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存儲的結構,決定了展開與綻放的方式。
世界中萬物都是如此,人們普遍重視的是一個事物“綻放”過程中的方式、重視做一件事情時的具體流程、重視應對某種不斷變化時的具體方法。
但是,無論是一種形勢在展開、演繹和分化的時候呈現的細節現象,還是一個生命體、一個人在應對環境時的行爲動作,其實都取決於最初“沉澱”的結構。
比如,生物基因的結構,就是生物能量沉澱的方式。
比如,一個人腦子裏沉澱的記憶和知識、觀念,就是信息沉澱在生物體內的結構。
那麼,基因沉澱的結構,決定了一個生物體成長髮育、生老病死的“展開”流程具體是什麼樣子?
一個人腦子裏沉澱下來的知識觀念,決定了他一生遇到各種事情時的應對方式,從而決定了他人生的“綻放”方式。
所以,我們不要只盯着事物綻放時的流程和細節,而是更要分析它們最初沉澱的結構——因爲它們綻放的方式早已經被沉澱的結構決定了。
那麼,我們如果想在應對各種形勢挑戰的時候都能表現得很出色,就先要給自己的大腦創造足夠出色的“模式”沉澱,而不是僥倖地以爲可以略過這個沉澱的前提而去直接發揮創造力。
那就是無根之木、無源之水。
如果帶着這種觀念去觀察社會和自然界,就會有一種全新的感覺——你就會看到一切紛繁複雜都不再複雜,而是能看到它們是由最初的什麼沉澱結構綻放出來的。
而且經過刻意練習,你也可以隨心所欲地通過創建準確的沉澱結構來獲得它綻放之後的異彩。
第二,人類所追求的一切“結果”,其實也都是某種被認知的形象。
因爲一切現象,包括我們以爲非常“物質”的東西,其實都依託於我們人類的認知模式而存在。
可以說,我們認爲的客觀世界,也只能在我們人類的認識模式中才能存在,我們也一直在試圖用這種被設定的認知模式來解釋它,讓這種解釋能夠自圓其說。
不要脫離特定的認知模式去追求任何“結果”。
或者說,我們要追求任何結果的時候,最好要意識到,它必然是我們認知模式上的一種存在。
這樣更容易讓我們體驗一次次的美好和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