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聽說蘇聯加盟國之一,也是俄羅斯衛星國亞美尼亞準備把國內武器更新換代,現階段他們的武器以俄製爲主,往後可能要逐漸減少對俄國武器依賴,現役武器援助烏克蘭或報廢,以北約武器取而代之。

其實從俄烏戰爭開始他們就在內政外交上逐漸與俄國脫鉤,現在的擺脫武器依賴或許會讓這場脫鉤完成的更進一步。
在國際交往中,武器貿易是最重要的一環之一,必須慎重考慮,因爲武器貿易往往會成爲一個國家對外關係的集中體現。
在19世紀末,德國、奧匈、意大利組成三國同盟,其用意就是最大程度的孤立法國和俄國,當時歐洲也就這幾個強國,他們仨組成同盟後,剩下法俄再怎麼神經大條也聞到火藥味了,於是法俄關係迅速破冰。

先是1891年俄國向法國提出借款投資,兩國簽署《俄法政治協定》,在談判桌上俄國外交大臣吉爾斯提出,能不能讓俄法關係在此基礎上更進一步,也就是所謂的軍事同盟,正當法國政府還在猶豫不決的時候,宿敵德國送上助攻。
德國陸軍總參謀長施裏芬元帥擬定《施裏芬計劃》,按照他的設想,未來戰爭爆發德國會在幾個星期內佔領巴黎,於是法國人心中頓生不安全感,1894年就和俄國簽訂了軍事同盟。兩國的武器貿易也在第一時間展開,基本上條約簽字的筆記還沒晾乾,一批法國軍艦圖紙就送到聖彼得堡。
隨後俄國立刻展開了海軍擴建計劃,海軍實力短時間內就躥升到世界第三,在這一時期服役的俄國主力艦,整體設計風格都跟法國非常相似。相比於法國給的這些技術支持,俄國由於工業水平太差,沒什麼給法國的,出不了工就只能出力,比如一戰爆發後,俄國就履行條約率軍打到德國境內。

在日俄戰爭前的日本,也在用武器採購表示拉攏。日本在19世紀末和俄國爭奪東北和朝鮮,雙方展開軍備競賽,其中日本提出“六六艦隊”計劃,採購六艘戰列艦和六艘裝甲巡洋艦,在造船領域英國人是當之無愧的老大,日本也在甲午戰爭中體會到了英國船確實好用,因此想把訂單都給英國人。然而就在海軍艦政局長佐雙左仲把這份方案提交內閣時,立刻就遭到了外交部門的反對,尤其是外務大臣陸奧宗光連呼“八嘎”,就差把佐雙左仲的右邊也抽腫了,原因是日本政府如果這麼做,就可以被事實性看成和英國結盟,這樣一來德國、法國感覺被冷落,於日本外交非常不利。

更爲嚴重的是,德法兩國也想在東北發展勢力範圍,一旦這兩國政府感覺自己被得罪了,轉而跟俄國結盟,屆時日本就要在東北面對三個列強,局勢對他們來說是大大的不利。陸奧宗光的一番話讓海軍部被迫修改採購方案,改爲從英國買10艘,從法德兩國各買一艘裝甲巡洋艦,以緩和兩國外交關係。
最終法德兩國政府被成功穩住,沒在軍備競賽中給俄國太多支持,而日本付出的代價則是這兩艘船又貴又不好用,尤其是從法國買的裝甲巡洋艦,由於艦體太長全日本只有一個港口能提供維修,不過和後來的日俄戰爭勝利比,這點錢花的值得。

在日本向德法買軍艦的同時,他們朝美國也買了兩艘巡洋艦,同樣目的是爲了改善外交關係。從19世紀中期開始有日本人移民到美國生活,到19世紀末日裔美國人已經有幾千人,這些人長相和歐美人不一樣,有自己的社區,生活方式也有別於其他種族,於是就遭到了其他人的排斥,日裔對其他種族也經常採取報復行動,搞得日美兩國關係非常緊張。
爲了緩和這份矛盾,日本人從海軍經費中調撥出一筆交給美國造船廠,成功讓矛盾降溫。此後美國在日俄雙方始終扮演中立角色,戰爭進入尾聲後還進行調停,最後停戰協議就是在美國籤的。
像日本買武器左右討好的事情中國也發生過,只是故事背景發生在內戰時期。


1930年蔣介石和馮玉祥、閻錫山雙方爆發中原大戰,雙方勢均力敵誰都佔不到便宜,他們都在爭取坐鎮東北的奉系軍閥張學良,他支持誰誰就能獲勝,爲了爭取到張學良,蔣介石派出心腹幹將吳鐵城前往東北搞統戰,吳鐵城也知道這時候只有錢能表達誠意,於是到了東北後就開始買武器,東北當時最能拿得出手的是東北兵工廠山寨的三八大蓋,張學良要價50大洋一支,要知道日本進口的才賣25塊大洋,張學良這就是擺明瞭管人要錢。

俗話說漫天要價坐地還錢,吳鐵城爲了把自己的誠意做到位,連還價都省了,面對少帥的獅子大開口,他毫不猶豫,張嘴就管張學良訂購了十萬支步槍,這相當於白送250萬大洋,如此直爽甚至讓少帥都感覺有些過意不去。這樣一來兩人頭一次見面就讓張學良頓生好感,隨後吳鐵城又許下其他的種種條件,讓張學良同意站在自己一邊,1930年9月18號,少帥發出通電,奉軍入關南下擁蔣,中原大戰於是以蔣介石的勝利而告終,張學良也親自南下和蔣介石在南京會面,迎來了他人生中最高光的時刻。

不過這種武器貿易也不光是弱勢一方對強勢一方的討好,往往弱勢一方也會通過自身左右逢源,讓強勢一方主動賣他們武器。比如說埃及,從50年代開始埃及國內進駐大量蘇聯顧問,軍隊也一直依賴蘇制武器,60年代末埃及和蘇聯關係惡化,埃及總統薩達特開始跟美國眉來眼去。

到70年代初薩達特去蘇聯訪問,其實就是要武器,勃列日涅夫打算晾一晾他,沒成想薩達特回國直接趕走了蘇聯專家,同時派出官員去美國訪問,從上帝視角看這就是虛晃一槍,當時埃及還沒搭上美國,但蘇聯人不知是計,當場傻眼,他們不想看見埃及倒向美國,趕緊給他一批武器援助,後來就靠着這些援助埃及發起贖罪日戰爭,一度把以色列打到生死邊緣。
而在戰爭結束後薩達特立刻跟以色列、美國展開談判,並取消了蘇聯人在埃及的港口使用權以表誠意,美、以兩國政府一看這事有希望,爲了進一步爭取到薩達特,美國人拿出來60億美元的軍事貸款,薩達特兩頭通喫賺的盆滿鉢滿後才最終站隊,和以色列簽訂和約宣佈邦交正常化,回頭就趕走了蘇聯外交官。

回頭看亞美尼亞要減少俄製武器這條消息,這麼多年來他們無論是軍事還是政治,基本上都是完全倒向俄羅斯。結果這幾年來俄羅斯並沒有給他們什麼正向的回饋,在和阿塞拜疆發生邊境衝突時俄國人一直在和稀泥,2022年以後又看見了俄製武器的拉跨,這麼一看亞美尼亞如此爲之,不光是對俄製武器不滿,更像是對俄羅斯這個國家感到失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