電影配樂或音樂與電影還有一種關係,那就是音樂與電影製作無關,不是電影配樂,也不是電影中的歌曲,而是歌曲創作者關於某部電影的感想啓發,或對於電影本身的熱愛。我們暫且可以稱之爲,港樂中的迷影情結。
歌曲和電影其實都是創作者思想的載體,有趣和個性之處就體現在表達思想的方式和角度。
1.以歌言志:當代青年的心事密碼
電影越來越像星座一樣,成爲社交的一個簡易入口,對電影偏好的類似,容易拉近人與人的距離,這一點對於文藝青年來說尤其。
my little airport有首歌叫《男神與寇比力克》,約了男神看《2001太空漫遊》,看完激動地跟男神探討人類起源和神祕宇宙,男神冷冷給了一句看不懂,當頭棒喝,看不懂庫布里克的男神還是男神嗎?
或許是一次對男神的祛魅,對自己迷戀對象的懷疑,也可能是文藝青年對交友條件產生的動搖……

mla的歌裏有很多類似於《男神與寇比力克》,常常是對於生活中某一場景的捕捉,如《麥記的最後一夜》《憂傷的嫖客》《京都民宿夜》等。
這樣的歌詞其實很有短篇小說的力道,可能會讓你想起莫泊桑或是卡佛,捕捉生活裏的荒誕和真實,運用白描和適當的意識流,通透開放的結尾和留白,但往往給到的衝擊力不小。
《麥記的最後一夜》裏離別之夜往事繾綣湧上心頭,但愛人來去自由,最終只能留下合照各自上車。《憂傷的嫖客》關於新手嫖客對妓女袒露心事,卻遭到無情索取小費,嘆人與人的關係魔幻無常。《京都民宿夜》是阿P在入睡前突然有種與童年相似的熟悉感,纔想起母親已離開十年。
my little airport已經是香港獨立音樂屆的指標性樂團了,簡單的編曲,四兩撥千斤的歌詞,常常會被說成“小清新”,但更多的是小心思、小尷尬、小黑暗……歌詞極度貼合年輕人的隱祕心事和生活狀態,有虛無主義和心碎落寞,也有庸常生活裏靈光乍現的哲學之思。團員阿P和Nicole,都是敏感的觀察者和多情又幽默的音樂人。

火起來的香港獨立音樂人,還有同樣來自維港唱片的Serrini莎妮妮,一首《油尖旺金毛玲》打入內地,如今粉絲也遍地開花。金毛玲本是《墮落天使》中的隱藏人物,Serrini藉此發揮,素描聲色犬馬燈紅酒綠中的陪酒女的落寞時刻。
Serrini也是很高產的音樂人,專輯《大香港精神》就曾登上香港 iTunes 即時專輯榜冠軍位置,主打hip-hop,犀利瀟灑港女作風,鞭闢入裏教你做人,姊姊妹妹站起來,做女生最緊要系find yourself!
歌詞和講話都非常有梗的Serrini,前不久還被出席香港影展·重慶站沙龍活動的周耀輝老師cue到,“很高興你們會聽香港新一輩的人的音樂。”

香港1997年迴歸,如果按照“一國兩制,港人治港,五十年不變”來講,2046是港人治港的最後一年。
王家衛的情緒也傳染到了香港年輕人那裏,The Lee’s的這首《2046》不斷重複“we got nothing to choose,we got nothing to loose”,這一代的香港年輕人,遙想2046.別無選擇也無謂失去,不知是幸運還是悲哀。
以上這幾首歌都是來自香港年輕一代的音樂人,這或許說明瞭電影這個大衆流行文化,漸漸成爲當代迷影青年之間的通關祕語,他們借題創作,或將自己代入到電影的角色中去,與生活中的感想聯繫起來,寫出屬於自己時代的作品。
2.迷影至深:避世法則和生活指導

伍迪·艾倫的影片《開羅紫玫瑰》講述美國大蕭條時期,一位家庭主婦天天看在電影院看電影,有一天男主角從銀幕裏走出來,與她談愛拍拖……電影是造夢機器,因爲太愛電影,日日沉迷看電影,真實與虛幻的邊界開始模糊。黃偉文曾經給薛凱琪寫過《奇洛李維斯回信》,說的大概也是這麼一回事。
少女F小姐十年如一日給基努·裏維斯寫信,執着熱忱,憑的就是一顆真心,“如果你認同人是有需要造夢”。終有一天,F小姐收到了偶像的回信,歌中特邀郭富城性感獻聲——“回想我亦曾同樣那麼愛造夢,所以決定親筆答覆,等你相信。” 做夢的人都很可愛。
香港詞人黃偉文也是絕對的影迷,陳奕迅的《大開眼戒》、彭羚的《小玩意》、梁漢文的《斷了氣》、梁詠琪的《蒂凡尼的早餐》等等都是直接借電影爲題。並且有意思的是,歌曲的演唱者多少都和電影本身或主角的氣質相符,Wyman想必也是閱片無數,愛戲至深,生活中的很多事也就容易和電影聯繫起來。

The Lee’s的《一齣8米釐獨立電影》同樣也是講兩個迷影青年喜歡看戈達爾和特呂弗,每天番工只等放工,想要去到電影世界,想要拍電影。
從迷影到拍電影,思考活着的意義和鍾情浪漫的感覺,這也非常符合新浪潮精神了。
人活在世,真是要感謝電影、感謝音樂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