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非子·說難》開篇就說:龍也是一種蟲,可以馴而騎之。然而它的喉下有逆鱗,觸之即死。
爲什麼說難?難就難在帝心難測。掌握不了帝王的心理,怎麼可能遊說成功。
比如流傳很廣的故事:洋務派代表人物張之洞問慈禧:沙俄和美國,更恨哪一個?慈禧回答說:俄國人雖然比較野蠻,但他們要的就是土地與錢財,大清有的是土地和銀子。但美國人不一樣,他們不要土地和錢財,卻想讓我大清還政於民。哀家與美國勢不兩立!
你看,慈禧的心思全在保存權力,而不是土地和錢財。如果一個大臣,沒有揣摩透她的心思,貿然勸她,那就是死路一條。
帝王心思最難琢磨,也變化無常。今天信任你,千里江山都可託付給你。明天懷疑你,萬裏河山無你立錐之地。
爲此韓非子從權術的角度出發,總結了帝王常用的13道權術,並由此揭示了帝王的八條心理邏輯。
第一、朕最有才。
人不會天生就是賢人聖人,但帝王不這麼認爲。首先帝王可以登上帝位,本身就是對身份設定的一種肯定,天之子、自然智力無雙。其次是面對無窮的恭維和負面信息屏蔽,帝王顯然無力破除信息繭房,很快便會陷入“朕最有才”的迷夢之中。
比如1962年12月,赫魯曉夫參觀一個畫展,他諷刺抽象派作品根本不是什麼藝術。結果他竟然被反駁說對美學一竅不懂。赫魯曉夫當即雷霆震怒:我當礦工時是不懂,我當基層幹部時也不懂,在我升遷的每一個臺階上我都不懂。可我現在是部長會議主席,難道我還不懂嗎?
第二、朕是老大。
帝王獨掌權柄,以術御臣、以法馭民。帝王是權力的中心,也是權力的頂點,凌駕於一切之上。因此誰要是敢挑戰帝王的權威,下場自然不會太好。
比如劉邦曾問韓信:我能帶多少人馬?韓信回答說:十萬。劉邦又問:那你呢?韓信回答說:多多益善。雖然後面韓信慌忙用劉邦有元帥之才搪塞,但彼時已經被降爲淮陰侯的韓信,依舊如此藐視帝王,自然讓劉邦動了殺心。
第三、朕愛猜忌。
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認爲,君主要經得起孤獨的煎熬,君主應當懷疑一切人,對君主最危險的人,莫過於意氣相投的人。
韓非子也認爲,君主會猜疑所有的人,包括妃嬪和兒子,因爲這些人要麼謀圖權位,要麼謀求私利。
因此帝王的猜疑心,是權力的本質屬性。帝王越是疑心,臣子越要示之以誠,否則帝王就會耍龍威。
比如蕭何自污、王翦求封,都是以誠釋疑的表現。
第四、朕不會錯。
帝王永遠正確,即便偶爾下個罪己詔,也是把責任推給客觀原因。帝王不能有錯,錯了就會讓人對君權產生質疑。
任何時候,君權都是最大,真理也必須小於君權,如果真理對君權有害,那就必須污名化真理。
在古代有這樣一個政治鐵律,就是君主倘若親自下場表態或做事,就說明局勢已經很糟糕。因爲如果君權這張最後的底牌失效,那就意味着君主權威的徹底崩潰。
無論是馬基雅維利的《君主論》,還是韓非子,對這一點都着墨很多。高明的君主永遠是躲在幕後,這樣的好處是,無論君主怎麼做都是對的,錯的永遠是臣子。
第五、朕好享樂。
爲什麼很多帝王年輕的時候勵精圖治,中晚年之時卻貪圖享樂?
已經成功上位的帝王,如果政局穩定,掉入奢靡之淵是遲早的事。因爲帝王擺脫了權力危機,失去了奮鬥目標,自然要追求享樂。再加上臣子投帝王所好,帝王很難能經受登峯造極的享樂考驗。
比如76歲的女皇武則天,都要建“控鶴府”,收男寵三千。
第六、朕喜忠心。
帝王要的是忠心,而不是忠臣。忠臣與奸臣的評判標準,在帝王和百姓看來,有可能完全相反,因爲帝王要的是死忠和愚忠。
比如齊宣王問孟子:商湯放逐夏桀,周武討伐商紂,臣子殺害他的國君,這樣可以嗎?孟子回答說:傷害“仁”的是”賊”,敗壞“義”的是“殘”,這類人叫做獨夫民賊。我只聽說周武王誅殺了一個獨夫民賊,沒聽說他弒君。
這個故事當然沒有完,朱元璋登上帝位之後,讀到這個典故,一氣之下,就把孟子的牌位移出了孔廟。
第七、朕需拍馬。
人人都喜歡聽好話,喜歡聽阿諛奉承的話,皇帝當然不例外。比如花剌子模信使的故事,凡是給帝王帶來好消息的信使,就會升官,給帝王帶來壞消息的人則會被送去喂老虎。
而且對帝王而言,要想聽真話、實話,其實也不那麼容易。比如明朝的嘉靖,要不是因爲海瑞《治安疏》的那一句“天下之人不直陛下久矣”,嘉靖還真以爲自己是天下人的慈父。
第八、朕要面子。
對帝王來說,面子就等於權力,而權力就等於生命,因此帝王愛面子,就像愛惜自己的命一樣。丟了面子,那就是對君權的極大傷害。維護自己的面子,就是維護自己的權力。
比如公元606年,隋帝國萬國來朝、紅綢纏樹,胡商不解的問道:你們這裏有人連衣服都穿不上,還不如將這些絲綢拿下來給他們做衣服呢?
西域乃是蠻夷,不懂帝王的面子,他們以爲百姓富足、天下安定是帝王的面子。但對帝王而言,萬國來朝、紅綢纏樹,這纔是帝王的面子,因爲這才能昭示帝王的權力。
言而總之,帝王的心思,是一種自極的心理。
一邊是握有生殺大權的帝王,一邊是無生命安全保障的臣子,一邊是至高無上神聖不可侵犯,一邊是苟且偷生求富求貴。這種君臣之間的不平等,迫使臣子需要時時刻刻揣摩帝王的心理,需要講假話、拍馬屁,需要文過飾非、阿諛奉承,生怕觸到了帝王的逆鱗。
在這樣的帝王心思壓迫之下,國家利益、王朝大局、個人尊嚴、人性底線等等,都可以作爲交換帝心的籌碼。當然也包括領土和白花花的銀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