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古代自宮:切掉命根子,就能喫上金飯碗?

古代自宫:切掉命根子,就能吃上金饭碗?

在中國古代的歷史中有一羣非常重要的人那就是宦官,俗稱太監公公。這個羣體中不乏呼風喚雨,鼎鼎大名之輩,其最著名的那自然是大明朝的九千歲魏忠賢了,但相比於魏公公,歷史上絕大多數的太監都是供宮裏使喚的下人奴才,更關鍵的是宦官那可都是身體殘疾之人,要遭受宮刑,說的文雅一點叫做“淨身”。

◇  圖爲清代“淨身”復原雕塑
◇  圖爲清代“淨身”復原雕塑

宮刑對於一個男人可謂是比死還難受的奇恥大辱,當年司馬遷遭遇宮刑,都恨不得以死明志。這麼看來,當太監得是走投無路毫無希望之人,但在大明朝,還是有不少人爭先恐後當太監去,甚至爲了要喫上太監這碗飯,冒着生命危險也要去自宮。這些人爲什麼把太監當成很有前途的職業,他們自宮之後能不能順利進宮呢?今天就來聊聊這個話題。

宦官和閹割最早是兩個概念,但宦官必須得由閹割之人充任的規矩很早就有了。商朝武丁征伐鬼方,把他們的俘虜都給閹割了送入宮裏當侍從。《周禮》當中明確記載,“宮者使守內,以其人道絕也”,那意思是因爲這些人不具備生育能力,所以可以放心大膽地讓他們照顧宮內女眷。這些人被稱作“寺人”、“內豎”等等,地位極其低下。

◇  圖爲司馬遷畫像
◇  圖爲司馬遷畫像

戰國之後各國奉行嚴刑峻法,被施加宮刑之人非常多,閹割之人做宦官出現了供不應求的情況。儘管如此,在相當長一段時間內也還是沒有人自主閹割進宮當宦官。在中國古代一般人的思想和道德觀中,宮刑是對人格和精神的徹底否定,當年司馬遷遭受宮刑之後,在《報任安書》當中就痛心疾首地說,“詬莫大於宮刑,刑餘之人,無所比數,非一世也。”要不是還有《史記》這個理想還沒有完成,被宮刑的司馬遷早就活不下去了。

可以說在古代,這種“寧死不受宮刑“的價值觀一直被延續下來,那麼也不會有人沒事兒給自己來一刀求着進宮當太監。雖然對於統治者來說,被閹割的宦官沒有後代,應該是絕對忠誠之人,用着才放心,但這還是改不了這樣的價值觀。五代十國那會兒南漢後主劉鋹覺得手底下的大臣們有妻兒老小,不能全心全意爲自己服務,於是要求宮內大臣們必須閹割之後才能繼續當官。

◇  圖爲南漢的勢力範圍
◇  圖爲南漢的勢力範圍

在當官的榮華富貴和不受宮刑的抉擇面前,大量的南漢大臣紛紛用腳投票,辭官離去,而劉鋹信任宦官最終還是亡了國。如此故事在歷史上被反覆提到,劉鋹成了反面典型,普通人倘若不是走投無路,就更不會有人給自己一刀求富貴了。

不過如此的價值觀也不是一成不變的,往後的歷史中皇權越來越強大,而普通人的生活越來越艱難,前者需要更多的宦官服務自己,而對後者來說,倘若其他出路被完全堵死,那麼給自己一刀也不是不可以。

◇  圖爲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  圖爲明仁宗朱高熾畫像

明仁宗朱高熾即位之後不久,就聽說長沙一名男子自宮了,並且請求進宮當內侍。朱高熾瞭解此事之後非常反感,並作出批示,此等遊蕩懶惰之人自絕於父母,怎麼能呆在皇帝身邊呢,還是當兵戍邊的好。

但沒過多久,他又接到興州左屯衛一名軍戶的奏本,說他兒子已經自宮,並且當上了內監,既然如此,請求皇上給他免除軍籍。這一回朱高熾簡直是震怒了,作出批覆說兒子自傷身體,背親恩,絕人道,這都是父親教養的過失,既然如此,就讓已經入宮的兒子繼續去當兵吧。這位軍戶想用兒子犧牲來換取全家改命的願望就此落空。不僅如此,朱高熾還進一步對刑部發出批示,今後嚴禁民間自宮,如有發現,從重處罰,甚至連宮刑也都給省了。

◇  圖爲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  圖爲明英宗朱祁鎮畫像

皇帝的願望在現實中很快落了空,仁宗之後的歷代明朝皇帝堅持禁止自宮的律令,但上有政策下有對策。明英宗正統年間,陝西和江西分別有人聲稱自己要麼是重病,要麼是因爲騎馬不小心摔下來弄傷了命根子,實際上就是自宮了,求官家給條活路。皇帝調查之後拒絕了他們的請求,並把他們發配到遼東充軍。儘管皇帝三令五申不準民間自宮,但這種風氣卻愈演愈烈,到了明憲宗成化年間,有大臣上疏稱自宮者動輒一兩千人,就算朝廷嚴厲打壓也無濟於事。

造成這種局面的原因也不難理解,進宮當太監實在是一份前途很大的工作,首先在於需求大,不僅紫禁城需要太監,各地的王府也急需這樣的人才,隨着明朝藩王的數量呈幾何級數增長,太監當然出現了供不應求,如此情況下有不少人自宮以求進步,也就可以理解。

◇  圖爲王振
◇  圖爲王振

其次,明朝的太監地位可是很高的。雖然洪武年間朱元璋三令五申嚴禁太監干政,還立了個三尺鐵碑,上書“內臣不得幹預政事”八字,但自從永樂以降,皇帝越來越依賴宦官,後者的權勢也越來越大,明英宗時期的太監王振甚至直接把朱元璋的那個鐵碑給毀掉了,一時權傾朝野,到後來,宦官也有自己的完備官制,可以同外臣分庭抗禮。

◇  圖爲影視劇中的明代宦官
◇  圖爲影視劇中的明代宦官

最後,在古代中國這種權力至上,利出一孔的社會當中,普通人生活特別悲慘,動不動就人相食,在這種環境下唯一的活路就是給皇帝打工。如果想要往權力頂峯爬,唯有考科舉做官一條路,而大明朝的太監竟然能夠權勢熏天,自然對不少人也是非常大的誘惑,他們又何必在乎捱上一刀,雖然這太監淨身之後生理上不完整了,但大權在握之後他們有的是辦法讓自己的生活跟正常人相差無幾,比如說他們可以和宮女結成相好,即所謂“對食”,而且他們有權有錢之後,還可以把人妻納入自己府中當乾女兒,甚至宦官還經常去嫖娼,一擲千金非常大方,深得妓女喜愛。對於這些手握權力和財富的人來說,身體殘疾並沒什麼大不了的,他們有許多辦法讓自己過上醉生夢死的生活。

既然有了科舉之外就能快速進步的路子,也就不要怪民間自宮蔚然成風了。直到嘉靖皇帝即位,民間瘋狂的自宮進步風潮才得以剎車,原因也很簡單,這位爺本身就是個權力慾望極大的主,並且權謀心機極深,自己就能把朝中大臣玩得團團轉,不允許也不需要太監們分他的權力。

◇  絕大部分付出自宮這種代價的人,無非是想在皇帝腳下混口飽飯罷了 圖爲電影《新龍門客棧》中的宦官形象
◇  絕大部分付出自宮這種代價的人,無非是想在皇帝腳下混口飽飯罷了 圖爲電影《新龍門客棧》中的宦官形象

所以在他即位之後立刻發佈了空前嚴格的命令,令錦衣衛和巡城御史糾察私自淨身的人,並聲明“今後各處軍民敢有私自淨身者,本身並下手之人處斬,全家發煙瘴地面充軍,兩鄰並歇家不舉首者俱治以罪”。抓一批,殺一批之後,民間延續百餘年的私自淨身之風,終於得到了有效遏制。但是嘉靖皇帝這麼做也只是治標不治本。

他不能保證往後所有的皇帝都像他一樣精於權術,只要皇權還是至高無上,太監們的權力就還是有變大的可能,萬曆年間,隨着朝廷對宦官管理的放鬆,民間自宮死灰復燃,甚至“有一村至數百人者”,這其中就有河北肅寧的一個流氓地痞魏四,他賭博賭的傾家蕩產,棄妻賣女,走投無路,只好揮刀自宮,後來進宮之後他的地位如火箭般躥升,並幾度改名,這就是大名鼎鼎的九千歲魏忠賢。這九千歲的威名和事蹟這裏就不展開了,當魏忠賢權勢熏天之時,朝中不少大臣紛紛拜倒於他的名下,有“五虎五彪十狗十孩兒四十孫”之說,眼看魏公公前途一片大好,努力效仿的後輩也是大有人在,而要走上魏公公的路,那自覺的一刀是無論如何免不了的。

◇  圖爲電影《繡春刀》中權勢熏天的魏忠賢形象
◇  圖爲電影《繡春刀》中權勢熏天的魏忠賢形象

當時有人在筆記中說,“天啓中,魏璫選京師浄身者四萬人,號曰浄軍。”後來崇禎皇帝即位,魏公公倒臺之後,太監依然是一份很有前途的職業,根據後世的估計,明朝滅亡之時宮中和藩王府中太監有超過十萬人,而那些自宮之後沒有編制,遊蕩在民間的人更是數不勝數。

就這樣,一代一代的明朝青年紛紛把太監當成了一個人生的可選項,之前老祖宗們的基本廉恥觀,比如“詬莫大於宮刑”,早就被拋到了九霄雲外。這其實也還是皇權極度膨脹,小民無路可活的必然結果。太監雖然身體殘疾,但在權力等級制度下有極大可能身居高位,那何必吝惜那一刀呢?

雖然往後的清朝對於太監干政三令五申,但民間自宮也還是屢禁不止,因爲說到底,只要那種變態的皇權還在,依附於其上的太監,就還是人上人,既然如此,廣大青年爲求進步而揮刀自宮,也就不奇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