暢銷書《國家爲什麼會失敗》一書中指出:一個國家實施攫取性的政治制度和包容性的經濟制度,在一段時間內雖然可以取得成功,但是隻要攫取性的政治制度沒有改變,最終它就會改變包容性的經濟制度,最後導致國家失敗。
奧斯曼帝國是這樣的例子,俄國也是這樣的例子。
提起帝俄時代,我們的眼前往往會呈現一幅專屬的俄羅斯風情畫:用法語賣弄風情的貴族,腦滿腸肥的地主,身材壯碩但精神佝僂的貧苦農奴。
很多年以前,“以俄爲師”的論調非常有市場。但當我們準備書寫現代化的篇章之時,卻幾乎無人願意翻動俄國的史書,因爲帝俄的歷史中,從未出現過現代化的字樣。
與清王朝一樣,羅曼諾夫王朝是俄國曆史的最後一個王朝。清王朝於1644年建立,1912年滅亡。羅曼諾夫王朝於1613年建立,1918年滅亡。
羅曼諾夫王朝時期,俄國持續對外擴張,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尼古拉二世等等沙皇多次嘗試改革,但俄國的現代化之路曲折坎坷,迄今仍未完成。
俄國有着悠久而深厚的專制傳統,最上層是沙皇爲首的大共同體,中層是貴族組成的小共同體,底層是小地主、農民和農奴。
第一次嘗試是彼得大帝的西化改革。彼得大帝的改革,加強了農奴制,對廣大農民來說,沒有從中獲得任何的利益,這註定俄國仍然是一個落後的農奴制國家。
而且出於君主的本能,彼得一世的改革排除了中下階層的參與,他通過嚴格恢復舉國服役體制,還打擊了中間的社會集團和地方自治力量。
與彼得大帝類似,1762年登基的葉卡捷琳娜二世,也醉心於歐洲文明,甚至曾與啓蒙思想家伏爾泰有過書信往來。
葉卡捷琳娜雖然承認共和思想的先進性,但卻認爲專制政體仍然最適合俄國。以“開明”著稱的葉卡捷琳娜,甚至反對建立以社團爲基礎的慈善組織,反對它們救濟饑民和病人。凡是不需要政府參與、自行爲人民服務的組織,她都懷疑是潛存的顛覆根源。
具有自由主義傾向的亞歷山大一世上臺後,讓整個俄國滿懷憧憬。
1801年,亞歷山大一世組建了一個委員會,探討憲法、選舉產生元老院和廢除農奴制。但是,父親保羅被刺殺身亡的命運,使得亞歷山大明白,挑戰貴族豪門的專制體制,是一件多麼危險的事。爲此他認爲只有加強自己的權力,然後再強力推動改革。
1812年,亞歷山大一世擊敗法國皇帝拿破崙,讓他的威望達到頂峯。他原本打算利用戰爭勝利的威望,大力推行改革,然而彼時俄國政壇的腐敗已經根深蒂固,保守派全面抵制亞歷山大一世制定的各項改革措施,最終也沒有一項措施能夠得到切實地執行。
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的改革困境在於,他們所推行的改革,往往是自上而下,由國家主宰,從高層發動,而非自下而上的方式。
自上而下的改革,往往需要統治者利用足夠的武力維持統治秩序,同時又需要統治者具有足夠的權威,使得改革能夠順利實施和進行。要做到這些,統治者就必須集權,然而這恰恰又是他們改革的目標,這不得不說是一個怪圈。
從政治角度看,現代化意味着公民的權利得到真正落實,政府的權力得到真正約束,這就離不開民主制度。
從經濟角度來看,現代化不可或缺的是市場經濟,政府不得過度幹預,而是充當市場的守夜人,維持良好的法治,讓市場經濟推動創新和產業升級。
從社會角度來看,現代化意味着發達的公民自治,廣泛的公民參與和一個自由開放的社會。
這一切,在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的改革中,從來沒有具體的落實。
1904年,俄國的社會運動風起雲湧。學生和工人遊行示威,要求實施憲政改革。1905年10月17日,尼古拉二世簽署文件實施君主立憲,授予全民公民權利,並組建兩院制議會。
但1918年7月17日凌晨2點,尼古拉二世夫婦和四個女兒、一個兒子,被一股武裝力量殺死。
尼古拉二世的悲劇,似乎是在昭示俄國的後來人:改革的前提是,必須自己保有權力,否則將死無葬身之地。
所以上世紀90年代,葉利欽打着自由民主的旗號,建立的卻是威權政府。至此,俄國又迎來了一輪新的怪圈。
縱觀西方國家的現代化歷程,基本遵循的是先法治、後民主的變革次序。
彼得一世、葉卡捷琳娜二世、亞歷山大一世,他們改革只是爲了富國強兵,只是爲了穩固自身的統治。未能邁入先法治、後民主的現代化之路,這使得俄國不斷的徘徊於專制統治的怪圈。
因爲最根本的問題在於,他們本身,纔是改革的最大障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