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人生在世,我們受到了太多教條的影響,它們看起來讓我們的人生變得容易理解,也讓我們離世界的真相很遠。但我們不是生活在真空之中的,被各種所謂主流價值緊緊保護的我們,遲早也會遇到這個世界真實的那面,而當世界以一種費解、曖昧的面貌出現在我們面前時,有很多人無法接受甚至精神崩潰。
一部好的電影,它最大的價值,可能也就在這裏。它以一種最簡潔的方式戳破這個世界的表象,呈現出那些概念無法覆蓋的那些真實來。在那些難以定義難以消化難以釋懷的真實面前,我們的精神世界才得以真正的擴展。
楊德昌在《一一》之中說,“電影發明以後,人類的生命至少延長了三倍。”但這個延長,是在你看到了很多好的電影之後才能產生的,因爲你看再多漫威看再多爆米花電影,你所得到的,只是自己生理G點不停地被撩撥,而整個精神世界,則永遠未脫讓你溫暖的哺乳期。
從這個角度來說,我認爲人生最值得看的電影,更多是那些讓我們從那些正確的廢話中解脫出來的電影,是那些不準備迎合你的電影,是那些可能傷你自尊的電影,甚至是那些讓你喪失人生方向的電影。
有關愛情,推薦《情書》

愛情,是世界上最危險的一種感情,它會讓人喪失自我。在真正有愛情面前,你總是會生起兩種矛盾的情感,一種是征服的慾望,一種是臣服在對方面前的慾望。但這兩種慾望當中,顯然後者更強,也更真實。而前者,更多是一種本能的逃離,自身感受到了想要臣服於對方的渴望,於是想要通過征服的方式來緩解自身內在的弱勢。
所以愛情產生時,最容易產生的情感是自卑。或者說,不讓你產生自卑情緒的愛情,並不是真正的愛情,這時它更多的是一種有着性關係的友情關係。所以愛情最純正的形式,就是暗戀。
巖井俊二的《情書》,是寫暗戀寫得最好的那部。在生與死的遙遠距離面前,女主角慢慢憶起了那個與她同名的男孩。男孩如此渴望獲得女孩的注意,但他的自尊心讓他本能地不願屈服,他的自卑心也讓不敢表白,這兩種情緒,讓他只能用欺負對方的方式來曲線獲得對方的注意。他在借書卡上寫上自己的名字,其實是在寫與自己同名的女孩的名字。而當男孩長大之後意外死亡後,這甜蜜而又悲傷的真相才陰差陽錯地來到女孩的面前。
得到與失去,悲劇與甜美,最後一刻融合在一起,生出一種獨屬於東方的殘缺美感,那麼輕,又那麼重,那麼隱晦,也那麼坦白。
有關理想:推薦《革命之路》

理想除了是理想,某種程度它還是一個藉口,一個用以說服自己並不平庸的藉口。
作爲一個人類,在滿足了基本的喫喝拉撒等生理需求之後,他必然有更高的追求。而這更高的追求,必然需要這個人有着更多的努力、毅力以及智慧,但很可悲的是,我們絕大多數人都是平庸的,我們願意享受那理想之光的照耀,但卻很少有人真正願意挪動自己的屁股去爲那所謂的理想作一分的努力。
這時候,理想就成了一個遮羞布,它製造一個自己與芸芸衆生截然不同的幻覺,在這個幻覺中,自身的卑微無趣無聊成了一個自己暫且與世界苟合的權宜之計,在所有人看不到的內心最深處,自己是如此獨一無二的存在。他們以此來欺騙自己,以此來欺騙他人,然後在騙到別人之後,又以別人的反應來強化自己的幻覺。
但當真正的選擇到來時,他們才發覺,他們只是葉公好龍。在這一刻,所有臆想中的浪漫,成了一種沒有依持的危險,而原來所厭棄的按步就班,突然變成了一種令人安慰安心的安定。
這部《革命之路》非常精準地揭示了這一點。對於這對中產階級夫婦來說,理想只有在未去實踐時才真正美妙,你一旦當真,你就得面對他們的真相——自己是如此虛榮怯懦,如此平凡卻又不敢面對自己的平凡,自己只是理想主義泡泡的愛好者,自己愛好鎖鏈,遠遠超過愛好自由。
有關真實,推薦《黑客帝國》和《楚門的世界》

存在感缺失,是一種現代病,是一種物質生活相對發達之後必然產生的生命中不能承受之輕。它也是一種小資病,或者說貴族病。當物質不太發達的時代,人類絕大多數精力都用來謀取生存的必要物資,他的腦力已經在這種最基本的生存面前全部耗盡。他根本沒有精力去注意到自己精神層面的某些縫隙。
存在感缺失的一個最直接的症侯,就是對於我們所存在的世界的懷疑。
《黑客帝國》和《楚門的世界》,從兩方面都涉及了這個問題。當我們有餘力仔細打量這個世界,這個世界是真實的嗎,如此焦灼地懸在了我們的面前。
這種對真實性的懷疑,又對應着一個我們很難查覺的更真實的問題, 也就是我們被這個社會控制的問題,只不過這兩部電影把這種控制極端化了。
《黑客帝國》中,人類個體成了一種真正的燃料,在《楚門的世界》中,人類個體成了一種大衆娛樂的素材。
在兩部電影中,個體都只是一個更大體系的棋子。而這某種程度也確實是一個現實,整個社會的本質:其實就是一小撮精英階級,對於絕大多數人的合法剝削和奴役。你被分配到固定的社會角色上,並被分配與這個社會角色相對應的價值觀,以保證你能安心並有價值感地扮演這個被剝削的角色。
這個體系是如此完備和精密,以至於似乎不存在。那種控制是如此隱性而又普遍,以至於你認爲這是自然律的一部分。
這兩部電影,各自用一個巧妙的角度揭示了這個祕密,讓所有人隱隱的不安找到了它的來源,它並不止是人過剩腦力無處發泄的陰謀論,而是我們無處不在而又不敢面對的真實世界。
有關記憶,推薦《少年派的奇幻漂流》

記憶是真實的嗎?未必。
對記憶的篡改是必需的嗎?是的。
李安的這部《少年派》,以一種輕巧卻又殘酷的方式講述了這一點。
當真實如此慘烈之時,人的理性根本無從面對。他的記憶自動地將其改頭換面,讓它看起來和藹可親。這樣,他才能與自己的歷史和平共處。
從這個角度來說,所有的記憶,都只是當事人當下心理需求的產物,而所有的歷史,也是當代人所做出的對於真實最有利於自己的闡釋。
也就是說,是闡釋決定了歷史,而不是歷史決定了闡釋。
自我欺騙,不只是一種道德敗壞的惡習,也正是人類生活下去的必須品,只有這樣,我們才能自我認可,假裝平靜地面對未來。
有關體制,推薦《火線》

體制是由人組成的,但它卻有着獨屬於自己的生命,也有着獨屬於它的慾望和使命。它是一個巨大的泥潭,讓所有個體的雄心、正義感,在日復一日的消磨和消耗中,消彌於無形。
《火線》,可以說是當代難得的現實主義宏篇鉅製,它以美國巴爾的摩當作樣本,條分縷析地展示出一個體系如此龐大繁複、如此彼此牽動又如此低效的生態:官僚階層的尸位素餐,政客的虛以委蛇,各個部門之間的互挖牆角,各種上對下上對上的使陰招下小絆,它們一起緩慢而又刻板地做着無用功。
該劇從一個有關輯毒的故事出發,這個社會的一個個微末個體的救贖與沉淪,以及整個體制看似完善其則空轉的現實,被清晰且不疾不徐地展示出來。
在這個宏大的社會圖景中,社會的問題無可避免地擴大,體制內的精英們表演着良心與正義,然後走上仕途的通途,有良心的個體被體制逐漸邊緣化,邊緣人消無聲息地倒斃於街角的陰暗角落。
在這個生態中,我們找不到真正十惡不赦的人物,但也找不到那些如某些電影中出現的光潔無暇的正義,每一個人都是整個體系中無奈的求存者,他們在灰暗的世界裏或強悍或卑微地活着。每一個悲劇只是另一個悲劇的翻版,一切都在溫水煮青蛙的壓抑中慢慢腐壞。無人能夠爲這個系統性的悲劇負責,但每個人身上也都着無法推卸的罪惡。
關於因果,推薦《低俗小說》

因果,是我們理解這個世界的基本法則。而荒誕,則是我們發覺我們理解不了這個世界之後的憤世嫉俗。
沒有因果,其實我們就喪失了言說這個世界的能力,但隨着我們對這個世界和自我的瞭解越來越深入,隨機性越來越成爲被比因果更爲本質的東西,也就是說隨機性成了更本質的因果關係,雖然它否定了因果。
《低俗小說》是試圖統一因果與荒誕的一種藝術上的努力。在昆汀·塔倫蒂諾的鏡頭下,善惡成了最大的因果律, 而荒誕只不過是因果律一種更爲隱蔽的體現。在片中,約翰·特拉沃爾塔所飾演的殺手,在經歷了片頭的殺人及搶劫事件後,不像塞繆爾·傑克遜所飾演的角色激流勇退,於是怪異而又無意義地橫死在了馬桶上,而塞繆爾·傑克遜看起來似乎是遠離江湖所以得以全身而退。
昆汀看起來熱愛後現代,玩笑似地看着這個荒誕無稽的現世,但在更深層次,他其實是個古典道德觀的守護者。命運或者說荒誕,是一個看似漫不經心其實嚴謹的道德審判者,再狂妄再聰明的混蛋,他也會在他意想不到的且看似無關的某件事情上,得到他應有的報應。
有關孩子,推薦《狩獵》

如果說愛情是一個被現代社會神話的概念,那麼孩子這個詞被神話的程度,則較之愛情,有過之而無不及。
在慣有的概念中,孩子是成人的反面,而成人,在這種對應關係中,則是有着明顯貶意的詞彙。成人代表着虛僞勢利醜惡,而孩子則代表着天真善良美好。
《狩獵》從另一個方面詮釋了孩子的這種“天真”。這種天真,在於他們身上的動物性,他們不知善惡,所以他們的行爲也許會越出善惡的界限。他們就像一頭頭小獸,他們直面自己的需求或者說慾望。他們得不到自己想要的東西時,他們會毫不猶豫地報復對方,而這種傷害的殺傷力,因爲他們沒有概念,也許會超出會超出他們的想像,而因爲孩子這個詞的光環,讓身爲對立面的成年人基本會陷入萬劫不復的境地。
人性的惡,並不止是存在於成人身上,孩童其實也一樣。唯一的區別,成人會剋制或者放縱這種惡,而兒童,更多是一種惡的自然流露,道德或者同理心,還未對他們有什麼真正的影響,他們沒有任何自省,所以眼裏往往還會帶着純潔的光芒。
有關表演,推薦《色戒》

李安的《色戒》,顯然是對所謂的宏大敘事的一次義正辭嚴的解構,但更有意思的是,它向我們展示了表演的魅力。
現實中,我們每一個人都難免表演,但這種表演是不盡興的,因爲你是在表演你自己,表演中的你需要爲真實的你負責。而一個真正的表演中,你不是你自己,也因爲你不是你自己,所以你更能表達出真實情感,因爲你不需要負責。也就是說只有在面具下,真實的情感流露才成爲可能,而在真實中,情感流露本身只是個面具或者說工具。
女主角王佳芝,在於特務頭子易先生的演戲中,意識到了這一點,意識到這種表演比現實更爲情真意切,所以她最終放走了易先生,不再回到真實中。她決定活在了她的戲劇之中,用死亡這一最爲戲劇性的事件來爲卑微慘淡的真實人生做一個快速了結。
有關英雄主義,推薦《七武士》

有一句很著名的話:世界上只有一種真正的英雄主義,那就是在認清生活的本質後依然熱愛生活。
這部《七武士》就是如此,他們所要拯救的農民,看起來狡詐自私,忘義怕死,這羣武士仍然爲他們死了,死得相當不值得。他們也知道死得不值得,但還是死了。
還有一句話是,我愛你,與你無關。套用到這部電影中,就是我爲你而死,與你無關。真正的英雄主義,大概如此,它不是一個利益交換,也不是一種道德上的綁架,它是一種不忍,一種無法驅趕的同理心,它並不因爲被拯救者的態度而改變。
從某種程度,他們也是爲自己而死的,爲他們的尊嚴,爲他們的豪氣,爲他們的自我獻祭的精神而死的,死亡成了他們人生中最爲舒展和肆意的一瞬。
所有英雄行爲,更多的是一種自我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