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最高級的生命,能聽清最微弱的聲音

今天我遐想了一下動物的感知原理。

比如人類的視覺,其實就是眼睛的感光細胞——有桿狀的,還有其他形狀的,長短不一,在不同的光線射進眼睛的瞳孔之後,這些感光細胞就會產生各自不同的運動,這些運動會在視網膜上留下痕跡。

這些痕跡會引發視網膜神經的傳導,進入人類大腦的視覺中樞——一個專門計算視覺信息的地帶,就像計算機房一樣,然後經過計算就可以得出一些結論:看到的是什麼東西。

聽覺也是類似的過程,耳朵裏有一根結構精巧的🦴,聲波進入耳朵👂之後,會引發這根聽骨的運動,這個運動也會形成聽覺神經的傳導,然後傳導進入大腦的聽覺中樞——這裏是專門計算聽覺信息的“機房”,然後經過計算得出結論,告訴人類大腦的皮質層聽到的是什麼聲音。

說到機房,我就想起其實世界上最大的計算機房好像是在貴州——專門給亞馬遜的雲計算提供基礎設施的,估計是中國地方大,也便宜吧?所以亞馬遜這個世界上最大的雲計算業務要把機房放在咱們這裏。

又想到芯片的事,目前最厲害的可以量產的芯片好像是2納米,好多人誤解了這個2納米——以爲芯片就2納米這麼大,其實就是誤解,芯片大約有指甲蓋這麼大,但是它的內部線路之間的行距只有2納米——再小的距離也是距離,總之不能讓兩條電力線路碰到一塊,那就會出現短路,設計好的計算流程就無法順利進行。

所以,人類爲了完成一個計算過程,需要在兩個方向進行擴展——硬盤和機房要越做越大,芯片的線路行距要越做越小……

這兩個方向的同時擴展,其實爲的是同一個追求——讓越來越高頻度和大數量的計算來獲得更準確的結果。

這個“更精準的計算結果”怎麼理解呢?或者說,用這麼誇張的計算方式來追求這麼精準到變態的計算結果有什麼意義呢?對人類有什麼用呢?

在直接說出這個意義之前,我再漫談一下我所理解到的地球上生物進化的一個有趣現象——似乎進化的結果,是爲了讓更大範圍的世界能被體積更小的物體來控制:

比如,最初時的動物物種,它們體內只有很少的神經細胞,只能很模糊地感知環境,當然也就只能進行很簡單的“思考”,所以它們的身體能改變的“世界”很少很少。

因爲它們體內可以用來進行信息之間對比計算的神經細胞數量太少了,所以能被它們納入計算範圍的“世界”肯定就很有限。

隨着生物進化的進程,越來越產生形態複雜的大腦🧠,越複雜的大腦無非是兩個特徵——神經元細胞的數量劇增到幾百億個,連接神經元細胞的路徑和方式也劇增,形成人類大腦這樣許多箇中樞的密切配合,其最終效果就是能把接納進來的“世界”的信息進行更大規模的計算——換個詞就是思考。

人類還嫌腦子裏的“硬盤”、“機房”的面積規模不夠用,所以還要在身體之外創建了更多硬盤和機房,也就是我們現在所說的IT產業,芯片越做越小,機房越做越大。

就是爲了能把事物之間最微小的差別計算清楚。

把最小的事物的差別計算清楚,對人類有什麼用呢?

比如,一個事物的某個微小差異如果計算得馬馬虎虎不太準確,如果這個事物不擴大,那麼這個細微的差異也不會呈現出什麼明顯的效果,但是,人類的生存和發展需要去改造和控制的事物越來越大規模、數量上也越來越多的時候,細微處的計算不夠精準的後果也會隨之擴大,導致人類想做的更大規模的事無法達到目標,甚至嚴重失敗或者災難。

比如,我們手裏可以隨意擺弄一根牙籤,不需要太準確地計算它的運動距離、速度和力度,一樣也能如願地剔牙成功。

但是這樣的不夠精準的計算能力如果平移到一顆炮彈的發射上,就會導致彈道偏離目標幾百米幾千米,同理,這樣級別的計算能力如果用在發射火箭衛星上,那直接就會導致衛星根本飛不出去大氣層。

所以人類需要不斷地提升這種計算能力,爲的就是可以確保在做各種規模大小不等的事情上都能成功,因爲人類需要去做的事情越來越多、影響規模和空間也越來越大。

所以,最厲害的人,肯定是能把最小的事情也分析得特別清楚準確的人。

語言表達顯得特別大而空,從來不能做好任何小事情的人,就是智能很低下的,反之,越是高級的生命,越能聽清世界上最輕微的聲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