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科學角度來看,每個人的體力差不多的,所以一個人不可能使用超過別人十倍百倍的體力付出來換取超過普通人十倍百倍的成功。
在思考力方面,人與人之間當然會有比體力更大的差距,而且還有天賦的差異,但是儘管如此,那些最成功的人也不太可能比普通人付出百倍以上的思考努力。
大多數人的一生,都是在無盡的期望和失望中付出着努力,極少有人是真的因爲不夠努力而活得不夠成功的。
怎麼辦呢?
我最近在專注于思考“模式”的價值,我發現,最有價值的努力應該集中在“提取模式”上。
比如,
一個普通的上班族,從早上努力克服睏意掙扎着起牀,匆忙喫完早餐又火急火燎一路小跑去趕公車,然後在辦公室每一分鐘都不敢懈怠地細心聽從領導的指令,對每個任務都要絞盡腦汁地去有創意地完成,並且還要上網搜索和工作有關的資訊。
還不能忘了部門同事的生日,還得抽空去幫助熟人朋友託自己辦的小事。
每一天每一分鐘每一個具體小任務都要全力以赴,你敢說上班的人不努力嗎?
但是成千上萬的這樣每天都努力生活工作寫的人,基本都沒法獲得自己想要的生活,也很難如願實現自己的人生夢想。
還比如,大多數寫作的人,比如專欄作家、自媒體作者,他們平時每一篇都很努力地構思和書寫,力求每一句話、每個段落要都精彩、新穎,每一篇的主題內容都要獨到而深刻,但是絕大多數寫作爲業的人,都很難寫出經典爆款——偶爾會有爆款,但是很難持久穩定地出現大量爆款作品。
以上舉了兩類人作爲例子,大家也可以從自己每天要努力地那些事情中統計一下,其實每個人每天真的要去做很多事情。
但是,我們可以再想一下——在那個上班族的人的同行業裏,最成功的那些人所做的最成功的那些事情裏,真的包含了上班族每天要做到的每一件事嗎?比如早起、趕公車、和同事領導搞好關係、完成每一件工作任務……?
又比如在作家的圈子裏,我們可以看到的那些最出名的作品裏,它們每一句、每一個段落或者每個主題真的都含有普通寫作者每天都在苦思冥想要去追求的那種內容和遣詞造句嗎?
隨便翻起一部大作家的經典作品,哪怕是一首短短的詩,貌似都不想是普通寫作者每天如此努力去追求的那種句子和段落,它們應該是有別的東西打動了天下的讀者。
那麼,如果一個行業內的佼佼者的成就和生活是一個普通上班族所夢寐以求的,而導致那個佼佼者實現成就的最重要的事情裏並不包含或者並不全部包含上班族每天都努力做的那些事情,這裏就意味着能讓佼佼者成爲佼佼者的事情另有其他——如果你能細心地把佼佼者所做的導致他們成功的那些“另有其他”的事情的關鍵特徵找出來,就叫做“提取模式”。
如果你還不能下決心去提取模式,而是讓自己滿足於日復一日的自以爲是的“努力”和“堅持”,那就不可能有什麼質的改變。
最成功的人肯定就是最善於提取模式的人,雖然他們在準確地找到模式之前也做了不少衝服而低效的努力,但是他們總會在某一天找到了可以讓自己輕鬆實現目標的模式——不用懷疑這一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