衆所周知,日本人對三國的狂熱超過中國。提起日本創意界最大IP,非三國莫屬。在日本街頭,環顧四周,一定會發現有某處店鋪招牌、形象設計、廣告創意或遊樂廳裏的遊戲,和三國有關。於是,就有小夥伴問了,日本人既然對三國如此這般狂熱,爲什麼管《三國演義》叫《三國志》呢?難道他們連史書和演義的區別也搞不清嗎?
這個看似簡單的問題,恐怕困擾過不少人。其實,問題的答案超級簡單。只要看下圖,就一目瞭然了。

簡而言之,今日中國的《三國演義》,不過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而日本的《三國志》,也只是《三國志通俗演義》的簡稱。不同之處,一個掐頭留尾,一個只掐頭不留尾而已。
《三國演義》最初翻譯到日本,是在江戶時代元祿年間(1688年~1704年),由湖南文山翻譯,名爲《通俗三國志》。150年後,葛飾北齋爲《通俗三國志》配了數百幅精彩的插圖,名爲《繪本通俗三國志》。這套書爲《三國演義》在島國傲立IP之王的地位,立下汗馬功勞。毫不誇張地說,《繪本通俗三國志》的插圖,至今仍是中日兩國《三國演義》配圖的巔峯,從未被超越過。


大概是《通俗三國志》在日本太流行了,人們逐漸用簡稱《三國志》來指代《通俗三國志》,也不管《三國志》和史書《三國志》是否重名。而越到現代,日本人對中國古典越生疏,一般人早忘了史書《三國志》這回事。所以,《三國志》這個名字,一方面代表日本人對中國歷史英雄故事的憧憬,一方面也代表日本人對中國歷史的無知。《三國志》這一名稱背後隱藏的悖論,其實極爲耐人尋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