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國興亡自有時,
吳人何苦怨西施。
西施若解傾吳國,
越國亡來又是誰。
這首詩的作者是唐末的羅隱。羅隱是個妙人,很有趣。一生中的黃金時間都用來考試,但總是考不上。(我有時會惡毒地用思想穿越過去說一句“幸虧你考不上”,因爲若非如此,我等哪有這些好詩文可讀)
《西施》這首詩從格律來說並不算好詩,但貴在言之有物,立意高明。羅隱是唐人,唐代以前歷史評論以及詩賦言及西施,大多是紅顏禍水論,站在男權王權本無罪的立場上立論,非要給那個女人掛個大牌子,以便警示君王。然而聽着聽着,從君王到臣民也就居然信了自己編織的這種事後圓場。
羅隱很清醒,一種富於思辨的清醒。既知道哪裏是要害,也知道該如何用力。用你的論據當作反問採樣,像打太極,四兩撥千斤,懶懶幾下,便將對方手裏的匕首紮了回去。
這首詩最高明的就是後兩句反詰,翻譯成白話就是:若說是西施亡了吳國,OK,那麼越國又是誰亡掉的呢?
八千里外,一劍封喉。
羅隱很聰明,他不跟你講什麼君王過錯,政策失敗。因爲那樣就會掉進擺事實講道理的泥潭,而那種道理又根本講不清。所以,他只用邏輯辯解,捅出來一個大家刻意忽略的現實就夠了,足夠反思了。而至於大局,最多跟你說“國家興亡自有時”,歷史就擺在那裏,不信,你自己花時間去驗證嘛!
這種方式不但能把你拽回客觀立場,而且效率極高。
我們今天對待很多人、很多事情,往往都要很辛苦地進行自我證明,而且也極容易掉進各種理由泥潭,這其實很讓人煩惱。而用這種方式也許就可以讓我們換個角度提高效率。
高明的辯解往往只用一句話。聽不懂,只有兩個原因:要麼你講不清,要麼他聽不明。而無論哪一種,其實都不必再講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