所謂命運,狹窄一點的是指人生命運,廣義一些可以擴展到所有生物的命運。
命運當然是人們最關心的事,但是大多都停留在玄學層面,因爲從科學角度很難獲得準確和全面的解釋。
難,不等於沒有,我就發現了一個重要的要素,似乎它決定了所有生命體的命運。
再準確一點說,就是這個要素決定了生命的“失敗”。
或者說,所有生命的失敗——包括死亡,都是因爲碰到了這個要素。
這個要素就是“不匹配的任務”——與生物體能力不匹配的任務。
舉個例子吧,
比如,我們用手緊握住一隻蘋果,是不會失敗的,手也不會受傷。
但是我們要是用手去緊握住一枚釘子,就會失敗,也會受傷,因爲這枚鋒利的釘子對我們的手來說,是個不匹配的任務。
比如,一隻兔子和另一隻兔子爭搶食物,是不會導致死亡的,因爲這種爭搶食物的任務,對於兔子的能力來說,是大體匹配的。
但是一隻兔子如果遇上一頭獅子的追捕和攻擊,它就死定了,因爲這頭獅子對它來說是“不匹配的任務”。
美蘇當年的冷戰對抗,爲什麼後來蘇方失敗了呢?就是里根通過誘騙手段給蘇方製造了一個不匹配的任務——他們要去對抗根本不存在的美方的所謂“星球大戰”計劃,於是耗盡了國力。
還可以舉出無數多個例子來證明所有生物的失敗都是因爲遇上了“不匹配”的任務。
低級動物對於要去面對和應付的任務,或許缺少選擇空間,因爲它們本身大腦的認知能力就很有限,所以它們的各種受傷或者死亡都是因爲與各種不匹配的任務不期而遇、狹路相逢。
人類的認知水平就高了很多,但是每個人在瞭解自己的能力與任務之間匹配程度這件事上,差異也很大。
作爲人類,從這個角度來尋求命運主宰之道時,就要充分篩選自己去應付的任務。
作爲競爭之道,也可以從這裏尋找獲勝的機會——讓對手沉迷於某種極不匹配的任務。
所以,有時並不需要直接和對手進行較量,只需要想辦法讓對手自己去陷入一個極不匹配的任務就可以了。
巴菲特就挺擅長這個,他說過——”我寧可無數次地去跨過一尺高的欄杆,也不想去挑戰一次三尺高的欄杆。”
段永平是和巴菲特喫過午餐的,也深得巴菲特老師的真傳,他也說過一句類似的“桌上有肉也有骨頭的時候,我先去搶肉喫,肉喫夠了,也不一定要去搶骨頭。”
以上兩個例子豆適合用作對於自己發展的策略,但是對於對手呢,就要仔細觀察,看看他們興高采烈地要去挑戰的任務是什麼,沒準都不用自己出手,就可以坐等不匹配的任務把他們拖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