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設問一個問題:世界上去往什麼地方的路程最遙遠?
很多人可能會說:“那得看你從哪裏開始出發啊,每個人的起點不同,怎麼回答啊?”
其實有個萬能的答案可以排除這個困惑——“你不知道自己要去哪的時候,路程是最遠的,而且可能無限遠……”
我一直有個觀點——描述目標本身比努力實現他更重要一百倍,因爲,描述它的過程,其實也是在不斷接近它。
描述任何一個事物的時候,都離不開運用這個事物與其他事物之間的關係,因爲描述一個事物的時候不能不停地說“它是它啊”,比如,你想描述一把椅子長什麼樣,你就不能說“那把椅子的樣子就是那把椅子的形狀”,那麼別人完全不知道你說的椅子是啥樣子。
你一般可以說——“那把椅子吧,它的椅面是圓的,椅背就像你們家客廳那張沙發差不多,到它是綠色的……”,總而言之,你在描述這把椅子時肯定要用上其他事物和它之間的關係才能實現。
那麼,你對一個目標的描述的時候,肯定也要蒐集你所知道和了解的其他事物來不斷和它建立關係,而且這些其他事物和目標之間的關係越清晰越準確,你就對它描述得越準確。
這就帶來一個好處,就是隨着你對某個目標的描述越來越清晰準確的時候,就相當於你不斷地掌握了通過各種其他事物來構建出這個目標的方式和渠道。
所以,在想着“我該怎麼做”之前,最好的辦法就不斷地描述你的目標應該是什麼樣子,因爲隨着你對它的描述不斷增進、不斷細化和準確,你也就擁有了越來越多的通過改造其他事物來獲得它的方式。
如果你對一個目標總是停留在很抽象很模糊的層面,那也就意味着其實你還沒有辦法把這個目標和其他現實存在的事物建立關係的階段,那麼你就很難實現它。
人們在暢想未來的時候,一般也會存在兩個部分——確定的部分、不確定的部分。如果你總是沉浸在不確定的部分,總想把所有事情都獲得確定性再去行動,也不太可能。
因爲學過畫畫比如素描的人就知道,要用畫筆畫好一個靜物或者人物,一般都要先粗略地勾畫幾筆大致的輪廓,然後再慢慢修正它,不斷地增加線條,讓線條逐漸趨於準確,然後再用橡皮擦掉不準確的部分……
所以,如果一開始不下筆去勾畫那些不太準確的線條,你就沒有參照物,也就沒辦法在此基礎上去不斷修正它。
所以做事情也是這樣,先把能確定的部分先做好,有了這部分作爲基礎和參照,你纔可能去逐漸接近不確定的部分。
但是人類社會其實是分工的,有時你把能確定得那部分做得特別好,它本身也可能成爲很大規模的產業了,就像臺積電,它的終極目標可能是想做芯片,但是他們一開始時對晶圓這個環節的技術可能比較確定,他們就先把這個環節的產品做好,結果,現在他們就成了這個晶圓產業的世界龍頭。
馬斯克也是如此,他的終極目標是移民火星,但他現在肯定不可能把移民火星的所有技術細節都描述清楚完整,他就先把可以確定下來的那些環節先做好,比如能源環節、動力環節、火箭發射環節……所以他把這些環節的可以確定的產品都做成了世界一流,在市場上就有了回報,他也就有了更多的資源和機會去進一步接近不確定的部分,直到最終完整地把整個火星移民計劃實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