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納粹煤變油:二戰德國爲什麼在能源上被英美卡脖子?

纳粹煤变油:千年帝国为啥在能源上被英美卡脖子?

自從20世紀以來,戰爭的樣貌變得跟過去完全不同,陸軍的坦克,空軍的飛機,海軍的航母等等等等,這些武器發明都深刻地改變了戰爭本身,甚至重塑了歷史。這些新世紀的武器威力不可謂不大,但它們都嚴重依賴石油產業,而一個國家不管軍工再發達,一旦石油供應被卡了脖子,那隻能迎來戰敗的命運。

◇ 圖爲1918年9月26日,美軍乘坐法國建造的雷諾FT-17坦克前往法國阿登森林前線
◇ 圖爲1918年9月26日,美軍乘坐法國建造的雷諾FT-17坦克前往法國阿登森林前線

關於這個,二戰中的納粹德國就是一個非常典型的案例。其實早在戰前,德國就已經意識到石油對戰爭的重要性,並且未雨綢繆地做了很多部署,比如拉攏羅馬尼亞以利用他們的油田,而其中最核心的一個策略,就是利用德國本土豐富的煤炭資源,去合成德國急需的石油資源。

整個二戰過程中,納粹德國相當一部分燃料都是靠着合成燃料來維持的。然而當盟軍開始空襲德國之後,這些合成燃料工廠目標太大,而且沒辦法隱蔽,成了最容易摧毀的目標,而當這些工廠被炸掉之後,納粹德國的石油產量一落千丈,從而大大加速了滅亡。往輕了說,這是一個“聰明反被聰明誤”的故事,往重了說,這就是一個作死的典型案例,今天就來聊聊這些。

◇ 圖爲弗里德里希·卡爾·魯道夫·貝吉烏斯(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德國化學家
◇ 圖爲弗里德里希·卡爾·魯道夫·貝吉烏斯(1884年10月11日-1949年3月30日)德國化學家

煤炭合成石油的工藝早在1910年代就已經有了。1913年,德國化學家貝吉烏斯把煤粉和催化劑混合,在高溫高壓之下和氫氣反應,可以生成與石油性質類似的飽和烴混合物。就純化學的角度來講,這個合成途徑對化學熱力學和動力學的發展有很大貢獻,而且開闢了高壓合成的催化劑研究領域,所以貝吉烏斯在1931年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而在實際應用領域,這個反應對德國意義重大。

德國本來就缺石油,但是煤炭資源非常豐富,如果這樣的工藝可以大規模生產,德國的燃料問題就可以徹底得到解決。1926年,德國法本公司買下了貝吉烏斯的專利,並在1927年生產出了第一批用煤合成的燃料。生產過程沒有問題,但煤合成燃料成本太高,這樣生產的汽油成本是從美國進口的航空汽油成本的十倍。如果接下來想要大規模商業化,就得需要很大投資,而且還要找到穩定的可靠大客戶。

◇ 圖爲德國煤炭資源分佈,其中魯爾區的煤炭資源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三
◇ 圖爲德國煤炭資源分佈,其中魯爾區的煤炭資源佔到全國的四分之三

這些問題看似無解,但是1933年納粹黨上臺之後就不一樣了。納粹黨毫不掩飾自己要擴軍備戰,爲德國報仇的計劃,並在1935年開始撕毀《凡爾塞和約》開始大規模擴軍。

◇ 圖爲法本公司標識
◇ 圖爲法本公司標識

德國要從頭建立全新的空軍和海軍,還要建立陸軍的機械化部隊,這都需要大量的燃料,而從煤炭提煉石油的工藝得到了希特勒的高度重視,在他的幹預下,納粹對法本公司下了血本,法本的煤提煉石油產量幾年之內就提高了好幾倍,面對來自元首的垂青,法本也非常上道,非常積極地向希特勒表忠心,他們公司的董事會非常自覺地迅速清除了所有的猶太高管,而納粹兵不血刃佔領了奧地利和捷克斯洛伐克之後,法本也和德軍密切合作,指示哪些化工廠是可以被吞併的。

就這樣,法本的生意越來越大,到了1940年的戰爭初期,法本的煤提煉石油佔到了德國全部石油供應量的46%,德國空軍航空汽油供應量的95%。對於法本來說,這是一段和納粹合作的雙贏事業。

◇ 圖爲法本公司的燃料工廠
◇ 圖爲法本公司的燃料工廠

如果戰爭能夠如納粹德國的預想一樣,閃擊戰無敵,指哪兒滅哪兒,那倒也沒啥,問題是這閃擊戰後來閃了腰,先是1940年不列顛戰役遇到挫折,然後1941年巴巴羅薩計劃德國入侵蘇聯。按照希特勒最初的構想,蘇聯那就是個破房子,只要在門上踢一腳就會塌,不一小時22分速通莫斯科都算慢的了,可沒想到蘇聯愣是把戰爭拖到了冬天。

到了這個時候,法本公司給納粹軍隊的合成燃料弊端開始顯現。相比於天然石油提取燃料,這些從煤合成的燃料在零下20攝氏度以下低溫狀況下會變得粘稠,甚至完全不堪用,而這樣的溫度在當時的蘇聯是稀鬆平常的事情,所以當寒冬降臨大地,納粹德國軍隊已經到了莫斯科的門口,卻被硬生生的擋了回去。

◇ 圖爲1941年正在從馬車上加油的德軍戰鬥機
◇ 圖爲1941年正在從馬車上加油的德軍戰鬥機
◇ 圖爲使用合成燃料的“虎”式坦克
◇ 圖爲使用合成燃料的“虎”式坦克

在1941年冬天的莫斯科戰役時,德軍大量的坦克飛機卡車都因爲燃料凍住而無法動彈,有傳言說德國裝甲兵被迫在坦克底下生火保持燃料不凝固,而更多的武器裝備因爲低溫導致的燃料問題而不得不放棄,就這樣,莫斯科戰役以德軍的一敗塗地而告終。雖然法本公司在接到前線部隊反饋之後及時對自己的合成燃料進行改進,並且在隨後幾年改善了燃料的低溫特性,但德國卻永遠地喪失了戰爭的主動權。

◇ 圖爲“藍色”行動期間,德軍裝甲集羣正在爲了奪取高加索油田而一路狂飆急進
◇ 圖爲“藍色”行動期間,德軍裝甲集羣正在爲了奪取高加索油田而一路狂飆急進
◇ 圖爲駐守羅馬尼亞油田的高射炮兵
◇ 圖爲駐守羅馬尼亞油田的高射炮兵

到了1944年春天,煤炭提取的石油佔到了德國石油產量的57%,空軍石油消耗量的92%,正是法本公司的煤變油工業,支撐着搖搖欲墜的德國戰爭機器。此時盟軍的轟炸機已經開始大規模地空襲德國,對盟軍轟炸機指揮官來說,他們迫切需要找到最合算的空襲目標用以徹底癱瘓德國工業。坦克工廠和飛機工廠當然值得空襲,但他們要釜底抽薪。

◇ 圖爲遭到盟軍轟炸的德國庫格費舍爾軸承工廠廢墟
◇ 圖爲遭到盟軍轟炸的德國庫格費舍爾軸承工廠廢墟

1943年,盟軍空襲德國在施韋因富特的軸承工廠,希望藉此打擊到德國所有的軍工產業,但當時納粹德國的軍備部長施佩爾緊急下令軸承工廠疏散,並且通過從中立國瑞典的貿易獲得軸承。這麼一來,對軸承工業的打擊並沒有讓德國工業陷入絕境。此時盟軍轟炸機指揮官的注意力開始集中在法本公司的煤提煉石油的工廠上面,這些工廠對德國戰爭機器的重要性無需多言,而且它們需要大的反應釜和蒸餾塔,佔地面積巨大,根本沒辦法疏散再生產,沒什麼目標比它們更誘人了。

1944年4月,在基本掌握德國本土上空制空權之後,對法本公司各地的煉油廠和儲油罐空襲馬上開始,並且持續不間斷地進行。空襲的效果非常顯著,1944年6月,納粹德國成品油的月產量從73.4萬噸減少到了51.1萬噸,7月更是降低到了43.8萬噸。前面講過,德國空軍對煤合成石油依賴度是最高的,所以最先受到影響,7月份開始,德國空軍停止了轟炸機的一切訓練和飛行,並且命令戰鬥機部隊儘可能減少出擊次數,這都是缺油的後果。

◇ 圖爲正在轟炸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B-24轟炸機
◇ 圖爲正在轟炸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B-24轟炸機
◇ 圖爲美軍第98轟炸大隊在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上空執行轟炸任務
◇ 圖爲美軍第98轟炸大隊在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阿斯特拉•羅馬納煉油廠上空執行轟炸任務
◇ 圖爲遭到盟軍轟炸後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哥倫比亞•安奎拉煉油廠
◇ 圖爲遭到盟軍轟炸後的羅馬尼亞普洛耶什蒂油田的哥倫比亞•安奎拉煉油廠
◇ 圖爲梅瑟堡-勒納合成燃料工廠遭受空襲後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 圖爲梅瑟堡-勒納合成燃料工廠遭受空襲後已經變成一片廢墟

納粹的軍備部長施佩爾對此是憂心忡忡,他委派專員負責煉油廠的重建工作,每次重建都要動員幾十萬人,這其中包括集中營的囚犯,而在六到八週的重建眼看就要完成的時候,煉油廠又被炸了,此時本該保衛煉油廠的戰鬥機卻因爲缺少燃料而不能升空作戰,這就是一個惡性循環。

到了1944年底,納粹德國的燃料短缺已經成了制約作戰的頭號問題。德軍最高統帥部在制定阿登反擊戰的計劃時已經需要東拼西湊來滿足燃料供給,即使如此還是不夠,所以要命令先頭部隊奪取美軍位於斯帕的大油庫來以戰養戰,而最終這樣的作戰功敗垂成,也成了阿登反擊戰徹底失敗的重要原因。

◇ 圖爲阿登戰役中,德軍因爲缺乏油料而被迫放棄的完好坦克
◇ 圖爲阿登戰役中,德軍因爲缺乏油料而被迫放棄的完好坦克

到了1945年春天,納粹德國甚至發出命令,要求各部隊儘可能從被擊毀的坦克軍車中汲取燃料使用。直到戰敗,納粹德國其實不缺坦克和飛機,但他們幾乎滴油不剩,已經沒辦法做什麼了。納粹就在這樣的油荒中迎來了徹底的戰敗,而先前跟納粹緊密合作的法本,也在戰後被清算拆分。從煤合成石油,從而幫助德意志稱霸歐洲和世界的迷夢,最終化爲泡影。

◇ 圖爲戰後美軍軍事法庭,審判IG法本公司的23名董事
◇ 圖爲戰後美軍軍事法庭,審判IG法本公司的23名董事
◇ 圖爲法本公司開發的氰化物化學藥劑Zyklon B(又名“齊克隆B”)
◇ 圖爲法本公司開發的氰化物化學藥劑Zyklon B(又名“齊克隆B”)

就這樣,本來被納粹寄予厚望的煤合成石油,反而成了加速納粹滅亡的催命符。這事兒當然可以有不同的解讀,美國國父亞當斯說過一句話,“我必須學習政治和戰爭,這樣我的兒子就有可能自由地去學習數學和哲學。我們的孩子應該去學習數學、哲學、地理學、自然歷史以及航海、商業和農業,以便於給他們的孩子機會去學習繪畫、詩歌、音樂、建築、雕像以及編織、瓷器。”

很多人不懂這句話的含義,其實把它反過來理解就一目瞭然了,如果基本的政治體制就是歪的,甚至是邪惡的,如納粹一樣跟全世界爲敵的,那麼不管有再好的科學再發達的技術,再美妙的藝術等等等等,到最後也都只能是這樣邪惡政治制度的陪葬品。這納粹德國從煤炭合成石油的歷史,於此可爲明證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