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刻意“窮養”或“富養”長大的孩子,一輩子爲錢所困

關於窮養與富養,民間自古有一種說法——“窮養小子,富養閨女。”這句話的含義一直有爭論,但它也揭示出我們當下的困惑:在物質相對充足的今天,父母在經濟上怎麼對待孩子才合適?

刻意製造匱乏

“窮養小子,富養閨女”是中國自古的一種說法。有人認爲它的意思是:在養育男孩子的時候,不要提供太多的物質資源,要讓他過得窮一些,這樣才能激發他們奮鬥的動力。而養育女孩子的時候,就可以多提供一些物質資源,讓她們體驗到富足感。也有人說,所謂“窮養”,其實是讓孩子多承擔責任、遭遇挫折,不要“嬌生慣養”。

這解釋倒也有理,畢竟,古語裏“窮”字是“困窘”的意思,並非像現在這樣單指物質上的匱乏。孟子有句名言“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這裏“窮”便是與“達”相對的意思,是指不得志、不發達。再如司馬遷在《史記·屈原列傳》裏寫到“人窮則反本,故勞苦倦極,未嘗不呼天也”。他的意思是,人在非常辛苦、極其疲倦的時候,往往會呼天搶地。在農業文明時代,男人是家裏的經濟支柱,也是生命財產安全的護衛者,要讓男孩小時候多體驗勞苦,才能承擔頂樑柱的責任,放在農業文明的上下文裏,這種想法可以理解。不過上面兩種解釋其實並不矛盾,只是第一種解釋只強調了窮的物質層面,而第二種解釋涵蓋了包括物質窮困的更廣義的困窘。

在如今男女平等的時代,社會期待男孩女孩都發展成有能力、有責任心的獨立個體。談金錢與物質財富對成長的影響,首先要把男孩女孩放到同一個視角下去分析,同時兼顧可能存在的性別差異和個體差異。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比物質條件更重要
對於孩子來說,父母的陪伴比物質條件更重要

筆者20多年的臨牀工作中,碰到過一些經濟條件良好,但是從字面意義上謹遵“窮養”古訓的爲人父母者。他們的收入高於平均水平,但在衣食住行等基本生活條件上能省則省,更不用說其他方面的消費了。他們這麼做的深層動機我們且不追究,他們給孩子灌輸的價值觀看上去似也合理,即所謂“勤儉節約”。他們也會告訴我們,他們信奉“窮養”的價值觀。他們孩子的衣服用具,來自兄姊或表兄表姐穿舊用過之物,零花錢極少甚而幾乎沒有。這些孩子在學校裏屬於“赤貧階層”,往往羞於和其他同齡人有物質往來。有的則爲了能從別的孩子尤其是闊綽的孩子那裏“分一杯羹”,訴諸巴結攀附,成爲他們鞍前馬後的“跟班”。

這樣的孩子往往比真正家境貧寒的同齡人更有物質貧乏感。家境貧困的孩子,他也可能會羨慕那些錦衣玉食的同齡人,但他在經濟條件有所改善之後能體驗到滿足感。而在家境殷實的環境下卻不得不體驗由父母刻意製造的拮据生活,會導致孩子“認知失調”——他無法理解父母極端節儉的理由。他可能會覺得父母不愛他,或者想象在他的生活裏有永遠都難以擺脫的物質上的風險(否則父母爲何在對待金錢方面有那麼反常的舉動?)。他也可能會深信保持匱乏狀態纔是有道德的生活風格(就像父母所強調的那樣)。這種失調的物質匱乏感一旦深入骨髓,哪怕成年後這個人豐衣足食,仍然難以在物質上感到富足和安全。

《小捨得》劇照
《小捨得》劇照

在匱乏感的支配下,他成年後傾向於選擇能快速提高收入的職業,不惜放棄自己擅長且感興趣的領域。他如果身心合一,能以賺錢爲樂,也可能在商業、金融方面小有成就。但如果掙錢的工作只能緩解他的匱乏感,卻不能讓他樂在其中,不能讓他體驗到足夠的自我價值感,他的內心就容易衝突糾結,在感興趣的職業和很掙錢的職業之間左右爲難。

即便年紀輕輕就年薪數十萬元,30多歲已經腰纏萬貫,在收入層面上已然“碾壓”絕大多數同齡人,也比大多數中老年人富有,他也常常體驗不到富足感,而是覺得只有達到極端的富有才可以放鬆下來——而這個標準水漲船高,永遠也不可能達到。他當然也會想去創業,以便掙到“天文數字”的金錢,但他又往往不敢去嘗試——如若創業失敗,生活質量從現有的水平跌落下去,這種後果於他而言是非常可怕的。他可不想在成年之後一夜回到小時候。他也可能有過短暫的創業嘗試,遭遇不順和失敗就迅速放棄,回去繼續做他看不起的中產階級。

《我是餘歡水》劇照
《我是餘歡水》劇照

刻意富養

與刻意給孩子製造極端匱乏感的父母的做法相反,有些父母生怕委屈了孩子,但凡孩子有什麼物質要求,一定給予滿足,甚而如《馬太福音》裏所說的那樣——“凡有的,還要加給他,叫他有餘。”他們的孩子是同齡人中的“土豪”,也是有些匱乏孩子巴結攀附的對象。“土豪”孩子的父母對這種做法的風險認識不足,或雖有所遲疑,卻欲罷不能。

一旦用金錢可以實現大部分願望,而且金錢的獲得並不需要努力,這種直接獎賞的體驗久之會在大腦中塑造出類似於吸毒成癮的路徑。雖然這種成癮的破壞力未如藥物成癮那麼具有毀滅性,但它對未成年人的心理成長的消極作用有目共睹。“土豪”孩子生活在超現實的世界裏,金錢的易得性使得快感反而更不容易得到,刺激物需要不斷“加大劑量”——更多的金錢、更昂貴的物品、更新奇猛烈的體驗,才能讓一個意興索然的人振作起來。及至成年,如若走入現實世界,他意識到願望的滿足需要通過努力,而且要經歷種種挫折,甚而有些願望終究不可實現,他將如何是好?

有些經濟富裕的父母自己生活並不奢華,甚至可以說相當簡樸,把物質享受的“幸福”堆到孩子身上。他們見不得孩子的物質願望不能得到滿足,有求必應,甚至額外提供大量金錢讓孩子體驗意外之喜。他們自身小時候往往爲貧困——尤其是刻意製造的貧困——所苦,在經濟不再拮据之後,仍然在消費時體驗到深重的內疚感。他們的孩子代替他們享受花錢之樂,成了他們自身無法解放出來的“享樂型人格”的替代物。此時孩子扮演了父母引誘他扮演的角色,滿足了他們不敢自我滿足的需求,成了父母人格的附屬物而難以自知,更不用說自拔了。

《加油媽媽》劇照
《加油媽媽》劇照

與刻意製造匱乏相反,一些並不富裕的父母刻意爲孩子製造富裕體驗。“別的孩子有的,我的孩子不能沒有”就是他們的座右銘。就算節衣縮食,也要讓孩子在物質上體驗到富足感,決不能讓自己的孩子有“低人一等”的感覺。然而孩子遲早會意識到,他的“富裕”生活,是父母虧待自己的結果。他或心懷歉疚,或胸有怨憤(“我有一對多麼沒能力的父母!”),鮮有不受內心折磨的。他在歉疚的驅使下也可能會付出巨大的努力,想對父母有所回報。但他又太需要支撐起光鮮的生活,太需要通過擁有一些奢侈昂貴之物來補償失落感(“雖然我窮,但是我至少擁有一些值錢的東西”),乃至於無暇他顧。

展示了父母們窮養、富養的種種極端做法,筆者也想談談一些家長們在這方面行之有效的做法。這些家長對待財富的態度是坦誠的,保持着平常心,不以富貴傲人或者因貧窮自卑。他們會讓孩子知道家裏的基本經濟狀況,但即便富裕,在提供零花錢時也絕不高於孩子同齡人中的平均水平,堅持不在這方面搞特殊。他們不鼓勵或者誘使孩子愛慕和追求奢侈的事物,但在家庭經濟條件允許的情況下也不會完全不理會孩子在這方面的需求。最重要的,他們重視培養孩子從做事本身獲得樂趣,也鼓勵孩子憑自己的努力獲得一些金錢回報。他們明白,不付出努力就總是能獲得獎賞,或者做出再多努力也得不到報償(不管是心理的還是物質的),不利於孩子能力感的發展。

另外,儘管窮養、富養與性別的關係,並不像人們想象的那樣截然對立,但面對易得的金錢和物質財富,男性比女性在概率上更容易沉迷其中,也是一個事實。我們當然無法斷定一個男孩就比一個女孩更容易在金錢和物質財富上“成癮”,但隨機選擇100個男孩和100個女孩,通常其中會有數量更多的男孩在遇到易得的金錢和物質財富時變得沉迷其中。

這與男孩的人格發展成熟比女孩慢有關,而且一些與衝動有關的先天的氣質,比如多動傾向和孤獨症傾向,在男孩這裏出現得也比女孩多。數十年來的一系列心理學研究發現,男孩比女孩更容易出現注意力缺陷和多動障礙(ADHD)和孤獨症(又叫自閉症,ASD)。兩者的發生率,男孩都比女孩高數倍。

那些夠不上診斷,但有ADHD和ASD傾向的孩子裏,男性也比女性更多。有這兩種障礙或者傾向的孩子的情緒調節能力弱,容易衝動與成癮,如果家長給予過多的金錢和物質方面的直接滿足,後果可想而知。這似乎支持了“窮養小子,富養閨女”這句古訓。但鑑於個體差異總是大於羣體差異,籠統地對男孩對女孩採取截然不同的養育方式,無異於削足適履。即便有ADHD和ASD的孩子,也不能用所謂的“窮養”來“矯正”。ADHD和ASD傾向的孩子除了容易衝動,也容易焦慮和擔憂。刻意製造的貧窮會帶來另一些心理問題——這我們在上文已經探討過了。所以,不要讓男孩子在成長過程中直接獲得大量的金錢和物質財富,是“窮養小子”的道理所在,但把它照字面意義去理解,刻意製造貧困,就不是明智的做法了。

《虎媽貓爸》劇照
《虎媽貓爸》劇照

同樣地,“富養閨女”這句話的道理所在,亦不過是在巨大易得的財富面前,女孩子相對來說“冷靜”一些,更禁得住考驗,不那麼容易變成千金一擲的狂放之人。但這也只是在概率與程度上與男孩的相對差異罷了,以爲讓閨女“泡在蜜罐裏”成長,才能培養出優秀的女人,也沒有事實依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