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華夏第一劍!捷羚防空導彈系統

今天我們來介紹一型來自臺灣的防空系統,由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設計,軍備局209工廠生產的捷羚防空導彈系統。

▲捷羚防空導彈系統
▲捷羚防空導彈系統

上世紀90年代初期,隨着臺灣首款“自研”戰鬥機F-CK-1“經國號”正式服役,爲其配套研製的防空導彈也被提上日程。1993年,臺灣“中山科學研究院”(以下簡稱中科院)基於美製AIM-9L空對空導彈,仿製並研發了“天劍一型”空對空導彈,該導彈也是臺灣第一種自主研製的空對面彈藥。除此之外,中科院還在美方協助下,研製出最大射程60公里,飛行速度4馬赫的“天劍二型”中距空對空導彈,並衍生出陸基型“陸劍二型”地對空導彈。

▲天劍一型空對空導彈
▲天劍一型空對空導彈
▲天劍二型中距空對空導彈
▲天劍二型中距空對空導彈

然而,由於臺灣政府決定向法國訂購幻影2000戰鬥機,加上美國政府批准了向臺灣銷售F-16戰鬥機,加上由於技術水平限制,F-CK-1的技戰術水平只達到了輕型戰鬥機水準,在各個方面都要弱於F-16和幻影-2000.因此該機的生產計劃被削減。但配套的天劍一型空對空導彈已經完成生產,由於減產導致大量導彈堆積在倉庫,加上此前臺灣政府訂購的AIM-9響尾蛇導彈,這些庫存的導彈每年需要花很多錢維護保養,在成本上消耗巨大,但如果不爆發全面戰爭,這些導彈也沒有用武之地。

▲隸屬臺空軍第401聯隊的F-16A戰鬥機,這批戰機已經完成中期延壽升級
▲隸屬臺空軍第401聯隊的F-16A戰鬥機,這批戰機已經完成中期延壽升級

爲了解決這一問題,臺灣國防部提出,研製一種機動防空系統,使用天劍一型爲配套彈藥,同時兼容老款的AIM-9P和AIM-9L。2000年,首輛原型車製造完成,次年開始進行測試。2005年,新型機動防空系統完成測試工作,開始投入量產,同時被命名爲捷羚防空系統,意爲“敏捷的羚羊”。

▲捷羚防空系統
▲捷羚防空系統

和美製MIM-72防空系統類似,捷羚也採用了裸露的四聯裝發射架,但其自動化程度更高,且集成了跟蹤雷達,整體技戰術水平要高於MIM-72.

▲捷羚的系統集成度更高,自動化程度也高於MIM-72
▲捷羚的系統集成度更高,自動化程度也高於MIM-72

動力系統方面,最初的捷羚原型車採用了悍馬越野車底盤,同時也測試過使用CM-31裝甲車。可能是出於成本考慮,量產型更換爲豐田四輪卡車,採用一臺二衝程柴油發動機,額定功率145馬力,最大速度90公里每小時,越野速度60千米每小時,此外該車可以在10千米每小時速度下行進間開火。

▲使用悍馬越野車底盤的捷羚原型車
▲使用悍馬越野車底盤的捷羚原型車
▲另一輛捷羚原型車,使用CM-31輪式裝甲車底盤
▲另一輛捷羚原型車,使用CM-31輪式裝甲車底盤

火力配置方面,捷羚防空系統的主要部分由一座四聯裝導彈發射架組成,搭載四枚天劍一型防空導彈,該導彈最大射程8公里,射高4公里,飛行速度3.5馬赫,採用紅外導引頭制導,可以通過雷達輔助引導。該車的一大缺點在於沒有車載備彈,需要一輛裝載12枚導彈的彈藥車跟隨輔助,因此主要配合天空衛士防空系統進行要地防空。

▲正在裝彈的捷羚防空系統,該系統採用人力裝填
▲正在裝彈的捷羚防空系統,該系統採用人力裝填

防護方面,捷羚的駕駛艙部分由5毫米防彈鋼板保護,車窗爲20毫米防彈玻璃,此外車體後部的發電機組和火控組部分也有裝甲保護,但其依舊只能防禦輕武器射擊。

火控方面,根據臺灣方面說法,捷羚的火控系統是基於Windows98系統編寫,整合了發射架操縱,導彈發射和引導,後期重新使用WindowsXP編寫了火控程序。

除了陸基版本,捷羚還衍生出一種海軍版本,稱爲海捷羚防空系統。該系統包括一臺16聯裝導彈發射架,發射改進型天劍一型防空導彈,據稱該系統已經在高雄號兩棲指揮艦上進行測試,預計在今年服役。

▲2015年臺灣軍事展會上公開展示的海捷羚防空系統
▲2015年臺灣軍事展會上公開展示的海捷羚防空系統

在正式加入臺灣陸軍服役後,捷羚防空系統被部署在臺灣各地的軍用機場和重要軍事據點,擔任要地防空任務,此外臺灣陸軍還將一部分捷羚通過海運部署到外島地區和南海臺灣實控島嶼。目前該系統是臺灣陸軍野戰防空體系的重要組成部分,計劃服役到本世紀中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