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新藝城” “嘉禾”十年對壘

1982年春節,新藝城總部樓下的麗聲戲院人聲鼎沸,買票的隊伍從凱聲戲院繞過半條街排到了那裏,轟動程度甚至到了要出警維護的地步。這一天,新藝城的新片《最佳拍檔》香港公映,至此,一顆影視公司新星在香港電影界冉冉升起,港影歷史被重新書寫。

“小弟”與“大佬”

七十年代末的香港影壇,“許氏兄弟”市民喜劇電影的走紅和成龍、洪金寶功夫喜劇片的快速崛起,讓“嘉禾”公司牢牢地站穩腳跟,成爲港片市場上與“邵氏”齊名的影視巨頭,一時風光無兩。然而就在此時,有三個年輕人一拍即合,紛紛離開原來的公司,自立門戶,一起成立了“奮鬥“影業公司。他們就是當時還名不見經傳的的麥嘉,黃百鳴與石天三人。

當時的“奮鬥”公司主要製作一些小成本喜劇電影,雖然票房成績都不算十分出彩,但卻勝在平穩、有創意,每每上映總能收回成本,甚至小賺一筆。

也正是這一點,讓“奮鬥”這家默默無聞的小公司引起了當時“金公主”院線老闆雷覺坤的注意。此時的“金公主”雖然是除“邵氏”、“嘉禾”外的第三大華語電影院線,但因其本身並不像其它兩家公司一樣涉足電影製作發行,所以常常因爲片源不穩導致無片可上,贏利有限,難以與其它兩家公司匹敵。

而“奮鬥”這家新制片公司的出現,正與“金公主”當時決定開闢製片業務的想法不謀而合,在老闆雷覺坤的注資支持下,“奮鬥”改組,作爲“金公主”院線旗下的衛星公司,1980年的夏天,“新藝城”影視公司正式成立。

新藝城的一場“豪賭”

1980年和1981年,“新藝城”先後拍出了《滑稽時代》、《歡樂神仙窩》、《鬼馬智多星》、《追女仔》等試水創新之作,主打摩登豪華喜劇路線,結果都大獲成功。然而,此時的新藝城喜劇依然走的是中低成本路線,雖然口碑票房都不錯,但卻因爲市場生存空間的侷限性,依然無法與當時“邵氏”、 “嘉禾” 這兩家香港影視霸主相抗衡。爲了解決這一困境,新藝城做出了一個大膽的決定,也正是這個決定開啓了之後長達十年的“新藝城”神話。

彼時,一股來自西方的高科技“諜戰”熱浪正席捲着整個世界,《007》系列電影在全球的成功給新藝城提供了新的思路。1981年,“新藝城”決定下注高達600萬港元的成本,特地從好萊塢和澳大利亞聘請來特技專家,拍攝那年的賀歲影片《最佳拍檔》。以當時的經濟水平,600萬港元已然可以投資四五部普通製作的電影作品。然而,更令人大跌眼鏡的是,《最佳拍檔》竟將成本的三分之一都花費在了請許冠傑擔任主演的片酬上。

彼時許冠傑正是“新藝城”對家公司“嘉禾”的當紅小生,早已在影界歌壇大紅大紫。原本不敢想象的一件事情,卻正因爲當時新藝城核心創作成員“新藝城七怪”之一徐克的一次”異想天開”,和《最佳拍檔》劇本本身的紮實優秀,最後得以實現。

最終,新藝城的這場“豪賭”以大獲全勝收場。1981年末賀歲檔上映的喜劇影片《最佳拍檔》來勢洶洶,一舉打敗當時港影霸主“嘉禾”的《龍少爺》,不僅收穫2600萬港元的票房成績,直接將香港電影帶入2000萬的票房時代,在當時更是連續三年刷新了香港開埠以來的最賣座票房紀錄。

《最佳拍檔》憑藉炫酷的特技效果,大膽創新的摩登喜劇元素,在當時大獲成功,不僅讓“新藝城”賺的盆滿鉢滿,更是讓它從當初一家名不見經傳的小公司,躋身成爲香港商業電影的新標杆,能從“嘉禾”“邵氏”兩個霸主手中分到一杯羹。此時的“邵氏”已逐漸將重心轉移到電視行業,而這個聲勢浩大的影視新貴無疑給當時如日中天的“嘉禾”帶來了巨大的危機感。至此,“嘉禾”與“新藝城”兩家公司開始了它們近十年的賀歲檔“對壘”。

十年“對壘”

爲了對抗當時“新藝城”的“最佳拍檔”系列,“嘉禾”啓用洪金寶、元彪、成龍爲核心的“五福星”陣容,創作了自己的“福星”系列電影,開始了兩部系列影片之間對於本土賀歲檔票房冠軍的明爭暗鬥。和“最佳拍檔”系列相似,“福星”系列電影同樣憑藉出色地塑造出了一批諸如“茶壺”、“死氣喉”、“凡士林”的經典喜劇角色,成功樹立起了自己系列電影的金字招牌。

從1982年開始,幾乎每年的票房冠軍都在“最佳拍檔”系列和“福星”系列之間產生[1],中間更不乏有“新藝城”主創七人之一,《最佳拍檔》前兩部的導演曾志偉,出走新藝城,投奔嘉禾,加入“五福星”系列的事情發生。

其實除了“最佳拍檔”和“福星”這兩部大製作王牌系列之間的分庭抗禮,“新藝城”和“嘉禾”製作的其它小投資影片中,也同樣可以找到相似的“對壘”關係,例如“新藝城的“開心鬼”系列就對應着“嘉禾”出品的“殭屍”系列。

直到1985年,“新藝城”以石天導演的《恭喜發財》替換《最佳拍檔》系列第四部徵戰賀歲檔,“嘉禾”才以它的《福星高照》力壓前者,重新奪回了賀歲檔票房冠軍的寶座,結束了“新藝城”的賀歲三連冠。這一年可謂是“新藝城”命運的轉折點,此後“新藝城”便逐漸開始了它的沒落之路。

1986年,麥嘉獨攬大權,啓用大將林嶺東拍攝了《最佳拍檔》系列的第四部,《最佳拍檔4之千里救差婆》,企圖力挽狂瀾奪回賀歲冠軍的寶座。即使影片依然延續了“光頭佬”、“男人婆”、許冠傑三人的黃金組,甚至緊跟時代加入了基因改造的元素,然而失去了“奮鬥房”七人組集體創作的劇本,這部系列作品再次被洪金寶的《富貴列車》打敗,“笑”果上也乏善可陳。

然而更令人意外的是,作爲“新藝城”的第二大股東,麥嘉同年便帶着“最佳”系列裏最經典的角色“光頭佬”,“出走”新藝城,與其競爭了多年的老對手洪金寶一起合作了一部《最佳福星》,打着“嘉禾”的招牌再度創造紀錄。

麥嘉的“背叛”無疑加劇了新藝城的內部分裂,那間不到10平米的“奮鬥”房中,煙霧繚繞,七人徹夜討論的景象也不復存在。

1989年,同樣的“內鬥”情景再次重現。黃百鳴和高志森合作的《閤家歡》打敗了同年賀歲檔上麥嘉出品的《新最佳拍檔》。老夥伴之前的漸行漸遠,伴隨着新藝城最後一部影片《蠻荒的童話》的結束,新藝城正式宣告解體,這場貫穿港影80年代的傳奇賀歲之爭,也隨之落下帷幕。一個時代,就這樣悄無聲息結束。

參考文獻:

[1] 金公主/新藝城本紀:十年神話(1980-1993)

[2] 黃百鳴.新藝城神話-香港電影巔峯時期的紀實.香港東方日報

[3] 王妍如.香港新藝城公司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