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社會主義與共產主義有什麼聯繫和區別?

“社會主義”這個詞在19世紀30年代後半段剛剛出現時,與“共產主義”的意思完全相同。無論是烏託邦社會主義者(如聖西門、傅立葉)還是早期的共產主義者,他們的思想都集中在如何消除私有制,建立一個由公有制或集體所有制主導的社會結構。

最初“共產主義”是更流行的術語,但慢慢地,“社會主義”一詞成了主流。

在馬克思和恩格斯的時代,雖然馬克思在某些作品中區分了共產主義的兩個階段:低級階段和高級階段,但他並沒有給這兩個階段取不同的名字,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仍然是混用的。

低級階段的共產主義:實行生產資料公有制,但仍有舊社會的某些殘留,比如按勞分配的原則。馬克思指出,這種分配方式仍然不夠完全平等,因爲它依然基於個人貢獻,而不是按需分配。

高級階段的共產主義:在這一階段,社會生產力高度發達,物質財富極大豐富,能夠滿足所有人的需求。這時,社會的原則是“各盡所能,按需分配”,並且國家和階級都將消亡,真正實現無階級、無國家的社會。

1848年,馬克思和恩格斯起草的綱領性文件《共產黨宣言》,雖然是爲一個名爲“共產主義者同盟”的團體而寫的,但它的思想迅速傳播,成爲了社會主義者和工人運動的核心教義。

在《共產黨宣言》思想的影響下,成立了德國社會民主黨,這是歷史上第一個大規模的社會主義政黨。它起源於1863年成立的全德工人聯合會(ADAV)和1869年成立的德國社會民主工黨(SDAP),這兩個黨派後來於1875年在哥達合併,成爲德國社會民主黨(SPD)的前身。黨內的許多領導人,如奧古斯特·倍倍爾和卡爾·考茨基,都深受馬克思主義的影響,並將其作爲黨綱的核心內容之一。

除了德國社會民主黨,其他有代表性的社會民主黨包括英國工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挪威工黨,法國社會黨,奧地利社會民主黨,西班牙工人社會黨,等等。

第二國際實際就是各國社會民主黨在發展過程中形成的重要國際組織。第二國際於1889年在巴黎成立,作爲國際社會主義運動的協調機構。其成員主要是歐洲各國的社會民主黨和社會主義政黨,其中德國社會民主黨佔有重要地位。其他主要成員還包括英國獨立工黨、法國社會黨、瑞典社會民主工人黨等。第二國際成立時正值歐洲社會主義和工人運動高潮時期,許多新興的社會民主黨在這一時期得到了迅速發展。

第二國際的主要意識形態基礎是馬克思主義,強調國際工人階級的團結和革命鬥爭。各國的社會民主黨在這一框架下進行合作和協調。

1917年十月革命勝利後,列寧及其布爾什維克黨面臨着一個重要的任務,即如何將他們的運動與其他社會主義派別區分開來。

列寧將那些支持本國政府政策的社會民主黨稱爲“社會主義叛徒”,因此,他賦予了“共產主義”一詞新的含義;共產主義不再是指社會發展的終極目標,而是指實現這種目標的戰術手段。列寧強調通過無產階級革命推翻現有資本主義統治的必要性,他認爲“共產主義”代表了一種更激進、更有效的實現社會主義的手段,與那些試圖通過漸進改革或議會鬥爭達到相似目標的社會民主主義者形成鮮明對比。

1918年,俄國社會民主工黨(布爾什維克)更名爲俄國共產黨(布爾什維克),這一舉措標誌着列寧對“共產主義”一詞的戰略性重新定義。

1919年,成立了以蘇聯爲主導的共產國際,也稱爲第三國際。其主要目標是推動世界範圍內的無產階級革命,建立由工人階級領導的社會主義政權。共產國際認爲,資本主義是一個全球性體系,因此必須通過國際性的革命鬥爭來推翻它。

列寧對“共產主義”所做的這種新解釋,又被斯大林修改了。

20世紀20年代末,蘇聯經歷了一系列重大的社會和經濟變革,包括快速的工業化和集體化運動。隨着這些政策的推進,不同成員共和國之間的經濟發展和生活顯現出差異,招致了外界的批評,認爲這是共產主義國家不應出現的不平等現象。

爲了回應這些批評,同時也爲了解釋和合理化蘇聯內部的差異,斯大林在理論上區分了“社會主義”也即低級階段和“共產主義”也即高級階段。

低級階段(社會主義): 斯大林將蘇聯當時所處的階段稱爲“社會主義的低級階段”,在這一階段,儘管生產資料已經實現了公有制,但由於生產力尚未達到極高水平,無法做到資源和財富的完全均等分配。因此,在這一階段,蘇聯各成員共和國之間的生活水平可能存在差異,口糧和其他資源分配也不完全相同。

高級階段(共產主義): 斯大林宣稱,只有在社會主義發展到更高級的階段,即共產主義階段,才能實現真正的社會均等。在這一階段,生產力極大提高,物質財富極大豐富,所有成員共和國和人民之間的物質生活條件將完全平等,實現“各盡所能,按需分配”。

通過這種區分,斯大林試圖將蘇聯內部的物質不平等歸因於社會主義階段的發展不充分,而不是社會主義制度本身的缺陷。這一理論爲蘇聯領導層在面對外界批評時提供了一個合理的解釋框架,即蘇聯正在通往最終目標的過程中,而不平等只是這個過程中暫時的現象。

此外,這種理論區分也幫助斯大林鞏固了自己的政治權威。他強調,只有通過黨和國家的集中領導,才能推進社會主義向共產主義的過渡。因此,任何對現有體制的批評都可以被視爲對革命進程的阻礙。

斯大林對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做出的這種區分在後來的蘇聯官方意識形態中得到了延續,成爲解釋蘇聯不同經濟政策和社會現象的基礎。雖然在後來的領導人(如赫魯曉夫和勃列日涅夫)時期,這一理論被不同程度地修正,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這兩個概念的階段性區分在蘇聯歷史上一直保持着重要地位。

同時,這種區分也影響了其他蘇聯式社會主義國家對自身發展的解釋和定位,“社會主義”成了一個靈活的概念,涵蓋從初步的社會改造到接近理想的社會狀態的廣泛範疇。

歐洲的社會民主黨則一直沒有嚴格區分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在各國社會民主黨的實踐中,二者的區分往往被淡化或模糊處理。這一策略性模糊使得社會民主黨能夠更廣泛地吸引選民,並適應不斷變化的政治環境。

早期的社會民主黨通常將“社會主義”和“共產主義”視爲相互交替使用的術語,20世紀後,許多社會民主黨逐漸從革命性馬克思主義轉向議會民主和漸進改革。雖然馬克思主義仍然是其意識形態內核,但社會民主黨不再強調對“共產主義”這一終極目標的追求。

現代的社會民主黨的主要目標轉向以各種現實的政策,如稅收、國有化、福利和工人運動等追求社會平等,並強調他們是以民主程序來實現其社會主義主張。換言之,他們更爲直截了當,就利用資本主義現成的物質基礎來實現無產階級均貧富的理想,而全面社會主義公有制的改造不再是必要的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