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發現了自己的一個隱藏很深的模式,是在我寫作時發現的。
“模式”,算是通用詞,但對我來說,或者對學修行的人來說,算是個術語。
我們日常生活,有很多習慣,大大小小,例如,抽菸喝酒,喫飯時習慣看視頻,早上醒來第一件事拿手機,上完廁所喜歡看一眼粑粑再衝馬桶。習慣是明顯的模式。還有些隱藏深一點的習慣,例如,對領導的安排會絕對服從,和人聊天總擔心冷場,孩子的事說了兩遍還不聽就會炸毛。
人就是這麼活着,在各種習慣和模式中生活着,不算什麼問題。對於想要修行的人來說,能看見模式挺重要的。這是瞭解自我的過程。自我是誰?不就是一堆模式和習慣的組合嘛!如果一個人能多看見自己的模式,也能更自在一些。
知道自己某些習慣和模式,不一定需要改。知道就好。
今天有個必經之路的同學問我:我很膽小,晚上都不敢一個人出去散步,怕狗。怎麼讓自己不膽小,讓自己更有力量?
我說膽小就膽小了好了,有什麼關係嘛?你有 40 了吧?哦你 50 了啊, 50 年都過去了,你自己不困擾就行。怕狗不是什麼大事,晚上不出門就好。
其實一個人膽小不是問題,不接受自己的膽小纔是問題。看見自己有膽小的模式,知道就好。
還有個同學發了個朋友圈。
問題:兒子一年級寫作業磨磨唧唧,粗心,馬虎,常錯題一直常錯。喫手,揪眉毛。
回答:家長您好,我們要多看孩子的優點,多鼓勵,多欣賞,多信任,這樣孩子會越來越自信……
我看了哈哈大笑,留言說:剛一年級的孩子,不寫作業,馬虎粗心,有些毛病,不是很正常的嘛?他還是個孩子啊!
我笑着笑着,又想哭。因爲我知道那個孩子的悲慘生活要開始了。
無論那個家長如何鼓勵如何欣賞,孩子都會過得很悲慘。那些技巧都只是拙劣的僞裝,根本不會起多少作用的。因爲在家長的眼裏,那是個有問題的孩子。
上次我下山見了某個親戚,她一見面就跟我講,說自己快瘋了,已經絕望了,說兒子沒救了,希望我和她上高中的兒子聊聊,看還有沒有希望挽救。
我就和她兒子聊了聊。我發現小夥子就是不聽他媽的話,喜歡玩手機,耽誤了學習,但他不偷不搶不打架不賭博不吸毒,身體健康,高大陽光帥氣,還很懂禮貌。這麼好的孩子,在她媽的眼裏,是個問題孩子,而且是個有嚴重問題的孩子!
發現孩子的問題,不是問題。不接受孩子的問題,纔是問題。
有人或許會問:“照你這麼說,難道孩子有這些問題,我不應該幫他改正嗎?!”
這個反問不是我假設的,以前真的有人這麼反駁我。
我很無奈。每個成年人都有自己固有的思維模式和習慣,他們被這些模式控制了而不自知,只要感覺有人說他們不對,他們根本不想爲什麼,會馬上啓動自我保護,用反駁的方式保護。這也是個模式。
例如我告訴他:“孩子有問題不是問題,不接受孩子的問題纔是問題。”
他就會反問:“難道我就聽之任之,不該幫他改正嗎?!那他長大了怎麼辦?成績越來越差怎麼辦……”
遇到這種情況,我一般會說:“對不起啊,我說錯了,是我自以爲是。你是對的……”
如果是彼此瞭解或有信任的人,或者不會被自我保護模式控制的人,或許會認真思考我的回答。他可能很快明白了:那個藍獅子說得好有道理啊!也可能不明白,但會虛心請教:藍獅子,我不太明白什麼是“不接受孩子的問題纔是問題”。你能否再詳細講講?
有了這個前提,纔有繼續討論的必要。
討論,是需要有前提的。否則,就成了爭吵。
自我的保護模式,經常自動啓動,此刻如果繼續,就成了爭吵。
上次我寫了篇文章,有讀者留言說:你不來人間享受,你活着幹嘛?
我回復說:有道理,豬也是這麼想的。
我覺得這個回覆挺幽默的,也很到位。但那位讀者覺得我在罵他,生氣了。我只好道歉。
如果那位讀者不是自動保護,應該就不會生氣,可能還會問:你爲何會這麼回答呢?你來人間,不爲了享受,又是爲了什麼呢?
你看,有深度的終極問題出現了,這相當於提問:人爲什麼而活?你又爲什麼而活?你的人生使命或人生主線是什麼?
自我的自動保護模式,非常強大。模式越強大,會越隱蔽,越難被發現。因爲它一齣現,你就會被其控制,你一旦被控制,就很難發現它了。
在山裏,你看不見山;在河裏,你看不見河;在模式裏,你也看不見模式。
反過來,也很有道理。
看見山,說明你已經在山之外;看見河,你已經在河之外;看見模式,你已經在模式之外。
當你看見模式,模式的力量就會減弱,你看見的次數越多,它的力量也就越弱。
“你這話不對!我看見我想抽菸,我每次都看見,但我的煙癮怎麼越來越大!”
對不起啊,我說錯了,是我自以爲是。
昨天我寫的文章《教師節的悲傷》,評論很多,我一條也沒放出來。有不少人如我一樣悲傷,也引起了不少反對的聲音。
總結我文章的觀點是:“現在很多老師忘記了自己的責任;越來越多精緻的利己主義者成爲老師,危害很大。”
不少讀者說作者看不見老師的辛苦,說現在老師太不容易了,要教孩子,不能打不能罵,還要對付家長,一不小心要面對各種指責,還要扣績效獎金,每天早上6點就去學校,晚上很晚才下班,收入還不高。說作者以偏概全,不負責任……
我猜那些留言的讀者應該大多是老師。我相信他們應該確實很辛苦(除了兩個多月的假期外),還受了不少委屈。但這類留言看得越多,我越悲傷。我是以偏概全了,是不負責任了,我可以道歉。但他們的留言又從側面證明瞭我的觀點:他們關心的仍然不是孩子啊!
爭論或吵架好像是件無聊的事情。吵贏了又如何?我說服了你,又能如何?你說服了我,又能如何?
年輕的時候,喜歡爭論,辯個輸贏。而現在,證明我早已不年輕了。
可能是我變得固執了吧。或者說,本來那些事的輸贏,我沒那麼在乎了。拿昨天的文章觀點來說,如果要辯論,我非常非常希望輸的那個人是我自己😭
我希望是我錯了!
我希望每個老師知道自己肩負的責任!
我希望每個學生都被溫柔以待!
我希望每個學生都是身心健康的!
我希望每個孩子都能看見這個世界的美好!
我希望每個孩子能對社會充滿信任和希望!
我希望每個少年都願肩負起改善這個世界的責任!
但,現狀是這樣的嘛?
我寫這些,也會有人反駁:你太偏激了!難道要把這些責任都推給老師嗎?難道是老師導致這個現狀的嗎?你不覺得這個要求太過分了嗎?
對不起啊,我說錯了,是我自以爲是。
是我看問題有點消極呢!這是我的模式。
當然,我也相信:一切自有安排。
越扯越遠了。
我發現了自己一個很深的模式, 是在我寫作時發現的。
這個模式是,我發現我寫作太正經。每篇文章,都有比較正式的主題,主題不夠正式,我一般都不想寫。就算有時開玩笑,也是很正經地開玩笑。
看見模式,想要對治,最簡單的方式,就是反過來做。我把這個方法叫:反者道之動。
於是,我寫了今天的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