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爲什麼我們開始懷念八十年代?

如果用三個詞來形容八十年代,這三個比較合適:年輕、真誠、單純。八十年代的激情、浪漫、理想主義,成爲知識分子及普衆心中的烏託邦。

八十年代,猶如朱自清先生在三十年代寫下的《春》:

盼望着,盼望着,東風來了,春天的腳步近了。

一切都像剛睡醒的樣子,欣欣然張開了眼。春天像剛落地的娃娃,從頭到腳都是新的,它生長着。春天像小姑娘,花枝招展的,笑着,走着。

那時的生活是慢的,人們的要求是簡單的,笑容是真實的,愛情是美好的。那是一個許下諾言就會銘記一生並身體力行的年代,是我們永遠都回不去的往昔。

八十年代,對於文學創作而言是不可複製的美好時代,在開放包容的大潮中,湧現了一大批作家、詩人和學者。

那是一個真正有文學的時代,文人有風骨,學者有思想,文化有氣質。八十年代的文學體現了海納百川,不問來路,照單全收的風格,這無疑是長期封閉形成的文化飢渴強烈所致。

從傷痕文學、反思文學到改革文學,湧現了王蒙、路遙、劉心武、賈平凹、餘華、蘇童、方方、史鐵生,梁曉聲、王朔、莫言、陳忠實等等一大批著名作家,既有反思過去,思索當下,還有展望未來,可謂朗朗星空,星斗燦爛,熠熠生輝,令人驚歎。

那是一個有充滿感性情懷和理性批判的詩歌年代

在萬物復甦大地回春之際,面對充滿希望的明天,那些沉寂的詩人開始思考人生和憧憬理想。詩人的夢都在八十年代,關於理想,關於愛情,讀詩的時候,身邊還有嫵媚羨慕的眼神。

在物質化年代沒有來襲之前,一壺燒酒就可以暢談酒逢知己千杯少的海闊天空,幾杯下肚,無所不談,有若高山流水的默契和簡單。北島的冷峻與反思《回答》:

卑鄙是卑鄙者的通行證
高尚是高尚者的墓誌銘
看吧
在鍍金的天空中
飄滿了死者彎曲的倒影

舒婷的豐富細膩和清純明淨《致橡樹》:

我必須是你近旁的一株木棉
做爲樹的形象和你站在一起
根,緊握在地下
葉,相觸在雲裏

顧城的矛盾和希望《一代人》:

黑夜給了我黑色的眼睛
我卻用它尋找光明

芒克的純粹真實《天空》:

太陽昇起來
天空血淋淋的,猶如一塊盾牌
日子像囚徒一樣被放逐
沒有人來問我,沒有人寬恕我

海子的浪漫和靈性《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從明天起,做一個幸福的人
餵馬、劈柴,周遊世界
從明天起,關心糧食和蔬菜
我有一所房子
面朝大海,春暖花開

北島在《波蘭來客》感嘆:

那時我們有夢
關於文學,關於愛情,關於穿越世界的旅行
如今我們深夜飲酒
杯子碰到一起
都是夢破碎的聲音

海子的理想幻滅,臥軌自殺;顧城的天空塌陷,與愛人同歸於盡;芒克幹起了畫畫的營生;北島遠走歐洲,得以保全自己的詩歌城堡……詩人已經遠走,詩歌已經死亡。

後來,是一個浮躁與喧囂的時代,一個光怪陸離的時代。

人們掙脫枷鎖,擁抱一切新鮮空氣和溫暖陽光

那個時代既有佳麗柔情萬種的愛情故事,也有俠客仗劍天涯幹氣雲霄的江湖傳說。

有瓊瑤亦舒的愛情演義,三毛的流浪情節,有金庸梁羽生古龍三劍客縱橫江湖的俠肝義膽快意恩仇。

亦舒的開司米毛衣,總是那麼獨立小資,筆下男女在故事裏海誓山盟蕩氣迴腸,卻又無可奈何,她的故事裏都是都市小資們的繾綣與苦戀。

三毛穿着大朵碎花長裙站在沙漠的風沙裏黑髮飛揚,帶着吉普賽女人般的流浪氣息在四海爲家裏尋找愛情的歸依。與大鬍子荷西的那段漫長生死戀,曾令許多人唏噓不已,也曾喚醒多少人夢中的花開花落和詩與遠方。有人說,凡有華人的地方,就有金庸的武俠小說。

金庸的魔筆,寫透人生,那些故事人物,在某種程度上潛移默化中塑造了我們最樸素的正義觀和愛情觀。許多國人最樸素的俠義觀,來自於金庸的江湖。有人曾問金庸:“人生應如何度過?”

金庸答:“大鬧一場,悄然離去。”

英雄代表了人間的正氣和擔當,改革開放的八十年代尤其需要大刀闊斧的英雄們。

八十年代,影視劇閃耀着理想與人性的光芒

這一時期,不僅內地誕生了一些精心製作的電影電視劇,同時從日本、歐美、港臺等外部引進很多經典的影視片,成爲八十年代人們業餘生活中的巨大精神享受和美好記憶。

電視劇《上海灘》以快意情仇的江湖復仇故事打動觀衆,造就了萬人空巷的轟動效應。曾在香港評選中《上海灘》名列第一位,當之無愧成爲那個時代的經典。由周潤發和趙雅芝扮演的主要人物許文強和馮程程更是成爲一個時代的標誌。

黑帽、風衣、白手套、白圍巾的經典“許文強”形象,瀟灑陽剛,成爲無數少女的夢中男神。

梳着麻花辮的“馮程程”少女嬌羞中帶着俏皮, 愛憎分明,清純堅強,成爲很多人那個純真年代的美好記憶。周潤發、趙雅芝、呂良偉等演員的精彩表演,使得跌宕起伏的上海灘愛恨情仇演繹得扣人心絃。葉麗儀演唱的那首迴腸蕩氣的主題歌,更讓《上海灘》成爲典範之作。

1986版《西遊記》曾轟動全國,評價極高,成爲一部公認的無法超越的經典。《西遊記》成爲一代又一代人不可或缺的觀看節目,成爲中國人的集體電視記憶。

一部典型的英勇勵志故事片,在那個呼喚開拓創新的年代,無疑成爲人們英雄情結的某種呼應。

八十年代引入大陸的,有一部緊緊抓住觀衆心靈的美國電視劇《加里森敢死隊》,講述的是二戰中一夥從監獄裏放出來的囚犯在敵佔區機智英勇與敵人周旋,屢立奇功的驚險英雄故事。

這是國內爲數不多從美國引進的電視劇,每集獨立成篇,故事情節跌宕起伏,驚心動魄,驚險刺激,引人入勝。在那個電視電影不多的年代裏,這部電視劇魅力指數應該超高。

那時候我們還是學生,差不多每次都是趴在學校商店的窗口看完的,津津有味,回味無窮,對故事裏人物形象愛不釋手,完全感受不到二戰中戰爭的殘酷,反而卻是有趣驚險。大學畢業後,餘興未了,自己還從網站上下載了全套。

每集開頭的那種配樂緊張刺激,扣人心絃,每當音樂響起,觀衆便收緊心情投入故事中那跌宕起伏的緊張情節之中,開始享受故事盛宴。

帥氣的蓋爾森中尉,英氣逼人炯炯有神的雙眼,那句“我是蓋爾森中尉”的口頭禪,令人難忘。

八十年代的體育事業,如火如荼,屢屢創造歷史

八十年代,最有名的便是中國女排五連冠,主攻手郎平以鐵榔頭著稱,自那時起便有了“女排精神”的稱呼,成爲刻苦奮鬥頑強拼搏的代名詞,激勵了很多人的愛國熱情,成爲國人的學習榜樣。

女排五連冠,應該是八十年代最令國人揚眉吐氣的一件大事。那時候寫作文,有關努力奮鬥相關的文章,會常常引用中國女排的英雄故事作爲論據,幾乎成爲一種定式。

八十年代的體育領域,最值得自豪,值得一說的要數中國足球,可以說是國足歷史上水平相對最好,也是廣大足球迷最解氣的年代。古廣明、陳金剛、沈祥福、賈秀全等優秀隊員,以及蘇永舜、曾雪麟等優秀教練,爲中國男足打出了自己的氣勢和水平。

那時候沒有什麼恐韓症,也不怕日本隊,在亞洲穩居一流強隊,人們看球時不用提心吊膽,不用捏把汗,那種睥睨任何對手,初生牛犢不怕虎的精神和氣質,至今令人懷念和追憶。

八十年代的音樂硬核而生猛

八十年代改革開放初期,流行音樂領域敞開懷抱,接納來自世界八方之風,尤其港臺的流行音樂極大豐富了大陸的流行歌壇,也推動了大陸原創音樂的生長和發展。

港臺的流行歌曲像股清新的風吹遍內地的大街小巷,強烈地契合了年輕人追求個性的內心情緒,大江南北,手提式錄音機播放的流行音樂,讓人們如沐春風,如醉如癡。

那個時代,年輕人最時髦的標準形象,是一身牛仔或者喇叭褲,帶花的白襯衫,爆炸頭,一副太陽鏡,嘴裏哼着當時最流行的音樂。流行音樂的花園裏,大陸及港臺猶如三朵綻開的花,爭奇鬥豔,交相輝映,繽紛多彩。

許多著名音樂人,如李宗盛、齊秦、蘇芮、周杰倫等,對羅大佑推崇備至,他被尊爲臺灣音樂教父,實屬衆望所歸,實至名歸。

校園民謠起源於日本,興盛於臺灣,八十年代傳入大陸,給大陸平淡的流行樂壇帶來一股清新詩意之風,也直接催生了九十年代風頭正勁的大陸校園民謠。

如夢如幻的八十年代,雖不完美,也不富裕,但很豐滿,內心富足。雖然清平,但氣質不凡。文學、音樂、影視、思想、娛樂、體育,等等,各個領域生機勃勃,海納百川,包羅萬象。從之前壓抑混亂的年代走過來,人們充滿希望,富有理想,飽含熱情,擁抱一切,造就了難得的欣欣向榮。

八十年代,一個覺醒的年代,一個朝氣蓬勃的年代,一個五彩斑斕的年代,一個珍貴的年代。

八十年代,年輕人沒錢,但碰到達官顯貴,也敢說:有錢有什麼了不起!

現在再也沒人說這句話了。

年輕人都知道個性再生猛,也生猛不過社會;再昂貴的理想,也付不起下個月的賬單。

時代鉅變,80年代永遠成爲過去

時代劇變,如今的世界早已面目全非。80年代,也隨着教育的普及、商業大潮的來襲,逐漸散去,曾經的精英文化已經徹底成爲過去。

至今,人們仍在懷念那個開放包容、充滿情懷、煙火與詩情迸發、思想自由百花爭豔的年代。因爲那個年代的人活得有靈魂,大家都一樣,不談錢、權,只看誰活得更瀟灑,誰更有姿態。

世界似乎越來越物質,也越來越功利。富有勇氣的人少了,現實的人多了。叛逆的人少了,屈膝的人多了。鼓掌的人多了,反思爲什麼鼓掌的人少了。

我們終於發現,精神、理想、自由、獨立,小說、詩歌、文學、藝術,都抵不過一張抄來的、毫無創意、滿是商業術語的PPT,更抵不過大時代的變遷。

那是一個存在於夾縫中的短暫時代,卻是一個回不去的黃金時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