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有些“模式”,你照搬也做不成

思維模型,盈利模式、觀念……這些詞代替了過去的“方法”,但其實就是一回事,說的就是怎樣才能無數次地把某件事情做好的那個操作的“模子”。

比如說,一個大廚他做的雞蛋炒飯特別有名,他肯定就有自己一套炒飯的“模式”,比如先放蔥,再放油,把鍋加熱到幾分鐘的時候炒幾下……諸如此類的操作順序和流程,就叫模式。

巴菲特和他的搭檔查理芒格就很推崇“思維模型”,按他倆的說法是,一個人一生掌握了五十個左右的比較有效的思維模型,就可以過上不錯的人生。

國內的“思維模型”熱潮估計也是由查理芒格引發的,所以無論是混沌大學還是羅振宇的羅輯思維這類課程,也都在強調“思維模型”的重要性。

前些年企業的各種文化和實操,也比較流行“盈利模式”,也有各種關於傳授“盈利模式”的課程和書籍。而且人們在商務交流或者談判時也喜歡問對方“你這個項目的盈利模式是什麼?”或者是“你的盈利模式太落伍了”

模式,我覺得確實很重要,因爲一個正確的模式比千萬次重複的努力價值更大。

怎樣理解模式或者模型呢?

最簡單的理解方法就是——任何高科技工具你都可以看成是一個模式,比如,哪怕一個古老的算盤~🧮,也是一個模式,它把幾塊形狀不同的木頭按照特定結構搭在一起,你就可以用來計算許多加減乘除的問題,比你絞盡腦汁地用心算的線路高太多了。

所以,當木頭沒有被組合成算盤這個模式地時候,它是不具備計算功能的。

人類的動作也是,會功夫的人其實就是長年練習一些動作模式,當他們的身體不按照這些直拳、勾拳、側踹➕擺拳等動作模式來運動時,就沒法發揮他的功夫威力,這就是模式的重要性。

現在要討論的主題是——爲什麼我們明明都學了不少模式,可是並不見得我們做的事就很成功呢?難道模式沒用嗎?

有個真實的現象就是,我們的工程科學家們有時會把日本、德國的一些精密儀器進行拆解,把它們的結構和材料都搞得一清二楚,也就相當於已經掌握了這些高科技儀器的“模式”,可是最終我們仿照出來的產品和它們查的很遠,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總結了一下,主要有幾個原因:

第一,我們去學習或者模仿別人的某個成功模式的時候,其實並沒有真的掌握了這個模式當中每個“單項部分”的追求指標。

這是啥意思呢?就是說如果我們看到一個模式的代表產品時,確實可以通過拆解他來觀察每個單項部分的關鍵指標,但是,這並不等於這個產品目前的各個單項部分的量化指標就是這個模式“希望”達到的指標。

也就是說,某個模式可能在理想狀態下是需要它的各個單項指標達到多少多少,但是我們看到的某個成功產品中的各個單項部分的指標只不過是生產者目前所能做到的最好階段——也就是我們將其拆解之後所觀察到的指標,它們,並非體現了這個模式本應追求的那些單項指標最理想的量。

所以儘管我們可以通過學習和模仿、拆解某些成功模式的代表產品,但是這些代表產品中的各個單項指標的量有可能誤導我們。

我們如果在一種誤會的理解中去複製這些代表產品或者代表人物時,就容易錯誤地追求各個單項部分的量,失之毫釐,謬以千里的效應就會發揮作用,讓我們儘管已經很努力地模仿和複製,但是也很難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