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但凡去過貝加爾湖旅遊的人,大都能在伊爾庫茨克城中的街邊花園裏,看到一尊橫眉怒目戎裝的雕像,有人問俄羅斯導遊:“這是誰?”導遊回答:“俄羅斯的大英雄”。有略識俄文、年長一些的中國遊客拼讀出來“高爾察克”,一時反應不過來,說“這不就是白匪軍總司令嗎?怎麼又變成了大英雄呢?”銅像的基座浮雕是兩個持槍對峙刺刀相交的戰士。中國遊客又問,“這表示什麼意思呢?”導遊說,“是兩個兄弟在打架”。
在百年前那場空前殘酷的兵燹戰禍中,數千萬人死於非命,而在意識形態的“紅白對立”消散以後,蘇俄內戰竟被認爲是兩個兄弟打架。曾經被打入地獄的鄧尼金、高爾察克現在都成爲俄羅斯的“大英雄”和“愛國將領”。

2005年10月,普京迎回了鄧尼金的靈柩,將他以愛國將領的身份重新安葬在莫斯科的頓河修道院,俄政府還爲此舉行了隆重的儀式。高爾察克因參加過北極探險,發現白令海峽以及1905年日俄戰爭和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就任黑海艦隊司令時期赫赫戰功,其價值重新得到挖掘,被大力稱頌。
前俄羅斯總理普里馬科夫說,“國內戰爭永遠是俄全社會無法治癒的傷痛”,“好在我們已經擺脫了原來的評價模式——把所有的白軍都認爲是惡人、祖國和人民的敵人、完全喪失了愛國主義精神的人”。一百年後人們總算可以理性地回顧這場戰爭了。

內戰爆發的原因
我曾撰文談到列-寧一派因對立憲會議實行了“罷免權”,“以人民的名義解散”立憲會議而導致內戰發生。遭到了一些人的質疑,質疑的主要觀點大都集中在這三點上:第一,內戰的發生是“十四國武裝干涉要把新生的蘇維埃扼殺在搖籃裏”,與立憲會議取締與否沒有直接的關係。第二和第三基本上是一個問題,即一個弱小的黨、遭到很多勢力反對的黨,在立憲會議選舉中只獲得1/4支持率的黨,爲什麼能夠打贏內戰?他們靠的是什麼?如果沒有工農羣衆的大力支持,紅軍是無法取得內戰的勝利的,可見新政權代表了人心所向。
關於這場內戰各種“官書”上已有定義。國內戰爭的“外國武裝干涉說”最先出自《聯共布黨史簡明教程》。這個觀點的依據是列寧1919年在俄共(布)第八次全國代表會議上的報告,列寧說,到資本主義列強“都跑來幫助俄國資本家和地主進行這場國內戰爭”的時候,“只有到那個時候,俄國才展開了國內戰爭”。但是同時列-寧在一封私人信件有更坦率的說法,他認爲當時的內戰是“蘇維埃政權反對‘普遍、直接、平等、祕密的’選舉的鬥爭,即反對反革命立憲會議的鬥爭”。

在否定選舉結果時他已經預感到會導致“內戰”的爆發,會導致外國勢力的介入。他認爲,“這是資產階級民主和資產階級議會制的世界性大崩潰,無論在哪個國家,沒有國內戰爭就不會有進步。情願者命運引着走,不情願者命運拖着走。”列-寧當然知道它們之間的因果關係:“取締了立憲會議”,“國內戰爭”就不可避免了。從立憲會議選舉時認爲這是“一種最先進的選舉方法”,到得知自己黨派成爲少數時就斥責“全部政權歸立憲會議”是反革命口號,再到除了蘇維埃,“無論什麼人、什麼機構賦予自己國家政權的職能,都將被認爲是反革命行爲,我們有權使用武力來鎮壓任何這類企圖”的“大逆轉”,又有多少道理可以服人?

現在俄國史學界一般認爲,直接導致內戰的原因有三個:廢除立憲會議導致民主派的反抗;對德和約引起“愛國主義者”的抗爭;以及餘糧徵集制激化與農民的矛盾。但實際上,隨着德、奧軍隊撤出俄國戰場,國外軍事力量整體減弱。 佈列斯特和約的問題在幾個月後即隨德國戰敗、蘇俄廢約而不復存在。餘糧徵集制有深刻的思想背景,作爲一項具體政策它應當說是內戰的結果而不是原因——雖然它引起的農民反抗導致了內戰延長。因此,解散立憲會議,亦即廢除憲政,實爲導致內戰的首因。
從某種意義上講,內戰是一場圍繞“立憲”的戰爭,列-寧政府的反對派最著名的口號就是“一切權力歸立憲會議”。而內戰中出現的許多反-蘇維埃勢力也都以立憲爲旗幟。包括大量的左派勢力,也在“既不要列-寧也不要高爾察克”的口號下成了反對派,他們要求在“左派”專政與右派專政之外選擇道路,回到1917年9月前的民主政府甚至“一月劇變”前的蘇維埃。 新政府的通報中也稱,威脅革命成果的全部行動都是“在立憲會議的保護傘下進行的”。
這起碼說明在立憲會議下取得合法授權,是各派承認的法律基礎。南俄志願軍總司令鄧尼金也認爲,“召開立憲會議大概是能使大家走到一起(儘管是表面上)的惟一政治口號。立憲會議要像以往那樣起獨特仲裁法庭的作用,應當決定俄國的國家形式和本質”。
這當然不是說後來反對布-爾什維克的力量都是立憲會議的支持者或所謂民主派,而是說,二月革命以來人們期待的憲政民主前景在1918年1月的消失引起了空前的震動,打破了俄國社會當時已十分脆弱的平衡,使各種矛盾都集中爆發出來。

不僅各支民主派(後來被稱爲“資產階級民主派”,但當時布爾什維克更常稱之爲“民主反革命”,“демократичес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юция”民主反革命和“Кадетская контрреволяция”憲-政反革命,是當時特有的兩個名詞,)打出立憲會議的旗號反對布-爾什維克,先後在伏爾加河流域的薩馬拉、烏法等地形成很大勢力,在格魯吉亞等地還建立了孟什維克領導的服從立憲選舉的民主共和國。
更嚴重的是在二月革命後懾於當時人們對民主的認同而一時蟄伏的各種舊俄勢力,隨着憲政民主前景的破滅也堂而皇之地出來搶奪江山:既然不搞民主了,沙皇的遺產憑什麼就是你的?“有槍便是草頭王”的局面於焉形成。
繼“一月劇變”布爾什維克驅散立憲會議後,1918年4月烏克蘭哥薩克首領斯科羅帕茨基驅散了二月革命後出現的烏克蘭議會(中央拉達),12月初俄國臨時最高執政高爾察克驅散了從伏爾加河遷移到鄂木斯克的立憲議會委員代表大會,二月革命後曇花一現的民-主權威至此蕩然無存。
立憲民主黨首領米留科夫說“通過普遍投票確立真正的人民代表制度,因爲只有這種代表機關才能解決人民面臨的生活難題,才能將國家引向沒有大動盪、沒有流血和犧牲的新秩序”,拋棄了通過公平的選舉給世人一個心服口服的理由這個“共同認同”,是俄國分成兩個陣營的主要原因。社會革命領袖切爾諾夫斷腕嘆息道,爲之奮鬥了多少年的俄國立憲運動,就像落入“紅白兩片磨盤之間的穀粒被碾得粉粹”……
二月革命以來對“混亂的民主”不耐煩的人們,在混亂變成內戰後也就各立山頭“收拾殘局”。加上趁亂而起的民族分離運動、外國支持的勢力,俄國一時陷入了空前殘酷的兵燹戰禍中,這場戰爭損失的人口不下1300萬。至於說國內戰爭造成的物質損失,據官方資料統計,達到500億金盧布。

到戰爭結束時,工業企業的產品僅爲戰前產品的20%,生鐵產量只剩下可憐的3%,煤炭和石油減產3/5.紡織品只有1/20.由於大量印鈔票,1920年的1戈比只等於戰前的1/1000.
就這樣,1917年2月開始的進程本來是由傳統專制向憲-政-民-主的轉型,結果到1918年1月後演變成“專制”到“專政”之間一場改朝換代式的戰亂。繼1905年後俄國曆史上又一次民主大實驗,就這樣以更慘痛的內戰以及內戰後的“專政”告終了。
“十四國武裝干涉”的來歷
當然,十四國武裝聯盟的提法並不是空穴來風,它來自英國《人民政治日報》1919年8月28日的一則報道,該消息說,陸軍大臣丘吉爾不久前在一次黨代表大會上發表演說,聲稱盟國要對俄國革命進行討伐。將有14國軍隊大舉進攻莫斯科。按照丘吉爾的打算,這次討伐要在8月底或9月初開始,9月攻克彼得格勒,聖誕節前攻克莫斯科。他列舉出的14國名單是:英、美、法、意、日、芬蘭、愛斯蘭、拉脫維亞、立陶宛、波蘭、烏克蘭、格魯吉亞、阿塞拜疆、亞美尼亞。
不知道讀者注意到“武裝干涉”的時間了沒有,從丘吉爾講話到“討伐”幾乎是同時的。且不說14國是否立場一致?是否做好軍事準備?是否可以馬上派遣軍隊?除了俄周邊的幾個鄰國外,單單是遠隔萬裏、跨越重洋一項怎麼可能在9月份到達彼得格勒呢?
此消息一齣,托洛茨基就把它當作一個“語言訛詐”的“笑話”來對待,說“嚇唬誰呢”,這只不過是“十四個地理概念”而已。他調侃丘吉爾說,不要說“十四國來犯”,你們能糾結出十四個師的兵力就算你有本事,“如果能給鄧尼金和高爾察克派遣十四個師的援軍他們會更高興”。

他私下裏承認,如果丘吉爾真能糾結起十四個師一起來進攻的話,我們還真是抗不住的。而反蘇維埃勢力則抱怨英國人誇下海口,不要說軍事支援有名無實,就連足夠的物資供應都無法提供。
雖然十四國武裝干涉不完全正確,但當時蘇維埃面臨的形勢的確嚴峻,因爲一戰尚在進行中,俄軍的頹勢大局已定,兵敗如山倒。由於俄國退出戰爭和政權更迭,形成多面夾擊。外圍包圍圈有德軍在南部地帶,協約國軍隊分別佔領阿爾漢格爾斯克、摩爾曼斯克和海參崴,日本在遠東逼近海參崴,加之突發兵變的捷克兵團。1919年3-4月高爾察克從東線的西伯利亞向中央地帶挺進,6-7月駐守在南俄頓河流域的鄧尼金與克拉斯諾夫向莫斯科發兵,上半年和下半年尤登尼奇曾有兩次逼近彼得格勒城下,形勢的確很嚴峻。
那麼紅軍是如何打贏這場戰爭的?且聽下回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