軍迷圈中很多人都會對紅警遊戲中著名的“天啓坦克”津津樂道,其原型是來自於前蘇聯的ZSU-57-2自行高射炮。我們今天來做一個補充,介紹一型中國大陸基於ZSU-57-2發展而來的WZ305自行高射炮。

中國軍隊的地面防空始於朝鮮戰爭結束後,當時蘇聯向中國提供了大量自行高射炮,根據蘇聯提供的產品,中國軍工部門仿製出55式37毫米高炮,59式57毫米和100毫米高射炮,作爲中國第一代防空體系。但這套系統隨着中蘇關係惡化而失去了升級空間,此後很長時間內,中國軍工部門只能在這些武器的基礎上,通過升級部分子系統的形式來提高其技戰術水平。
上世紀80年代,隨着中國恢復和西方國家的外交關係,軍工部門開始在西方和中東國家採購裝備。當時中國中東某國家(根據資料推測,應該是伊拉克)獲得了幾輛ZSU-57-2高射炮,該炮曾在上世紀60年代作爲軍事援助,大量提供給華約國家和第三世界國家。

ZSU-57-2高炮在當時具有技術難度低,生產和維護成本低等優點。爲此,1980年4月,五機部下發指令,以ZSU-57-2爲基礎,研製一型外貿用自行高射炮,設計編號WZ305WZ爲“武裝”拼音首字母)。

1981年,新型自行高射炮第一輪樣車研製成功,1983年,改進後的樣車進行了對外展示。部分外商對此進行了考察。1985年,第三輪樣車研製成功,次年通過兵器組織部外貿技術鑑定。1988年,新型高射炮正式定型並投放外貿市場,根據其定型時間,該炮也有W88的民間稱呼。

由於是基於ZSU-57-2研製的自行高炮,WZ305的炮塔部分和ZSU-57-2基本一致,兩者的許多零件甚至可以通用,該車和其原版最大的區別在於底盤。WZ305第一輪樣車使用了當時新研製的WZ321中型通用炮兵底盤,外商在考察後,表示希望將底盤更換爲當時中國外貿市場上常見的69-II中型坦克,因此在第二輪樣車時更換了加長的69-II中型坦克底盤(加長的目的是爲了容納更大的炮塔環)。

動力系統方面,WZ305搭載一臺69-II中型坦克同款的1215L-7BW型柴油發動機,額定功率581馬力。該車最大公路速度50千米每小時,作戰範圍300公里。
火力配置方面,WZ305搭載一座WA318型雙聯裝57毫米高射炮,備彈304發,使用四發彈夾供彈,該炮是ZSU-57-2使用的S-68高射炮的仿製版。主力彈種爲DKY-1近炸引信榴彈,這種榴彈是ZSU-57-2不具備的,使其防空能力要比原版更高。如果要執行對地任務,該炮則可以發射59式被帽穿甲彈,最大穿深158毫米。

副武器方面,該車沒有配備煙霧彈發射器和引擎煙霧裝置,車組成員使用輕武器自衛。
火控方面,雖然是1988年定型的自行高炮,但WZ305依然沒有安裝火控雷達,其觀瞄水平還停留在二戰後期的手動測距,手動裝表的傳統方式。但該車的雙機均爲電動,其反應能力總算是能夠基本跟上。理論上該車在進行要地防空時,可以接入SON-9A炮瞄雷達,爲其提供全天候作戰能力。

防護方面,由於採用了69-II中型坦克的底盤,WZ305的車體防護要比ZSU-57-2略好一些,但其巨大的炮塔裝甲厚度僅有12毫米,且爲半開放式設計,只能防護輕武器射擊和炮彈破片,因此該車在實戰定位主要負責在二線防空。

雖然WZ305具備生產維護成本低,操作簡單的優點,但其作爲一輛80年代末期定型的自行高炮,火控水平卻停留在上世紀50年代末期,同時該車沒有三防能力,半開放式炮塔在實戰中也經常會導致成員被飛來的各種異物擊傷。最關鍵的是,1988年8月,兩伊戰爭結束,WZ305錯過了最好的推銷時間,而這種技術落後的高炮當時也只有一些第三世界國家有意願購買。因此該車在外貿市場上並沒有斬獲任何訂單。

事實上,這種中口徑高射炮在面對巡航導彈和武裝直升機時,其防空效率要高於小口徑的23毫米或37毫米高射炮。海灣戰爭期間,伊拉克陸軍就曾經使用S-60型57毫米高射炮攔截多枚美製“戰斧”巡航導彈,還擊落了一架A-10對地攻擊機。這種傳統高炮不會受到電子幹擾限制,同時其射擊截距大,機動性也高於當時的防空導彈。
在外貿市場碰了一鼻子灰後,軍工部門也曾經想將其作爲自用裝備列裝,因此該炮還有一個80式的正式編號。但這種本身技術落後的產品,中國軍隊也並沒有看上,因此在少量列裝後就宣佈停產。目前有兩輛樣車分別保存在包頭工業園和天津泰達航母公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