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70後是中國最幸福的一代人嗎?

這兩天看到了這麼個話題,我自己就是70後,就隨便說說感想吧。當然我也代表不了70後——恐怕也沒有誰能代表70後,就像沒有人能代表90後、00後一樣,只能說是個人的一些想法。

01

要從純粹物質條件來上說,70後完全談不上幸福。用現在的標準看,那一代人年輕時的日子真是很窮很苦。

比如說坐火車,現在的孩子很難想象那種狀態。現在說到綠皮車,有人會覺得浪漫。這就是時光濾鏡。現在讓我想起那些綠皮車,還覺得莫名的窒息。尤其是春節前後,車廂裏簡直可以用煉獄來形容。空氣污濁得讓人難以忍受,到處都是人:走廊裏有人、車廂連接處有人、廁所裏有人、就連座位底下都躺着人。而且很多時候無法從正門上下,因爲你根本擠不過去,只能從車廂窗口爬。

如果在這個環境裏呆10個小時,20個小時,甚至30個小時,那是什麼感受?

我曾經在這樣的綠皮車裏站了十來個小時,就那麼站着。原因也很簡單,運力不夠,根本就沒有那麼多坐票,買不到的人就只能站着。我還算好,還有人站了三十多個小時的。那種考驗可以讓人崩潰的。

這只是很小的一個側面。當時大家的生活就是這麼粗糲。再比如說衛生間,我十幾歲之前,去的一直是公共廁所。那個時候的公廁可不像現在,還給你弄一個個隔間,還自動沖水。就是你看着我,我看着你,一起拉粑粑。而且坑裏結結實實全是糞。至於空氣裏那個味兒,真是很難形容。就這麼說吧,再困的人,一進去都不困了。至於東北好像更可怕,據說有人一腳跌進去,被凍住的屎尖子戳死的。當然只是傳說,我也不知真假。

還有住房,現在有的年輕人羨慕當年分配住房,那也是天大的錯覺。網上有句老話,免費的往往都是最貴的。這句話放在住房上,是一點都不錯的。說是分配住房,可住房條件差到了什麼程度呢?大家可以查查數據。在九十年代,上海人均住房面積差不多是六平方米多。有好幾萬戶人均還不到2.5平方米,相當於四口之家喫喝拉撒都擠在一個書房裏。

當然那是上海,其他地方的情形要好些,但也好得有限,經常是大人孩子擁擠在一個屋子裏。當時有不少小說都描述過,父母要過夫妻生活,還要把孩子哄出門,然後抓緊時候做,整的跟偷情似的。你要想分到大一點點的房子,就得送禮,就得討好,就得經受精神上的屈辱,而且屈辱完了還不一定就能得逞。

跟現在比起來,治安也很糟糕。在我周圍的同齡人中,幾乎沒有人不被偷過、搶過、打過。各大城市的火車站周圍更是藏污納垢,無法無天的事情比比皆是。我記得坐火車的時候,經驗老到的乘客就會提醒大家,過某些車站的時候,一定要把車窗關嚴,否則可能會出事。

粗糲和艱苦的背後,就是貧窮。不管怎麼美化,窮就是窮,是一件絕對不好的事情。

70後大多都沒捱過餓,但差不多都受過窮。生活優越的當然有,但委實鳳毛麟角。而且九十年代的下崗潮也嚴重影響到了那一代人的青春期。南方的情況也許好些,但是北方遭到重創。企業崩潰,遍地失業,城市經濟停擺,大量家庭走投無路。家裏沒錢,你當然也跟着沒錢。青春期的時候,人的慾望偏偏又是比較多的,喜歡打扮,喜歡交際,喜歡體驗各種新事物。貧窮會把整個青春期弄得灰撲撲的,這也是後來怎麼也難彌補的事情。

我說的這些還只是城市裏的70後(主要是75後),至於農村的情形,我不太清楚,想來只有更差。

02

我說這些並不是爲了訴苦。其實跟父輩比起來,70後受到的那點挫折根本就不叫個事兒。我想說的是變化。

不同人可能有不同的體驗。就我個人來說,我感覺大約在千禧年前後,整個社會忽然變得開闊舒展了。現在回想起來,這跟兩件事有很大關係,一個是加入了世貿,一個是國企改革大致完成。但在當時,大家不太意識到這種關聯,只是覺得一切都在向上走。那時又恰逢我們這一代人走上社會的時候,所以以前的不快記憶很快就被刷掉了。我們覺得世界就該是這個樣子,增長、增長、再增長、一切都快速增長。

這不是我一個人的感受,整整一代人差不多都分享了這種感受。大家腦子裏似乎漸漸有了一個思想鋼印:今天比昨天好,明天也一定會比今天好。工資必然會更高,機會必然會更多,日子必然會更好。

這種“變好”體現在物質上,也體現在精神上。

70後在少年時接受到的信息很貧瘠,社會規則也很嚴厲。比如說,以前看黃片是可以抓起來的。理論上來說,哪怕自己在家裏一個人看黃片也是可以被抓起來的。到了千禧年之後,這就變得匪夷所思了。我記得當時有個“小夫妻在家看黃片被抓”的社會新聞,激起了全民公憤,最後好像是相關方道歉了。但如果這事發生在我少年時代,大家並不會覺得這有什麼問題:你兩口子在家裏敢看黃片,這不是流氓嗎?抓你還委屈了?

70後見證了個體自由從變多的過程,也見證了社會從封閉走向開放的過程,而且這個過程非常非常的不容易。所以很多70後腦子裏也就有了另一個思想鋼印:開放是好的,個體享有更多的自由是好的。也正因爲這樣,李子暘老師說“你要自由幹什麼”,纔會引起羣嘲。我對他這話就有種深深的鄙視:現在的孩子不知道也就罷了,你一個70後的過來人,還不知道人要自由幹什麼?

有了這樣的生活經歷,很多70後也就有了強烈的樂觀主義精神,覺得一切都會勢不可擋地好起來,不光中國會好起來,全世界也都會好起來。當時《世界是平的》超級暢銷書,很多人都相信冷戰一去不返,21世紀將是“全球化”的世紀,互聯網革命更會讓信息和科技無障礙地奔流在每一個角落,惠及每一個人。

2008年的奧運會幾乎就像是一場加冕禮,向我們許諾了一個盛大燦爛的未來。

現在想想這種樂觀過於天真,但身處局中的時候,我們幾乎毫無懷疑,覺得這一切都是理所應當的。怎麼可能會是另一個樣子呢?

怎麼可能呢?

03

從絕對的物質環境看,70後當然不比90後、00後更幸福。現在年輕人的物質生活(哪怕是他們抱怨的物質生活)也是我們當年很難想象的。我小時候從沒想過以後大家會想打車就打車,想喝可樂就喝可樂,想喫肯德基就喫肯德基。至於普通人能坐飛機旅遊、買私家車,這幾乎是天方夜譚,說出來也沒人信的。

但說起內心的感受,那就是另一回事了。

70後(或者說75後)進入成年後,就遇到了一個增量時代。經濟增長快得驚人,新事物層出不窮。想想看,我們小時候還只能聽收音機裏的評書,中年時卻在談論AI革命,這種變化確實快得匪夷所思。就像王小波說的,“科技進步真教人捨不得變老,更捨不得死。”我想現在的孩子很難有這種感受了,這就是增量和變化帶來的震撼。如果從這個角度看,70後可能確實有更大的獲得感感。

當然,這種增長不正常。增長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起點低。那是多少年沉澱力量的突然爆發,本就是不可長期持續的。沒有哪個社會能老保持百分之十的經濟增長率,那不現實。其實當年我也知道不可能總是這樣,增長率一定會慢慢跌落到比較普通的一個數值上。只是大家被樂觀精神衝昏了頭腦,往往覺得高速增長至少可以再維持二十年、三十年……

當然真的是太樂觀了。不止在經濟增長上,在其他很多事情上也都是這樣。對未來,70後普遍太過樂觀了,不客氣地說,甚至是一種傻子似的樂觀。很多該做的事情沒有做,該準備的事情沒有準備,結果喫虧最多的可能不是70後、80後,而是90後和00後。我記得六神磊磊寫過一篇文章,說後浪的困境是誰造成的?還不是前浪。這說的是有一定道理的。

經濟超高速增長結束後,很多問題就會暴露出來,這當然也影響到了大家的觀念。

作爲一個70後,我就覺得現在的年輕人過於保守。當年父輩覺得我們過於激進,現在我卻覺得後輩過於保守,這種感受真是很奇特。這當然不僅是個人原因,主要還是跟時代變遷有關。

比如說考公考編,現在年輕人對此充滿熱情。可回到我年輕的時候,只有父輩會教導我們考公考編,有個鐵飯碗,而受過高等教育的70後大多對此嗤之以鼻:“我們要賺大錢!要進大公司!要見識外面的世界!老說什麼鐵飯碗鐵飯碗,你們當年不也說有鐵飯碗,怎麼下崗了呢?有本事比什麼都強!在哪兒都能找到工作!”

可誰能想到二三十年後,年輕人又撿起了我們父輩的話術呢?

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兒。我們當年都想賺錢,可我們不知道有什麼三十五歲現象、四十五歲現象。那距離我們太遙遠了,我們能看到的就是年年加薪。那個時候我們都崇拜財富英雄,我們當年不知道後來創業有這麼難,我們也不知道“資本”會成爲如此遭人唾棄的詞兒。我沒有指責的意思。如果我今年剛大學畢業,可能也會熱衷於上岸,熱衷於考公考編。形勢比人強,這是環境變化的問題。

但話雖然如此說,還是難免會有憂慮。當一個社會最優秀的年輕人,都熱衷於創造財富的時候,社會財富就會湧現。可是當一個社會最優秀的年輕人,都熱衷於管理社會的時候,社會財富從哪裏來呢?

04

人的認知往往是人生經歷沉澱的產物。我不是連嶽老師,不能說變就變,像把壁虎切尾巴一樣,把自己的認知剝落下來。如果我跟不上時代,那也沒有辦法。如果現在的年輕人把我看成那個樂觀時代的過氣遺老,那我也沒有辦法。我只能守着我的認知,漸漸老去。

比如我相信創造社會財富需要企業家精神,需要個體的創造力,需要可預期的大環境;我相信正確是從試錯中湧現出來的,如果我們完全不容忍錯誤的東西,那也就不會創造正確的東西,未來也就失去了進化的可能;我相信常識,被王小波那些作家不斷重複的常識。即便現在有些年輕人唾棄那些常識,我也相信他們終究會發現,這些常識到頭來還是對的。

當然,我沒有活過他們的人生,所以我不可能真的理解他們心頭的所思所想。或者說,我即便理解,也不能真的體會。這是沒有辦法的事情。這個世界上,即便是同齡人,誰又能真的能理解誰呢?

時代的大河洶湧而下,我們站在不同的地點,感受到的水流、噴濺到的飛沫、踩到的石子,都是不一樣的。作爲一箇中年人,去對年輕人指手畫腳,是讓人厭憎的。我只能像每一代的中年人一樣,懷着憂慮站在那裏,看着年輕人按照他們的道路涉水而過。當然,年輕人會覺得這種憂慮很可笑。但是,我自己也非常非常地希望這種憂慮是可笑的。

回到開頭的問題,70後是最幸福的一代人嗎?我不知道,因爲我只能說出我自己的感受,代表不了別的70後。如果說樂觀就意味着幸福的話,我曾是非常幸福的。我對自己樂觀,對自己這一代人也樂觀,對90後、00後尤其樂觀。我曾認爲他們會比70後強得多,前程更遠大,視野更開闊,心地更善良,精神世界更豐富。換句話說,我對所有美好的希望都堆在他們的頭上,而且以爲這不是希望,而是活生生的現實。

大約有幾年的時間,我真是這樣想的。我也寫過好多文字,去這樣描述我心目中的年輕人。後來有人留言說:押司那幾年真是抽風了。是抽風嗎?也可能是吧。樂觀主義者總是那麼天真。

但我還是不確定,至少不能百分百地確定,當年我的判斷是錯的。

看,樂觀主義者永遠改變不了樂觀的劣根性。只要眼前有燭火,他們就會相信陽光在噴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