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經常在短視頻刷到一個很古早的英國電視劇,《是的,首相》,也有的翻譯爲《是的,大臣》,也有人說這是上下兩部,反正我就不求證了。這是個政治諷刺電視劇,雖然是上個世紀80年代的作品,但是很多劇情,拿到今天,仍然會讓人產生強烈的共鳴。
其實我沒完整看過這部電視劇,我確實很想找到完整版本,作爲英文聽力的學習也是很好的。那麼網上看到了很多精選片段。其中有一段,關於教育的話題,讓我印象深刻。
首相認爲教育體系糟透了,孩子們學不到真正的知識,卻浪費了很多的時間,那麼他的顧問是怎麼解釋的呢。
誰說教育是爲了讓孩子學知識的。
教育首先是解決教師們的就業。
然後是讓家長可以把孩子安全的放在學校裏。
再往後是延後年輕人的就業以提升整體就業率。
當然,最後首相的重視教育,也只是爲了讓自己能拉到更多選票。至於孩子的學業前途,沒人在乎。
這裏有一段內容特別諷刺,當時首相吐槽說,孩子們要被迫學習到16歲,而且還學不到什麼東西。嗯,必須強調,那是80年代,萬惡的西方資本主義。
其實想寫這篇文章還有一個起因,我的星球有個讀者問了一個問題,說他孩子17歲,高三,想輟學,因爲覺得每天太辛苦而且成績沒提升,感覺可能最多也就是二本。那麼這裏提到了一個細節,說在讀一個私立學校,每天早上5點20起來,每天晚上12點睡覺。我看完後,當然,我不支持輟學,但我的回答是,這孩子本身沒問題。換做我,早上5點20起,晚上12點睡,天天如此,我也輟學。
我給的建議就很簡單,給孩子減壓,不行就換學校,正常作息的學校,別這麼折騰孩子,作業少做點,卷子少刷點沒事的,高中輟學太難看了。讀二本讀大專都行,也不用太辛苦,然後讀到本科或大專的時候儘量把雅思考出來,父母多賺點錢是真的,然後海外一年專升本,兩年專升碩,方法多的是。
我們常說教育改變命運,這話當然沒錯,從我自身來說,我也可以說是受益者。但如果我們較真來說,教育體系中,有多少是真的爲了孩子的前途,而有多少隻是用了這個名義。
很多家長名義上是爲了孩子的前途,但你真的是爲了孩子前途麼?
相當部分是爲了自己的面子,虛榮。孩子上個好大學,家長有面子對不對。
還有就是爲了讓孩子完成自己當年完不成的夙願。自己考不上的學校,讓孩子去完成。
自己越沒能力的家長,越熱衷於把孩子往死裏卷,你有本事卷自己啊。爲什麼我覺得”抓娃娃”那個電影巨扯淡,我身邊成功企業家太多了,通過鈔能力把孩子送進歐美名校的,多的數不清,但讓孩子往死裏卷高考的,一個都沒有。
那你說小鎮做題家怎麼辦,不卷高考如何出頭。我當然覺得年輕人還是要讀書的,但凡事都是個度的問題,是不是刷題更多就是對的,是不是每天花更多時間讀書就是對的,是不是非要走衡水模式就是對的。我是非常非常反感衡水模式的,我完全無法認同家長把孩子送到這種學校的行爲。
正常作息,正常讀書,合理休息和娛樂,纔是一個年輕人真正該有的生活。如果能通過正常作息,拿到好成績,這就足夠了(我以前說過,我讀書的時候,如果不能正常作息,成績會掉的非常快),大學排名其實沒那麼重要。如果正常作息,正常讀書,無法拿到好成績,可以試試另闢蹊徑,找找其他的適合自己發展的道路,人生是個無限遊戲,不是非要玩成一個跑酷遊戲。
然後我們講,孩子的前途是什麼,那是孩子自己的人生,自己的選擇,家長有能力,可以給建議,給參考,給幫助,給支持,能力不足,就多鼓勵,多鼓掌。現在很多家長把孩子的人生當作自己的遊戲,替孩子做主一切,然後替孩子選擇一切。到最後什麼結果,我舊文說過,二十出頭,老氣橫秋。剛工作,就開始考慮養老和退休的事情。這就是所謂孩子的前途?
很多家長自己能力又不足,視野又窄,然後瞎他媽的指揮,還美其名曰爲了孩子好,到最後,發現自己的指揮跟不上時代了,(你總不能替孩子去面試找工作吧),需要孩子自己面對社會考驗了,束手無策了,然後孩子也束手無策了,各種茫然,不知所措。這叫爲孩子前途負責麼?
很多噁心的事情,都是以所謂高尚的名義再進行,所謂爲了孩子的前途也是,名義上是爲了孩子的前途考慮,實際上做的是毀掉孩子真正的天賦,才能,興趣,好奇心,視野,把他們打磨成自己喜歡的樣子,然後自以爲很成功,然後孩子徹底失去了真正的,屬於自己的人生,屬於自己的前途。
至於教育體系,我已經不敢說太多,也無力去評判。
我說一些我都覺得不可思議的事情,我以前一直覺得,中國去歐美名校的留學生特別優秀,都是在國內卷出來的,而且中國學生去那些學校的難度比當地學生要高很多倍對不對。但是最近就發現,很多國內成績非常優秀的學生,ib成績,A level成績都是各種碾壓當地本土生源的那種年輕人,在歐美名校,各種掛科,勸退,延畢。這種現象越來越多,而且越來越規模化。當然,一個顯見的因素是語言問題,畢竟非英語母語,在學習過程中會有影響,但實際上,更多的問題出在心理上,我們很多所謂優秀的學生,缺乏自主學習能力,缺乏主動性。然後失去了國內所謂嚴格管理的學習環境後,完全失去了學習動力,也完全沒有自我規劃能力。
而且,在科研領域,更大的問題是,當需要面對沒有標準答案的問題時,我們的做題家們,就很匱乏探索的能力。我們太喜歡依賴標準答案思考。太習慣追求所謂正確性,而不是可能性。太習慣用功利的方式去追求目標,而不是基於興趣和熱愛。所以,真的遇到一些技術探索的領域,我們就只能刷論文數據,而不是真的引領創新。
也許有人覺得危言聳聽。
我就說一個典型現象,這個國家成績最優秀的年輕人在幹嘛,在瘋狂的考公,在瘋狂的希望擠入體制,好追求養老的確定性。
每年創新高的復讀率,考研率,背後是什麼。
真正追求自我興趣熱愛的碩士博士比例有多少,大學實驗室裏去問問。
成年人996各種罵資本家,那現在很多孩子都不止996 ,這是爲了孩子的前途麼?這是毀了他們的人生啊。真爲了孩子的前途,能放過他們麼。
非要在高考這麼一個節點,耗盡年輕人的精神和心力麼。就不能留一些年輕人的活力給未來麼。
還有,別他媽的說新加坡教育卷,純扯淡!
最後一個思考題,如果一個國家成績最優秀的年輕人都想着去考公,去躺平,我就問一點,這個國家的經濟引擎靠什麼驅動,所謂經濟利好從何談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