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最大的敵人不是他國,而是自己的愚昧

一個國家最大的敵人不是他國,而是自己的愚昧。

爲什麼這麼說呢?從下面的分析中,應該可以很清楚地明白這個道理。

01 有形之敵與無形之敵

90多年前的1930年,發生過一個著名的學案,叫梁胡之爭。

爭論的兩人都是著名學者——梁漱溟和胡適;爭論的主題是:中國最大的敵人是誰。

1930年7月,梁漱溟致信胡適,質問胡適:“大家公認中國的第一大仇敵是國際資本帝國主義,其次是國內封建軍閥。您卻認爲不是,而是貧窮、疾病、愚昧、貪污、擾亂,這有什麼道理。”

可見90多年前的中國,包括學界,都公認中國最大的敵人是列強。但胡適卻認爲不是。

胡適沉痛地回答梁漱溟說:

“什麼都歸結於帝國主義,張獻忠洪秀全又歸咎於誰?鴉片固由外國引進,爲何世界上長進民族不蒙其害?今日滿天滿地的罌粟,難道都是帝國主義強迫我們種的?帝國主義扣關門,爲何日本藉此一躍而起,成爲世界強國?”

胡適越過有形之敵,看到的是無形之敵,可謂透過現實看到本質。

周作人曾驚歎說:日本摹仿中國文化,卻能唐朝不取太監、宋朝不取纏足、明朝不取八股、清朝不取鴉片。

俗話說,能夠打敗你的永遠是自己。一個國家也是這樣,它最大的敵人不是他國,而是自身的問題。

胡適第一次跳出現象看到了本質,揭示了國家最大的敵人是貧窮、愚昧、貪污。阻礙中國強大的從來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歷史上的中國,是貧窮擋住了多數人接受良好教育,無法使人口優勢轉化爲優質人力資源。

日本是全世界人均自然資源最少的國家之一,但它通過對教育特別是義務教育的大投入,成爲全世界人力資源最充沛的大國,成爲亞洲最大的諾貝爾獎大戶,自己也站在世界科技產業之巔。

是愚昧讓人喪失邏輯思考能力,不能正確地看待世界,從而人云亦云形成錯誤的共識,不經思考造成集體盲動,越是關鍵時刻越不能做出正確抉擇,一步步推動國家誤入歧途。

02 愛國需要理性,防人莫若自強

國家最大的敵人是愚昧。而正是因爲愚昧,纔會認爲國家最大的敵人是他國。

於是在手機上常常看到,一些人一講到這個國家,打!講那個國家,也是打!在那些人眼裏,彷彿不是朋友遍天下,而是仇敵遍地球。彷彿讓所有人恨,纔是成功。

2012年9月15日,熱血愛國青年蔡洋盜取路邊摩托車U型鎖,打砸日系車輛,猛擊車主李建利頭部,擊穿頭骨致其重傷,落下終生重度殘疾。

蔡洋沒有接受良好教育,也許情有可原。

但當中國科學院大學博士、國防科技大學博士後、撫順市政協委員、九三學社遼寧省專家委員會委員、“愛國教授”趙盛燁,建議在中國的四川盆地或喜馬拉雅山打一個深洞,放入千枚核彈,引爆地球,讓人類和地球都走向毀滅時,這種反人類的瘋狂讓人膽戰心驚,後背發涼。

這些人動輒毀天滅地,讓人類走向毀滅,視同胞的生命如草芥,多大的愚昧讓他無比自信到明明已在反人類,卻認爲自己熱愛國家。

最近越南發展迅猛,有一種輿論是,小心越南成爲未來的心頭大患。

一百多年前,日本明治維新之後,中國的有識之士都在擔憂,日本會不會成爲中國的心頭大患。

但如果想一想,只要自己不走封閉僵化的老路,堅持解放思想堅持改革開放,國家自然就會越來越強大,又何必去擔心這國是心頭大患、那國是心頭大患呢?

二戰結束以後,美國本可以讓敵國德國和日本持續衰落貧窮,但它反其道而行之,絲毫不擔心當年的敵國崛起,也不擔心原來的日不落帝國國力得以恢復。

美國推出馬歇爾計劃,花巨資幫助歐洲經濟復興,同時在亞洲幫助日本重建經濟。日本這個戰敗國竟鬼使神差成爲戰後的大贏家,經濟高速發展,國民生活迅速改善,甚至在很多領域超過美國。

就像一個人一樣,最大的敵人是自己,能夠打垮你的永遠是自己。一個國家何嘗不是如此。如果近現代中國沒有晚清統治者爭權奪利,沒有軍閥混戰挾洋自重,一個統一強大的中國又哪裏會給日本侵華的機會?

一個國家只要走在正確的道路上,不讓既得利益集團阻礙國家的發展和進步,又何懼他國崛起?崛起的他國爲什麼一定是敵人而不是朋友?

古希臘歷史學家修昔底德曾提出著名的“修昔底德陷阱”:一個新崛起的大國必然要挑戰現存大國,而現存大國也必然會回應這種威脅,這樣戰爭變得不可避免。

03 國家最大的敵人,是愚昧和僵化

德國兩次挑戰英國,不惜兩次發動世界大戰,都以戰敗告終。前蘇聯曾挑戰美國的霸主地位,但最終折戟沉沙。

但只要頭腦清醒,有着基本的邏輯常識,就會知道,即使強敵環伺,每一個失敗國家最大的敵人從來不是他國。如果強敵環伺就是國家失敗的理由,那麼當代以色列早就從地圖上被阿拉伯世界抹去了。

德國最大的敵人不是他國,而是法西斯、希特勒。

蘇聯最大的敵人不是資本主義帝國,而是它自己的愚昧和僵化。

美國作爲世界唯一的超級大國,表面上看它的強大是其經濟總量和軍事實力,而它最強大的卻是自由和創新,不斷引發新的技術革新和產業革命。從計算機到互聯網,每一次都引領人類走進新領域。

一國最大的敵人,正是其國內阻礙國家發展和進步的力量。

愚昧者總將自己的失敗歸因別人。於是用你死我活的對抗思維看待問題,用敵對破壞的招術對待他國。結果導致國家間信任缺失,朋友越來越少、敵人越來越多,被排斥於主流世界之外,嚴重時還會遭致羣毆。

唐朝杜牧在《阿房宮賦》中寫道:

嗚呼!滅六國者,六國也,非秦也。族秦者,秦也,非天下也。嗟乎!使六國各愛其人,則足以拒秦;使秦復愛六國之人,則遞三世可至萬世而爲君,誰得而族滅也?秦人不暇自哀,而後人哀之;後人哀之而不鑑之,亦使後人而復哀後人也。

總結

當大多數人都習慣從外部去尋找自己國家落後的原因時,最終只能在歧路上越走越遠。而從內部的剖析越來越多、越來越深刻之時,纔有可能擁有文明與繁榮的土壤。

曾經,魯迅、柏楊等學者對國民性格的洞悉,正是在從內部探究中國問題的本質——責備自己應該往深處責備,才能揭示劣根,剪除劣根。

但更重要的是,如何將滋養“國民性”的樹根揪出來,不斷追問下去。比如以下種種我們常見,卻很少“刨根問底”的問題:

· 在中國,爲什麼沒有“獨立”的人,只有“關係”中的人?

· 官員、百姓、商人和讀書人,究竟如何參與社會,階層變動的邏輯又是什麼?

· 封建皇權專制如何扭曲整個社會上至統治者、下至“奴隸”的心理?

· 爲什麼人們對內麻木,對外排外,成了一個未斷奶的民族?

· 爲什麼基層政治總成爲“刁民與惡政的雙重互動”?

· “單位”爲什麼不僅是一個工作場所,更是中國社會結構的一個基本組成部分”?

· 爲什麼中國人對宗教充滿“功利性”的特點?

…………

國民性格問題的背後,是整個社會的制度、意識、習慣長期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種文化構造,文化構造通過環境的示範效應和一代代傳承,演變成不自覺的心理。這樣就形成了“體制化”的愚昧陷阱,常人再也難以逃離。

因此,通過文化構造來分析中國社會,纔是理解、釐清以往很多認知誤區的關鍵。解剖國民性,其實也是在解剖整個中國社會。這也是每一個關注中國社會發展、有問題意識的讀者,閱讀與思考的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