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美的印第安人有句古老的諺語:土地不能買賣,土地沒有主人,只有神指派的守護者。
這句諺語,特別的有意思。
1493年,羅馬教皇頒佈旨意,以上帝的名義,宣佈北美洲屬於西班牙。
1682年,一支法國探險小隊沿着密西西比河航行,將白色的路易旗插滿了新奧爾良以南的土地。他們把這片土地命名爲路易斯安那,意爲國王路易的土地。
從此之後,法國把400萬平方公里的密西西比河流域佔爲領地。
隨着荷蘭和西班牙等老牌殖民國家的衰落,北美大陸成了英法等新興殖民國家的爭奪之地,但法國在這場爭奪中節節失利。
1763年,英法簽訂巴黎條約,規定把密西西比河以東,除新奧爾良之外,割讓給英國。
法國保留地依舊稱爲路易斯安那,但面積卻減少了將近一半。其實,這塊地並不能給法國帶來多少實際利益,反而是一項財政負擔。
所以就在巴黎條約簽訂後的幾小時,法國就將這塊地送給了盟友西班牙。

1783年,英美簽訂巴黎合約,美國正式獨立,密西西比河成爲美國和路易斯安那的邊界。
美國建立後,需要通過密西西比河進行貿易和交通運輸,因此歷屆政府積極同西班牙建立良好關係,並於1795年簽署了友好條約。按照約定,美國人獲得了密西西比河的航行權,並被準許租用新奧爾良港向海外出口貨物。
1800年,法國皇帝拿破崙野心勃勃,打敗歐洲無敵手,在西班牙手中收回了路易斯安那。他直接封閉了新奧爾良港,不準美國人的商業交易。
拿破崙的赫赫野心,讓時任美國總統的傑斐遜如臨大敵,他非常擔心法國殖民者捲土重來。
爲此,美國國內出現了兩個方案:一是與英國和解、聯英抗法。二是把新奧爾良買下來。
從1801年到1802年,傑斐遜力排通過戰爭手段來解決美法兩國在北美土地爭議的動議,始終限定在使用外交手段談判的範圍。
1803年3月8日,傑斐遜任命門羅爲特使前往法國,計劃用200萬美元購買新奧爾良。
4月11日,門羅與法國外長開始談判,門羅在談判桌上正想侃侃而談,法國外長卻率先開口:對整個路易斯安那領地,你們願意出多少錢?
法國外長的話,令門羅始料不及,美國原本只打算購買新奧爾良,沒想到法國想出售整個路易斯安那,這遠遠超過了傑斐遜計劃拿下的範圍。

法國爲什麼要賣路易斯安那?原因很多:
一是拿破崙擊敗了歐洲的對手,卻國庫空虛,英國虎視眈眈。二是路易斯安那的產出只有木材和一些橡膠,不但不賺錢,每年還要額外支付80萬法郎的管理費。三是法國的駐外軍隊在加勒比遇上了黃熱病,死了5萬多人,無力繼續派遣新的駐軍。四是向美國出售路易斯安那,可以交好美國,避免美英結盟,自己也可以抽回海外駐軍,專心對付英國。
要達到這些目的,只能在表面還有和平時儘早實現。
所以傑斐遜得知後,在沒有經過國會的同意下,便直接授權兩人簽訂購買協約。
4月30日,雙方簽訂了土地割讓交付條約。
美國用5000萬法郎的價格,加上減免法國1800萬法郎的國債,合計6800萬法郎就將路易斯安那全境購入,也就是1500萬美元,按照購買力相當於現在的6700億美元。
半個月之後,英法戰爭便爆發。也就是說,如果美國沒有抓住時間窗口,廣袤的路易斯安那恐怕就與美國無緣。

美國此次購得的土地,佔如今總面積的22%,和建國13州國土面積相當。美國將這裏劃分爲中部15州,路易斯安那州則沿用該地區的名字。
1812年4月30日,路易斯安那州加入美國聯邦,成爲了美國的第18個州。
路易斯安那州雖然加入了美聯邦,但法律沒發生根本的改變,還是傳承法國的衣鉢。新奧爾良這座城市,四處充滿着法國、西班牙、非洲和印第安人的文化元素。
路易斯安那這塊廣袤的土地,在法國手中不賺錢,但卻成了美國的香餑餑。
這塊法國和西班牙手中的不毛之地,現在每年爲美國帶來兩萬多億美元的產值,相當於世界第八大經濟體。
總統傑斐遜曾經出席了在聖路易斯舉行的慶典,慶祝路易斯安那地區成爲美國的一部分。

爲紀念這項壯舉,美國建造了聖路易斯大拱門,象徵美利堅合衆國的後代,將永遠銘記他們的功績,並將他們開拓進取的精神代代相承。
肯尼迪總統曾在白宮宴請了49位諾貝爾獎獲得者,他說:今晚的白宮聚集了人類最多的天才和知識,這要撇開當年傑斐遜獨自在這裏喫飯的時候。
肯尼迪總統對傑斐遜的肯定,其中一部分原因就是:他購得了路易斯安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