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前幾天,徐克執導的《射鵰》官宣定檔。
肖戰粉絲瘋狂轉發,爲自家哥哥不遺餘力。
陣仗不小,水花卻不大。
在影視江湖裏,今時早已不同往日:長劇宮廷穿越古偶言情,短劇狗血倫理反轉吸睛。
總有烈風過莽原,正勁的已不是武俠風。
《射鵰》30秒宣傳片乏善可陳。金庸、徐克、肖戰、射鵰,大寫加粗、buff疊滿。

但一個問題依然待解:你,會不會去看?
01
比起宣傳片,更讓我對新射鵰產生興趣的,是這幅海報。

翎羽劃過長空,馬蹄踏上草原,少年跨上馬背奔赴遠方。未知的江湖呦,水深天遠、刀劍如夢。
金庸筆下的熟悉的射鵰,又穿過影影綽綽的時光,忽的一下閃現在眼前。
大漠孤煙,風雪驚變,江湖兒女,東邪西毒、華山論劍……
這些畫面彷彿自帶BGM,羅文甄妮演唱的《鐵血丹心》,伴隨着記憶碎片在耳邊響起:
依稀往夢似曾見,心內波瀾現,拋開世事斷仇怨,相伴到天邊……

時針回撥40年。1983年2月28日,元宵節第二天,《射鵰英雄傳:鐵血丹心》在香港TVB開播一炮而紅,收視高達60點,登上80年代十年收視之冠。
兩年後,幾十家內地電視臺“湊錢”出資,聯合引進射鵰。鐵血丹心的旋律,從一臺臺黑白電視機上傳出。改革春風吹滿地,武俠風靡大江南北。
翁美玲和黃日華,成爲我們大多數人對黃蓉和郭靖的“初印象”,也成了往後所有射鵰男女主想要攀越的高山。

不管是濾鏡還是懷舊,珠玉在前,有些東西一旦成了經典,便永無公平可言:它永遠被比較,從未被超越。
《射鵰》開播的1983年,是香港武俠影視黃金十年的開端。
一年前,《少林寺》上映,在香港拿下1600多萬票房,日本拿下40億日元票房。在國內上映時,拿下1.6億的天價票房。
1983年,1.6億是什麼概念?那是一張影票一毛錢的時代。
自此之後,徐克的《新龍門客棧》《黃飛鴻》王家衛的《東成西就》《東邪西毒》……熒屏銀幕之上,閃爍的是江湖綺麗、刀光劍影。

02
黃金時代似乎永不停息,直到它戛然而止。
1994版的《射鵰》,開播在武俠劇盛極而衰的交點。
在它開播的前一年,香港上映了30多部武俠電影。我們熟悉不過的《東成西就》《東方不敗:風雲再起》《倚天屠龍記之魔教教主》《太極張三豐》扎堆。
這一時期的銀幕之上,留下了許多名場面:東方不敗一襲紅衣溼身飲酒,周芷若白紗拂面嬌媚陰險,趙敏鬧市之中身騎白馬,回眸間,霽月風光無限。


當然少不了朱茵飾演的黃蓉,美目倩兮、巧笑倩兮。
1994年,蕭瑟秋風今又是,換了人間。秋天上映的《東邪西毒》 ,即便耗費王家衛兩年精力、雲集一衆巨星,票房也僅有902萬港元。
《東邪西毒》成了武俠電影沒落的一個註腳。當年上映的衆多武俠劇全部折戟,除了除李連杰的《新少林五祖》,再無一部票房超1000萬。

94版的《射鵰英雄傳》也不復83版的盛況,在當年TVB年度收視率上它排名第三。排在它前面的,是《包青天》《再見亦是老婆》。
潮起潮落,浪奔浪流。前一瞬,林青霞用東方不敗俘獲男女老幼,下一年,銀幕上十幾部電影裏,有一半都是林青霞女扮男裝。
但觀衆已並不買賬。

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
這一年,滿四十歲的林青霞退出影壇。從此,武俠不再東方不敗。
03
在港島,武俠電影已經踏上下行曲線。而在內地,武俠的風又吹過了十年。
2003版射鵰英雄傳,李亞鵬和周迅在當時引發了巨大爭議。郭靖是愚鈍還是愚笨?黃蓉能否是“公鴨嗓”?
是非曲直由人說,但這部劇的劇情佈景和配樂確實都精良,金庸先生也給03版給出了極高評價。
二十年過去,它的豆瓣評分從6分慢慢上升到了7.3.時間不說話,但總有答案。

在這之後,還有08年胡歌林依晨版、17年楊旭文李一桐版。但說實話,它們的影響力只能引發九斤老太式的喟嘆:一代不如一代。
如果不是今年徐克導演的《射鵰》定檔,我甚至不知道今年上半年還上了一部《金庸武俠世界》。
這也許就是當下武俠的現狀————查無此劇。
看到肖戰、莊達菲的陣容,也許有人會皺眉頭:這到底是武俠回魂,還是流量狂歡?
流量又如何?黃日華、李亞鵬、胡歌,都曾經是抗收視抗票房的“流量”。關鍵看,徐克導演的功力和肖戰的內力。
最是人間留不住,朱顏辭鏡花辭樹。在抖快紅書一統江湖、綜藝真人秀大行其道的當下,困在算法繭房裏的你我,已太久沒見這樣的場景:
“狂沙萬里路,關山月朦朧,寂寞高手一時俱無蹤。”

能在大銀幕再次看到武俠作品,在評判前,我願意先給一些期待。
武俠尚有餘溫,但願新的作品會讓它有新的熱度和活力。而不是潑一盆冷水,把餘溫再澆滅。
當年的我,一定會會挑三揀四,如今的我,唯有翹首以待。
尚能有一部武俠電影,讓徐克能從《長津湖》百億票房的“廟堂”裏抽身重回江湖,還有一線當紅明星擔綱主角,且能定檔春節檔,難道不是一種幸運?
曾經仗劍走天涯,而今滄海度餘生。
射鵰和武俠也許早已成過去式,只是我們的夢一直還沒醒。
依稀夢中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