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2年2月,距離普京第一次登上總統大位還有1個月,普京面對法律學院的學生做了一次演講:俄羅斯從開始創建就是一箇中央集權的國家,我們有過沙皇,有過蘇聯,現在則有了總統制。
在不足100年的時間內,俄羅斯竟然經歷了數次劇變,沙皇立憲、二月革命、十月革命、斯大林主義、修正主義、蘇聯解體、寡頭共和、總統集權。
每一次政治劇變,都在俄羅斯人身上留下了影子,讓俄羅斯人形成了四大情結。

第一、沙皇情結
蒙古奴役的血腥泥潭,形成了莫斯科公國的搖籃,歷代俄國只不過是莫斯科公國的變形而已。
雖然俄國的歷史悠久、人才輩出,有門捷列夫、有普希金、有柴可夫斯基,但俄國人骨子裏,卻只崇拜沙皇。
伊凡四世的恐怖、彼得大帝的專制、葉卡捷琳娜的擴張,這些沙皇,都爲俄國民族種下了根深蒂固的強權基因。
俄國人認爲,只有一個強大的沙皇,才能組織強大的國家,從而才能開展對周邊國家的征服,並且在征服之後保持對它們的統治。
但崇拜沙皇的代價是對人民的奴役,人民只是資源,、人民只是財產,和其它資源一起, 供沙皇任意使用。沙皇可以贏得更大的榮光,是俄國人民存在的理由。
而且俄羅斯是一個東正教的國家,東正教君主一直是穩定的守護者,東正教的價值觀認爲,君主是天意所在。

第二、西方情結
俄羅斯75%的國土在亞洲,25%的國土在歐洲。但俄國人堅持認爲自己是歐洲國家。
聖彼得堡,是俄國的歷史名城,它始建於1703年,彼得大帝當年決定建此城時,就賦予了它特殊的使命,要讓它成爲通向西方的門戶。
聖彼得堡是一座歐洲人的城市,它是一座橋樑,通過它可以更全面地理解俄羅斯。
公元1447年,拜佔廷帝國末代公主索菲婭,嫁給了伊凡三世。從此之後,俄國人便以羅馬帝國的直系後裔自居。
因此,俄國人自始至終都認爲自己和歐洲人同文同源,同屬於歐洲文明。很多俄國人認爲,俄羅斯應該建立歐洲式的政黨體系,採用歐洲國家的經濟模式,對外政策要把同西歐的關係擺在最重要的位置上。
當葉利欽把俄國交給普京的時候,一再強調:不要動憲法。因爲1993年制憲時,雖然帝俄的旗幟佔領了莫斯科的大街小巷,但聖彼得堡的歐洲人抗住了壓力沒有改旗易幟。

第三、蘇聯情結
俄羅斯有一句家喻戶曉的話:誰不爲蘇聯解體而惋惜,誰就沒有良心。誰想恢復過去的蘇聯,誰就沒有頭腦。
今天的俄國人對蘇聯的感情無比複雜,老年人是感懷,年輕人是抨擊。蘇聯的紅旗,讓很多年長的俄國人愛恨交加,但當紅旗落地時,他們不免一番感慨。
但與其說俄國人懷念蘇聯,不如說是嚮往蘇聯的國際地位。
2004年,俄羅斯電視臺把世界上第一個太空人加加林的助手請來做節目,這個80多歲的老人痛哭失聲。當有人問起蘇聯對比現在如何的時候,這個老人說:什麼都換不來蘇聯,但若讓他回到蘇聯,給他什麼他也不幹。
歷史就是這麼矛盾,這個老人只因爲幾句牢騷,遭到告密後就被關進了監獄。
從2000年5月開始,俄羅斯便恢復了蘇聯的閱兵傳統,甚至用蘇聯國歌的旋律作爲俄羅斯的國歌。俄共領導人久加諾夫甚至說:克里姆林宮已在採用我們的綱領,難道我們要向法院控告他剽竊嗎?

第四、軍人情結
俄國人窮兵黷武、好大喜功,加上體格高大、嗜酒如命,因此被貼上了戰鬥民族的標籤。
在俄羅斯,軍人崇拜無處不在。紀念碑和塑像,遍佈在俄羅斯的大街小巷,與軍人相關的節日都有40個。
俄國人都以從軍爲榮,俄國的歷史學家卡拉姆津曾經說:俄國人引以爲傲的事情,正是外國人所不認可的,也就是盲目的無限忠於君主的意志,甚至把君主的殘暴當成正義,當君主踐踏人道的法律時,這些軍人們依然忠誠不渝!
結語
但俄國人對軍人的崇拜僅僅限於順風局,一旦來到逆風局,俄羅斯軍人往往是第一個倒戈。二月革命時,沙俄的軍隊率先發動兵變。十月革命時,俄國的軍隊直接綁了前線指揮官投降。蘇聯解體時,蘇聯紅軍在一旁看戲,在蘇聯崩潰的最後一段時間內,蘇聯軍隊竟然出現了瘋狂的退黨現象,佔到總人數的80%。
這四大情結,傾向性各不相同甚至相互對立,但都在俄國人身上有所體現。如果把俄國人的某一情結加以放大延伸,就有可能得出片面的結論。
不過,普京在闡述俄羅斯歷史傳統的時候,曾一針見血的指出了俄國人共有的情結:俄羅斯一開始就是一箇中央集權國家,這是它的遺傳密碼,是它的傳統,是它人民的靈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