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花半秒鐘就看透事物本質的人,和花一輩子都看不清事物本質的人,註定是兩種截然不同的命運。
人們可能會覺得這樣的能力離自己很遠,以自己的智商和閱歷,永遠也不會具備如此的洞察力。
事實上,智力真的不能決定什麼,至少我們99.9%的人都還達不到拼智力的時候。
然而有些人好像真的可以能一下子就看穿事物的本質,甚至預測很多未來的東西。那並不是因爲他聰明,而是因爲其掌握了多元思維,站在很多巨人的肩膀上思考問題而已。
讓“盲人復明”的多元思維
“盲人摸象”是個耳熟能詳的故事,那時候課本講的是,盲人無法摸到大象的樣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根柱子,有人摸到大象像把扇子,有人摸到大象像堵牆。
但我們卻從來沒想過,盲人爲什麼不把大象全身都摸一遍呢?
可能這個例子現在來看有點傻,但其實我們大部分人,每時每刻,終其一生,都在盲人摸象。
大象就是這個世界的真相,盲人摸象就是我們大多數人對待真相的方式。
現實中,我們大多數人只具備摸到一個地方的能力,於是我們看待世界的方式,永遠是從一個角度在看待問題。
比如學經濟學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經濟學去解讀;
比如學心理學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心理學的角度去解讀;
比如學政治學的人,他看待事物的方式,永遠是從政治學的角度去解讀。
這樣固然專業,但卻有一個極大的弊端,那就是單一學科的思維方式,往往看不到事物的全貌。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在手裏拿着鐵錘的人看來,世界就像一顆釘子。”
但問題是,現實中大多數人連錘子都沒有,像個裸猿。
因此,查理•芒格這個理論一提出來,直接就在世界炸開了,幾乎世界上最聰明的人都在貫徹這樣的思維。像是貝索斯、馬斯克、巴菲特等都信奉這個理論。
再回到上面的問題,盲人能摸到大象的樣子嗎?答案是如果讓盲人把整個大象都摸一遍,並且不斷反覆摸,就可以無限接近大象的樣子。
那麼我們能看到事物的真相嗎?答案是,如果我們能用多元思維去思考,並且不斷完善,我們就能無限逼近真相。
“快思考”與“慢思考”
理解多元思維之前,我們需要先理解一下人的思維是怎樣的,大體上來說,有兩種方式:
一種叫感性直觀,對應的就是快思考系統;
一種叫概念模型,對應的就是慢思考系統;
慢思考系統是其他的哺乳動物所沒有的,表現爲各種情緒以及思考。它是人所獨有的。人是唯一能用概念模型理解世界的動物。
人的快思考系統,可以感受這個世界的全貌,但是不能理解這個世界的層次關係,而慢思考系統是對世界層次關係的理解,但這種理解是在對這個世界抽象之後所做的概括。
因爲真實世界是混沌的,要理解這個世界,就要將其中一部分內容去掉,留下我們認爲重要的那部分,並把這部分作爲理解這個世界的關鍵。這個抽象後的東西就是概念模型。
每一個視角,或者說是通過每一個概念模型所獲得的視角,都意味着對這個世界理解在某種意義上的深入,但同時也意味着在這個視角上變的片面,因爲爲了建立這個模型,就忽略了很多其他的因素。這也是概念模型所固有的矛盾。
也正是爲了解決這個概念模型的內在矛盾,我們才需要建立多樣性視角。
單一思維、多個思維≠多元思維
而現實中,大多數人的問題是,知識面狹隘,往往只是習慣於用一個熟悉的思維去解決問題。
實際上現實中的很多問題可能涉及的是多個維度,往往是各種各樣學科的綜合體。多元思維可以讓我們脫離原先的那種一個點思考的方式,從正反,前後等各個方面去思考問題。
若是隻具有單一思維,大多數時候看到只是冰山的一角。拿做木工來比喻,單一思維就好像手裏只有一個工具,往往效率低下,並且當腦子裏只有一種思維方式,就會傾向於只使用這個方式去思考和做事,這很狹隘,也很容易扭曲現實,陷入到自己的偏見當中。
只具有單一思維模式的人,所獲取的知識也單一,看待問題的角度也單一,那樣做出的結論也必定會很片面。
而掌握了多個思維,也不代表就能做到多元;多個與多元是有區別的。
大多數人遇到問題,往往是憑藉自己的經驗和垂直領域的知識,來想到有限的解決方案,從沒意識到跨學科去尋找到答案。
當我們真的踐行把不同領域,不同學科的思維用來解決同一個問題的時候,就建立了多元化思維。
因爲各個學科的思維之間通常都有貫通的地方,當把它們聯合起來,便能得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像一枚原子彈,當你把一些化學元素比如鈾,加上一些條件,融合在一起就能發生核聚變,引發核爆炸。
跨領域學習多元思維,不是爲了掌握更多的知識,而是要形成對問題的全局性瞭解,從而更本質地理解問題。
所謂的全局性理解,就是指我們能夠從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層級全面地理解問題,從而接近問題的本質。
正如查理·芒格所說:長久以來,我堅信存在某個系統——幾乎所有人都能掌握的系統,它在你的頭腦中形成一種思維模型的框架。有了那個系統之後,你就能逐漸提高對事物的認識。

對多元思維的誤解
想要擁有多元思維,首先各學科思維的數量得足夠多。因此很多人瞭解到多元思維之後,就開始瘋狂地追求數量。
有的人立下了學 100 個學科思維的 flag,有的人孜孜不倦地整理了 100 個、200 個學科思維,還有的人到處收集、到處問別人有沒有更好的學科思維。
這些,其實都是對多元思維的誤解。
掌握多元的思維固然沒錯,但是也不是越多越好,更不能去無限制地去追求數量。
無論一個人學習了多少種學科思維,其最終目的卻都只有一個——看清現實,解決問題。
收集的越多,接觸的理論越多,瞭解的方法越多,並不代表自己真的有能力去應用,更不代表能夠解決問題。
就好像背過了 100 條的公式、定理,但一道題都不去做,那麼數學和物理也學不好一樣。就好像有人喜歡收集工具,琳琅滿目,擺滿整面牆壁,卻只會用一個螺絲刀一樣。除了偶爾擰個螺絲的螺絲刀,其它的工具只是爲了滿足自己的收集慾望和向別人炫耀。
更重要的是,有時一個問題可以有很多個解決方案,但是每次有需要用某一類學科的思維便夠了。那麼多出來的就是重複的。
重複的學習,既降低了邊際效用,增加了機會成本,還產生了大量的能力冗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