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我的廢柴博主生涯

“廢柴博主”是我早就想寫的主題。前兩年我是一名全職時尚博主,說不上混得慘,但絕對和“混的好”也沾不上邊。我總是滿腹苦水,擰巴,扭曲和自怨自艾。廢柴博主、混圈失敗者、虛假生活製造機,這三個短語概括了我的博主生涯。

關於我做博主的經歷,其實很難講好,很容易變得滑稽,又很容易憤世嫉俗。但事實上,我對這個職業已然沒有幻想,也沒有偏見。這是一個辛苦的工作,這是一個大部分人以爲自己可以做但實際上做不了的“工作”。

今天就寫寫我從入行博主到放棄的心路歷程,純屬個人經驗,參考性有限。

一個絕對的博主時刻:背景牆大LOGO,手握香檳,感謝邀請。沒幾張這樣的照片,就不要出來混。(這握香檳的姿勢估計是錯的)
一個絕對的博主時刻:背景牆大LOGO,手握香檳,感謝邀請。沒幾張這樣的照片,就不要出來混。(這握香檳的姿勢估計是錯的)

2018年底我在北京工作。當時所在的新媒體公司如日中天,我負責一個百萬粉絲的時尚公衆號運營。博主是辛苦的,但是那種漂亮、富裕,受人追捧的生活吸引了我。這好像是我從未見過的職業。

2019年我明確了一件事:我也要當博主!

起因就真的很簡單:

我是個年輕女孩,我愛打扮愛美,我以爲我喜歡時尚懂時尚且本人非常時尚!

我看到那些網紅博主,曬着大品牌送的禮盒,參加各種高大上的活動和晚宴,時不時就和明星合影,天天有粉絲追着說“姐姐好美”。我嫉妒、羨慕、想要成爲她們。

最重要的是,行內人都說:“美妝時尚是離錢最近的”,我看到無數自媒體人轉行開始試色,拍日常拍穿搭,不再苦兮兮地寫稿,廣告變得輕鬆易得。誰不喜歡錢呢。

我在北京已經有想做博主的想法,特地搭配衣服,拉着同事去三里屯拍照。我覺得自己挺有潛質。
我在北京已經有想做博主的想法,特地搭配衣服,拉着同事去三里屯拍照。我覺得自己挺有潛質。

這種想站在聚光燈下的原始慾望,對金錢、上流生活的追求,讓我相信我有實力成爲一個大博主。19年中我加入了一家MCN公司,徹底轉行到時尚美妝領域。

轉行後,許多親朋好友都表示了遺憾,以我爸爸首當其衝。他們總覺得我從香港碩士畢業,是個“讀書人”,該去做一些“更有意義”的事情。

那時我只想說,朋友,你想用全套LAMER嗎,你想買香奈兒嗎,你想坐頭等艙嗎,你想住大房子嗎?那你就要努力啊!這和讀了多少書有關係嗎,好多哈佛耶魯斯坦福畢業都在口紅試色呢。何況我剛好能立一個“高知女性博主”的人設,現在市場最愛這樣的大女人。

說幹就幹,很快在公司的支持下,我在上海最繁華的中心搭建了團隊,招了編輯,攝影師,甚至還有服裝搭配師。

我們開會,找選題,大家絞盡腦汁地尋找我和時尚的相關性。快30年了,我和時尚本來一毛錢關係都沒有,現在必須拿出放大鏡仔細找。

我的日常就是穿梭在各種試衣間,瘋狂試衣服拍給同事,選出能用的LOOK
我的日常就是穿梭在各種試衣間,瘋狂試衣服拍給同事,選出能用的LOOK

找風格,特點,好看的角度,我們一套一套地買衣服、退衣服,搭配,拍照,修圖,寫稿。每天都忙到10點多才下班,回家累到一句話也不想多說。閉上眼睛,是衣服超過7天無法退款了,嚇得醒過來。

我逐漸成爲一個較爲合格的博主,主要學會了在咖啡店看英文報紙。包裏隨時要有本書,沒有什麼比書更適合拍照,更適合“高知”人設了。

習得了標準的博主坐姿,還略顯僵硬
習得了標準的博主坐姿,還略顯僵硬

一切艱難纔剛剛開始。

我很快就意識到,不是我長得還湊合,能寫點文章,拍幾套漂亮的穿搭,我就能在上海這樣一個地方成爲一個“有頭有臉的時尚博主”。

我沒有英美意法的留學經歷和生活經驗,在上海博主圈只是“普通低知女性”。我沒有時尚行業的從業經驗,沒有資源,沒有人脈,什麼時尚場合都輪不到我。

關鍵是,到了上海,我就發現我根本不配說自己時尚。去新天地走一圈,我立馬能逃回我30平方的出租屋裏痛哭流涕我爲何如此窮、如此不懂搭配,像是剛進城的土狗。被幾個時髦gay掃視一眼,我就害怕自己沒穿成套內衣被發現了。上海總是讓人有潮人恐懼症。

至於博主收禮物呢?並不是寫幾篇文章,有一些閱讀量和真實粉絲就會有PR主動熱情地來給你寄送禮物。

他們有自己的list,誰更重要誰不重要,他們心裏很清楚。

現在時尚博主數量可比禮盒多幾百倍,和品牌PR保持良好關係是一種技術——你需要保持某種適度“親愛的”關係,既不能顯得諂媚,又要熱絡的恰到好處彷彿昨晚才一起喝過酒。當然了,必要的話昨晚是應該一起喝酒。(PS:去酒吧是湊數的局外人,在上海要去家宴,那纔是一家人)

這些關係很難。尤其你理解這不是勢利眼的問題,他們也只是工作。大家利益交換,你給我幫忙,我給你免費發文,大家有生意一起做。這是一種微妙的共生關係,你在任一環節無法提供價值,就必然被排擠在系統之外。

後來我招了專門負責PR的同事,開始有了9宮格禮物,迎來了事業的“小春天”。(但事實上有很多還得寄回去)

我開始收到一些邀請,擠進不少時尚活動。

19年底,我參加了博主生涯的第一個“大牌活動”。到了現場我傻眼了,這人也太多了吧!我感覺場子裏可能擠了一萬個博主,大的小的真的假的各種爭奇鬥豔。我也明白,如果不是有這麼多人,也輪不上我。

不是我瞎說,這場子擠到腳都快沒地方放
不是我瞎說,這場子擠到腳都快沒地方放

活動沒什麼主題,大家亂哄哄地擠在裏面互相打招呼。這是一個奇觀,你發現誰和誰都是認識的,大家滿場流竄着互相聊天,揮手相認,擁抱,彼此讚美。

聊天的內容如果側耳一聽,就會發現這兩個人也不認識,他們只是共同認識某個人,於是他們開始聊那個人。但那個人也不在這裏。我有點替他們尷尬。

但最尷尬的就是我,因爲我一個人也不認識。

最後我苦苦捱了一個多小時,才抓到我的同事替我瘋狂拍攝了幾十張照片,精修了一張能發朋友圈的。

LOGO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想象我拍這張照片花了多大力氣,擠走了多少人
LOGO是兵家必爭之地,可以想象我拍這張照片花了多大力氣,擠走了多少人

之後,我陸續參加了不少時尚活動。大部分活動需要不同等級博主搭配,有大咖就有小咖。我這種小咖就傻站着拍照,領完禮物走人,沒有人會發現我走了。我最快樂的時候就是在門口領伴手禮,拍照,然後修圖髮圈“感謝邀請”。

我也躋身了上海時裝週看秀行列。

去時裝週主要是和巨大的牌子合照,以及抓拍“頭排看秀”的照片。一定要搶佔先機,趁沒人時坐到最適合拍照的C位。拍夠照片,等別人趕你再走。這過程是一種超級低配的女明星體驗感。

有次我在時裝週門口碰到同行,對方問我來做什麼,我說來看秀。

他不置可否地點點頭,然後說:哦,我們是品牌花錢邀請過來的。他就差說出:你們是來免費湊數的吧。

事實上也確實是。

你以爲這是電視劇裏的情節,但常常發生在我身上。並且一定發生在充滿溫情、微笑以及熱絡的氛圍裏。我不能怎麼樣,只能全部接下來,然後肯定地點點頭說,“哇你們很厲害。”

還能怎麼樣呢,不能怎麼樣。大家要相親相愛,下一個場子還要一起混。

時裝秀好看嗎。我看不懂,我不太理解這些先鋒的設計理念。大部分時候我都皺着眉頭,心想:這玩意能穿?

但看懂不重要,看秀本來也不是重點。我已經拍了和時裝週牌子的合影了,我功德圓滿。我是上海時裝週特邀KOL。

獲得了重要的宣傳物料
獲得了重要的宣傳物料

那時候爲了“混進圈子”,我體驗了太多魔幻時刻。爲了一張活動的邀請函,輾轉三四個人去試探,索求,最後借用別人廢棄的手環入場;爲了10分鐘無人在意的亮相而梳妝打扮兩三個小時,去做髮型,買衣服,搶佔位置拍照;爲了無關緊要的重視,一次次吹噓自己和某某、某某某很熟,其實連點贊關係都算不上。

一次參加了PRADA的私密活動。這不能說是蹭來的,但實際上也算蹭來的。PRADA當然沒有邀請我,我只是是某個明星的“隨行人員”。

混久了,我也擅長僞裝身份的進階,讓自己擁有“功成名就”的氣質——姐是有身份的人,手握大把人脈。沒人再敢輕易地輕視我。

但幾乎所有活動結束,我都有一種“落荒而逃”的感覺。我並不真正認識任何人,沒有人因爲欣賞我的哪個獨特部分而邀請我,大多數時候就是湊數,或者蹭場。大家只是在客氣、假裝和善,試探彼此的資源。你要能說出你有誰的微信,和誰一起喝過酒,一起合過影。你可以什麼都沒有,但你不可以誰都不認識。

我花了太多時間去僞裝成party animal,擁有了越來越多的微信,記了越來越多的名字,這個jecssica那個Kevin,這個品牌主理人那個公關總監。可我能利用誰呢?我沒有能力去織造利益網,也很難挺身而出爲誰提供價值。

折騰了一兩年,我沒擠進任何圈子,也沒賺到太多錢。賺到的那點,也被我迅速購買了更昂貴的“行頭”包裝自己。

雖然我混得不咋地,但掌握髮朋友圈的精髓,我理所當然享受到了圈外人的羨慕,我經常會曬(問PR要來的)節日禮盒,(用免費發文置換來的)本季新品,(託人搞關係混進去的)高端時尚活動。

朋友們聚會的時候,他們總會說:哇大博主來了,你上次寫的xxx我看了。我總是心虛的一笑,希望他沒有真的看過。我只是一塊移動廣告牌,我沒有生產內容,我只生產生活。或者說我爲廣告生產生活。

一個博主可以在任何戶外的荒謬環境裏,掏出一個廣告產品。不需要什麼邏輯,拿出來就完事了。
一個博主可以在任何戶外的荒謬環境裏,掏出一個廣告產品。不需要什麼邏輯,拿出來就完事了。

只有我自己知道,我是一個廢柴博主,混圈失敗者,虛假生活製造機。我已經忘了自己是一個內容創作者,我只記得要接到更多的廣告,只記得在場子裏和誰套近乎,裝作認識誰,提起誰的名字最有用。

慾望、野心,禮服,晚宴,向上的流動、跨越階級的幻夢。

我常常記得我剛剛入行,和另一個小博主參加活動。我們參加了一個昂貴奢華的線下,結束後在附近小店喫了一碗十幾塊錢的面。我們在路上走着,她突然仰頭看着周邊動輒3000萬以上的房子,認真地說:我遲早會住進這裏。

我看着她的眼神,不是那種插科打諢開玩笑。她如此認真,如此相信,並且有一種堅定不移的志氣。

我不是不相信,因爲這個行業可以創造這樣的神話。大家知道,一個成功的博主有令人豔羨的高收入。我時常想,也許我也曾有過這樣的眼神。

那次活動之後,我們就很少碰到了。她變得非常忙碌,穿梭在一個又一個活動裏,幾次我想發消息讓她“帶帶我”,最終又什麼也沒說。她出席的活動越來越高級,她的衣服越來越華麗,她成功地和許多關鍵人物成爲了“一家人”。

而我和這個行業漸行漸遠了。

回想起那兩年,我幾乎獻祭了我的一切生活。

我過着一種“爲拍照而生”的日子,生活中的一切都是素材。我很久沒有用眼睛認真地看過一樣東西,仔細感受“存在”本身的美好。一切的一切,萬物的一切都會被歸爲背景,我躍入其間,只爲了呈現自我。

我在上海很長時間,幾乎沒有好好坐下喝過一杯咖啡。咖啡館爲拍照而生,我總是端着一杯咖啡在門口的馬路上來來回回走路,你知道的,拿着咖啡過馬路的照片生動自然。後來爲了節約成本,我在抽屜裏放了一個空的咖啡杯,專門用來穿梭馬路。

咖啡館以及咖啡館的門口,是博主最愛的地方
咖啡館以及咖啡館的門口,是博主最愛的地方

漸漸地,我失去了很多感覺。我曾經走進一家店裏靠眼睛就能找到適合我的衣服,我有自然的審美。而後來,我需要流行趨勢,穿搭模板,挑選衣服的各種攻略,我要成套地營造法式風、北歐風、極簡風。

再後來,如果我不去看看別人怎麼穿,我就不會穿衣服了。

我在旅遊時,總穿最舒服方便的衣服,帶一個小小的包。後來,我要爲每一個景點搭配適合的衣服鞋子——這種適合也是古怪的,常常“違和”纔是美的,比如在沙漠裏穿露背長裙,在冰冷的湖水裏穿吊帶紗裙。

我第一次去東京,爲了生產“旅行日常”而帶了無數條不方便的裙子,大部分時間在找打卡地,匆匆忙忙拍照,再去下一個。爲了拍vlog,我揹着沉重的設備擠地鐵。同行的男朋友,被迫不斷給我拍照,最終我們大吵了一架。想起那次東京之旅,我充滿了遺憾。那些看似優雅漂亮的照片,都已經毫無意義。

一條極其不方便的裙子,一張拍了無數次的照片。我已經完全忘記這家咖啡店的模樣。
一條極其不方便的裙子,一張拍了無數次的照片。我已經完全忘記這家咖啡店的模樣。

我當然知道,我當然知道,許多人做這一切是自然的。許多人必然是不怕麻煩,自然地做出了這些事。她們不覺得苦累,甚至熱愛而享受。

但我只是一個逐漸喪失自我感受,拙劣且疲憊的模仿者。這本來就不是我意欲中的生活,這是“被生產的生活”。這是對“自我”的過度開發。

我曾經在未公開發表的日記本上,寫過這樣一段內容:

“我討厭教別人生活!!!其實我不具備什麼實際生活技能,但是我比較善於表達,也很懂新媒體。生產一些爲什麼早上4點起牀,如何一週讀7本書,一週運動72小時讓你更健康,3個小技巧讓你更有聰明,8個方法讓你提升氣質,下班後3小時應該學習編程書法英語自我提升。非常容易,而且顯得有理有據,非常誠懇。

生活?

我生產不出來生活了。我開始思考,我今天干了什麼,能給別人什麼啓發呢?我睡了懶覺,不想起牀,蓬頭垢面起來點了個外賣,炸油條和餛飩。喫完困了又睡了一會,醒來點了個外賣蓋澆飯,下午打掃衛生洗衣服抽空看了幾個沙雕小視頻,晚上裹上大棉襖出去遛個彎兒喫了碗麪條,回家躺着玩王者榮耀,敷面膜泡腳,然後帶着一天不學無術的罪惡感繼續熬夜。大半夜的,我起來喫了半包山楂,幸福入眠。

我沒有5點起來學習,我沒有喝手衝咖啡,沒有自制營養早餐;我沒有精心搭配衣服,沒有斷舍離,我沒有化妝,我沒有運動,我沒有睡前讀一本好書,我沒有每天喝8杯水。

我沒有什麼生活。我太普通了,我是個死騙子。

總之,媽的,我是個廢柴博主。我不行。”

更有意思的是,我在這種複雜、焦灼的心緒裏,培養出了一個新的愛好,就是“教別人當博主”。

我癡迷於發展所有人成爲“內容創作者”,我告訴他們個人IP時代來了,短視頻時代來了,人人都可以當博主。視頻號拍起來,出門喫東西探店穿搭拍起來,小紅書發起來。身邊的朋友我也沒放過,大學老師、金融從業者、禮儀老師,只要有機會,我就跟她們傳授“博主經”。

我在給別人開分享會,如何成爲博主
我在給別人開分享會,如何成爲博主

重新回憶我那時候的熱情,我很難說清是希望拖別人下水,還是真心覺得人人都應該開發自己。當各行各業的人不再熱愛自己的本職工作,都想在社交媒體上以個人形象“向下輸出”碎片內容賺錢時,真的是一件好事嗎?

如今有人問我要不要做博主時,我會說:如果你還有更好的選擇,那就最好不要。

並不是人人都是一個IP,你首先要是一個完善的“人”。

完善的人意味着什麼,意味着充分的瞭解自己的優勢和弱點,知道自己能“創造什麼內容”。有穩定的心智和自我認知,已經釐清自己和社會的關係,明白財富、聲望、他人的評價對自己來說是什麼。知道掌聲不會讓你平步青雲,謾罵也不會把你拖下地獄。

如果沒有先成爲一個完善的“人”,這個行業很容易引發抑鬱。

博主是抑鬱高發的行業。很多人覺得光鮮亮麗還賺錢,到底有什麼可抑鬱的?他們不知道的是,在沒有牢固的地基之前,再華麗的建築都是危房。甚至越華麗越危險。封閉、重複的創作環境,迅速而來的追捧、財富,都會讓一個自我認知混亂的人,跌入更混亂的情緒泥潭。

在我經歷了抑鬱,並且明確自己不適合當“博主”之後,我停止了所有“選題式”的向外輸出。我花了將近一年的時候,先去好好做一個人。用自己的眼睛、身體去體會自然,去憑感覺自由活着,把自己還原成本來的樣子。

這個世界並不需要那麼多平地而起的生活偶像、精神導師。

人們不需要那麼多建議,更不需要爲了提供答案而製造出來的問題。

人生大部分事情不需要攻略,你憑感覺做就行,不會差的。但你去看了攻略,你就會覺得自己差。

你可以熱愛分享,但不是非要成爲“博主”——一種職業意義上的分享。

如果想要以此爲賺錢的營生,那這份錢並不好賺,並不比上班更輕鬆。它需要大量的學習、對自我抽絲剝繭的探索,在探索後又不能真的將自己赤裸裸地剖露在陌生人的評價之下。要權衡、博弈,僞裝,假設,拼接,創造,從中生長出一種新的模式:可被重複製造、且對他人有指導意義的生活。

這是困難的,這是許多人做不到的。這是許多人做到之後會痛苦的。並不是人人都能做博主,也不是人人都需要去做博主。

希望我們都有越來越多的志向,發現這個世界上有更多的選擇,流量不能哺育一切,博主也不是所有創作者的唯一歸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