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石班瑜的最後一條朋友圈,視死如歸的重要前提

到了我們這個年紀,除了要做好長輩親人隨時可能會凋零的心理準備之外,也得習慣昔日青春的記憶將一片片缺失,比如電影演員徐少強去世,配音演員石班瑜去世,類似的話題本來已經寫過很多次,但石班瑜的一條朋友圈,還是讓我覺得這個話題可以繼續談下去。

這是一種非常令人羨慕的心態,一般人在死期將近之際,心智怕是早已亂成了一團麻,哪還能表現的這麼灑脫。

這條朋友圈,讓我想起了幾年前去世的趙英俊,趙是提前錄好了視頻。

這樣的灑脫當然跟勇氣和智慧有關,但要做到這一點,還有一個重要前提是,最後一次生的病不能有損腦子,否則,比如要是罹患了阿爾茨海默病,那可絕不可能表現出這樣的灑脫,逝者可能在臨死前的很長一段時間裏,連自己是誰都不知道了。

有些很出名的古人,據說臨受刑之前會留下一首絕命詩,我猜,這其中一多半都不可能是現場寫的,應該是提前寫好了藏在袖子裏的。

大部分普通人臨死之前的那段時光都是非常糟糕的,所以總是會有人嚮往安樂死,但我也並沒有特別羨慕荷蘭或瑞士這些安樂死已經合法化的國家,有些人對有尊嚴的死去這件事的執念也未必就是明智的。

更何況,尊嚴一詞本身就含義模糊,誰敢說尊嚴只能體現於逃避肉體上的痛苦,而不是面對痛苦時的冷靜、勇敢和剋制呢?

就算我們未必有機會表演從容赴死,但選擇坦然承受最後的一切,肯定也不能算有損人類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