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前幾天問我兒子,你爲什麼要好好讀書,他說,以後可以多拿錢。然而,這不是我想要的答案,過幾天我還會繼續問他,然後適當引導,希望幫助他建立好好讀書的自驅力。
這個問題就很典型,家長逼着孩子學習,但孩子怎麼想,爲什麼年輕人要上進,爲什麼不能躺平。
有人可能說,爲了多賺錢,或者爲了找到好工作,還有人可能覺得,爲了體面,能夠被人尊重。
其實,某種意義來說,我現在就挺不上進的,我基本上沒有自己的事業了,我不能說完全不考慮賺錢,但對賺錢的興趣遠低於解鎖世界。那麼問題來了,我自己都不上進,爲什麼還天天叨逼叨讓年輕人上進。
我在直播間問這個問題的時候,有人給出了我認爲滿意的答案,爲了掌控選擇權。
選擇生活的權力,而不是被生活選擇。
其實不是說人一定要賺錢,一定要這個那個,而是能夠掌握自己的生活,掌控人生的選擇權。
爲什麼我可以不上進了,因爲我已經掌握自己生活了。我已經擁有了自認爲足夠讓自己滿意的選擇權。當然,這也是我早年打拼換來的,有人說,你所處在的時代比較好,你那時候的機會比較多。那麼很簡單,你很容易認識我的同齡人,去看看你身邊的70後們,有多少人可以掙脫社會和環境的束縛,掌控自己的人生。
人的出生是無法選擇的,家庭背景是無法選擇的,那麼小時候我們的發展軌跡,很多時候是自我無法選擇的,要靠父母,要靠長輩,也受限於社會環境。其實,人生從一開始,都是缺乏選擇權的。
所幸我們處於一個相對和平和發展的年代,所幸我們所處的社會環境還是允許和鼓勵人們進行個人發展的自我選擇。(在漫長的人類歷史發展進程中,這並不是常態)。
我大學畢業那幾年你,恰好是從國家包分配到自主擇業的轉型期,我當時覺得是幸運,因爲可以自己選擇自己喜歡的工作機會(雖然人家未必喜歡我),我知道現在很多年輕人想回到從前,覺得國家分配沒什麼不好的,總比找不到工作好。我只能說,從我的年代來說,我們認爲這是一種幸運。
我舊文一直講,要讓孩子儘早學會判斷和選擇。選擇是一項至關重要的能力,這包括了認知水平,信息採集和歸納的能力,底層邏輯所形成的判斷力,和自我價值評定,自我發展規劃。而掌控選擇權,其實纔是自驅力的基礎動力。爲了掌控選擇權,從而驅動自己努力上進,驅動自己達成一些關鍵目標,驅動自己堅持做一些有意義,有價值的事情。
很多家長一方面剝奪孩子的一切選擇權,一方面又不斷催促孩子上進,那麼孩子大到一定程度,開始難以控制,就很容易快速擺爛,躺平,毫無鬥志。因爲毫無目的,找不到前進的目標,動力。
在適當賦予孩子選擇權,並鼓勵他尋求自我價值的過程中,孩子會逐漸學會自己去判斷什麼是對自己真正重要的,而不是僅僅爲了滿足父母的期待或社會的標準。培養他們的自我意識和決策能力,能夠讓他們更清楚地認識到,選擇不僅僅是眼前的某一個具體行爲,比如選課、選興趣班,甚至不是某個單一的職業選擇。它是一種貫穿一生的能力,是在無數次小的選擇中鍛煉出來的。
家長能做的,是幫助孩子認識到每一個選擇背後的邏輯和可能帶來的結果,教會他們如何衡量不同的可能性,如何在充滿不確定性的情況下做出決定。最關鍵的是,讓孩子明白,選擇權意味着責任,他們要爲自己的選擇負責。這種責任感和自主意識,恰恰是讓他們感到有控制感、成就感的關鍵所在。
而隨着孩子逐漸懂得了這種責任和權力的平衡,他們也會更有動力去追求那些真正能爲他們帶來更大選擇空間的目標,比如努力學習、提升技能、拓寬視野等等。此時,努力上進的意義不再僅僅是爲了滿足外界的要求,而是他們內心真正想要擁有更多選擇的驅動力。
回到現在很多年輕人選擇“躺平”的問題,這和他們感受到的環境壓力和選擇空間的限制有關。如果他們感到無論多麼努力,人生的選擇依然被外部因素限制,比如房價、就業機會等,他們就會感到失望和無力。對於一些人來說,與其不斷努力卻感到選擇依然被外界決定,還不如選擇一種相對被動的生活方式,減輕心理上的負擔。
但是即便如此,掌控選擇權的理念正是對抗這種“躺平”思潮的一個強大內在動機。哪怕選擇權在某些時候看起來有限,但通過不斷學習和積累,依然可以創造出更多的可能性,並在可能性中尋找真正的自我突破,獲得更高層次的自由,纔是真正的目標。
最後,上週我直播間連續兩次被強行掐斷,理由是無資質講解金融相關話題。
其實讀者都知道,我不薦股,不教人炒股,不搞理財課,我就是提到了一些必要的常識,甚至和當下行情都沒啥關係,命中了某些金融關鍵詞,就成罪證了。
我沒有A股持倉,過去沒有,現在沒有,未來會不會有,除非我參與投資的項目上市進A股了,如果真能發生這樣的事情,或許會有,直接進入公開市場買股票,不會有。很簡單,我沒這個本事,賺不來這種錢,回到我舊文的那六個字,要拿得起,放得下。拿不起,咱就不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