都沒想到會有一個贏家能最終統一全國。
所以我們今天回看歷史,帶了太多的“因爲”“所以”。這樣纔會經常冒出一種智商的優越感。總覺得自己有一種大智慧能夠看到古代政治因果,所以總是替古人着急,認爲他們笨。
就像六國不合縱,分明就是傻冒。這不是等着被秦國一一干掉嗎?
其實,他看不出來,才正常。
戰國時代,整個中前期從來都不存在一個絕對的強勢國家,有的只是不斷的平衡、短暫的失衡,然後重新再平衡,就這樣蹺蹺板一樣此起彼伏。
而完璧歸趙,這件事就發生在這個平衡的夜幕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