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母親的覺醒:《出走的決心》中的女性出走與自我救贖

今年中秋檔的幾部電影已經陸續上映了,在這個本該主打溫情、團圓和合家歡的時刻,電影《出走的決心》卻在講母親的出走。

這一次,尹麗川用一個根據真實事件改編的故事,打破了我們對於母親形象的既定認知,當她身上溫柔賢惠、任勞任怨、捨己爲人的標籤全部卸掉後,出走顯得如此必要又如此堅定。

可以說,《出走的決心》從一個真實個體出發,構築出了內地大銀幕上一齣別樣的女性敘事。都說它是女性必看,但其實,男性更應該看一看這部電影。看的時候,電影中時有啜泣之聲,不分長幼。

影片取材於網絡上「50歲阿姨自駕遊」賬號經營者蘇敏的故事,她十幾歲隨家人遷往河南,經歷了下崗、當清潔工、擺攤、在弟弟的傢俱廠幫工,終於在55歲時開啓了自駕遊的旅程。

即使網絡上蘇敏的視頻作品和獲得的關注度和熱議已經足夠多,但關於她爲什麼要自駕遊?她的家庭狀況、心路歷程如何?我們卻不得而知,這剛好給了導演巨大的創作空間。

蘇敏出發拍的第一個視頻
蘇敏出發拍的第一個視頻

《出走的決心》主創團隊顯然對蘇敏進行了深度的採訪,並結合她的個人經歷進行了一定程度的藝術加工。

由於現實中的蘇敏還一直在路上,所以在電影敘事中,女主角李紅「出走」是結局,而不是開始,本片要完成的任務其實是鋪墊和說明「爲什麼要出走」。

爲了這一點,導演採用了「現在」和「過去」兩條線交織的方法去呈現李紅的當下處境,通過標註1982年、1992年、1996年、2019年等明確時間線,來反映這一代人的集體記憶和共同的生命體驗。顯然,這樣的做法避免了平鋪直敘,增強了事件背後因果關係的挖掘,同時也讓影像更加豐富,增強了可看性。

與近年來內地大銀幕上的《嘉年華》《狗十三》《我的姐姐》《送我上青雲》《我經過風暴》等片相比,《出走的決心》幾乎是第一次關注到中老年女性的生活困境。

它和上述幾部影片之間最大的區別可能在於,中老年女性體現着一種歷史性,她們身上帶有明顯的時代印記,在時間長河中無法選擇,完全被動,只能被推着向前。

她們一方面無法反抗命運,一方面又被社會規訓,天然的接受自己作爲妻子、母親、祖母的身份,盡職盡責的扮演着每一個角色,卻唯獨不知道什麼是真正的自己。

影片中,年輕時的李紅所經歷的,說是原生家庭創傷實在有點太過於簡單,她和千千萬萬那個時代的女性一樣,理所應當的承擔起家庭的重擔,任何自己的理想和需求都會被認爲是自私。

爲了逃離父權和家庭,她在當時唯一的方法可能只有結婚,然而在發現婚姻的問題後,她依然無法離婚,理由是離了婚自己就沒有地方住了。於是,在李紅出走前,我們看到的是她漫長的隱忍和窒息的婚姻生活,這一切都給最後的爆發做了很好的鋪墊。

年輕的蘇敏‍
年輕的蘇敏‍

當然,爲了和李紅的形象形成對照,影片塑造了其丈夫孫大勇這一人物,他的所作所爲直接促使了李紅勇敢的離開。與婚姻中的出軌、家暴等相比,孫大勇的言語暴力和價值貶低其實更具有隱蔽性,也更普遍。

他指責李紅最多的一句話便是:不明事理,這樣一句看似非常普通,甚至天經地義,講出去也許會有很多人相信的話,背後其實是站在所謂道德制高點的深度pua。

然而,孫大勇在反襯李紅的同時也勢必帶來更多的爭議,比如爲了充分體現女性話語而刻意將男性的自私和無理極端化,爲了鋪墊出走而強化李紅的受到的苦難,可能甚至有很多人不相信現實生活中存在這樣的丈夫。

在這一點上,筆者更傾向於認爲孫大勇其實是現實中此類男性的一個縮影,他代表的是相當一部分男性在婚姻中態度的集合,雖然特徵過於典型,但這又何嘗不是另一種形式的現實主義。他身上流露出的種種行爲、語言、習慣,都在提示着「孫大勇」的普遍性,以至於很多人看了後都覺得似曾相識。

另外,爲了強化女性議題,《出走的決心》增加了李紅的女兒孫曉雪這一人物,讓母女之間產生了更多的對應,也嘗試着對母女關係作出深度解析。曉雪作爲母親的同盟者,是影片前半段中唯一理解和支持母親的人,她支持母親離婚,支持她學車買車,然而當母親的出走和自己的事業、孩子的撫養之間產生矛盾時,她也理所應當的把自己的需求放在了首位。

影片在處理這一矛盾時,狠狠的反映了中國式倫理的殘酷,甚至揭示了曉雪作爲女兒對母親的道德綁架。這種母親幫忙撫養下一代,自己有更多時間發展事業的代際關係在中國當下是多麼的普遍,影片通過這樣的方式反映了現存的社會問題,而「成爲母親才能理解母親」在此時此刻也並沒有那麼容易做到。李紅最後爆發了,她對丈夫、女兒、女婿說:我跟你們是一樣的!這一句對白幾乎成了華語電影史上最振聾發聵的女性宣言。

由於篇幅限制,曉雪的部分未能很好的展開,其前後態度轉變顯得有些突兀,她在自己婚姻中的處境,面對老公另一種不理解和無效溝通時,也沒有很好的讓觀衆帶入其視角進行共情。這條線作爲李紅主線的補充,完成了自己的任務,也還存在可以挖掘和提升的空間。

視聽呈現方面,李紅出走前的大部分戲發生在狹小的室內,影片用了大量小景別加手持攝影去凸顯環境的逼仄和人物被壓抑的情緒。當「出走」正式開始,鏡頭也隨着李紅走出小小的家,走到更廣闊的自然環境中,我們看到了更明亮鮮豔的色彩,更開闊的視野,於是也更能體會李紅的情緒釋放。片中有一幕設計非常動人,出走後的李紅「遇到了」年輕時的自己,和過去的自己產生了某種連接,也許在那一刻,李紅沒有愧對自己,她終於在有生之年爲自己活了一次。

在看《出走的決心》時,一直會想到楊本芬的《我本芬芳》,書中的惠才走過了大半生,忍受了六十年不被尊重的婚姻,到頭來得到丈夫那樣一句冷酷至極的回答,她直到人生的盡頭也沒有找到一個出口。

現實生活中的蘇敏,向丈夫提出了離婚,雖然困難重重,但讓她看到了真正重獲自由的可能性。

電影中的李紅,勇敢出走了,關於她的未來影片則給出了開放性的回答,也許此時是否與孫大勇離婚已經不重要,關於與自己和解,正視自己的內心和需求,李紅已經替無數中國女性做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