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中國的經濟特區那麼多,爲什麼深圳最成功?

2015年,英國《經濟學人》曾發文稱,全球4000多個經濟特區中,頭號的成功典範莫過於“深圳奇蹟”。今年是深圳特區建立44週年,許多人都在發文紀念這一具有強烈時代與政治意義的日子。

俄國大文豪託爾斯泰曾說,“幸福的家庭都是相同的,不幸的家庭各有各的不幸”。這句話其實也適用於一個特區的興衰。

改革開放以來,中國設立過無數的特區。同樣都是特區,實行大體相當的特區政策,爲什麼深圳成了最成功的特區?這恰恰說明,深圳的成功還有政策以外的因素。從當代中國的發展進程,可以看到深圳崛起的邏輯;從深圳的崛起,更可以加深對中國未來發展的認知——

深圳是中國唯一沒有外來人概念的城市,只要來到這個城市,你就是這個城市的一員,不管你有沒有戶口,只要在深圳做事,你就可以說 “我是深圳人”。沒有人會歧視你。

深圳是一個以能力建立起來的利益格局。即使是今天,你走進一個企業,告訴老闆我能幹什麼,能給你帶來多少利益,我要求什麼條件……這個老闆就能留下你。如果你做成了,該給的利益也會給到你。深圳是一個講契約的城市。

和其他城市或特區相比,深圳是弱勢政府。這反而是深圳成長起來的重要原因。深圳經濟好,財政收入不錯,政府的手很少伸到企業領域。在這一土壤之上,反而生長出了強勢企業和公民社會。這一點,沒有一個地方可與深圳相比。

改革開放就是解放思想,解放思想就是解放人,讓人能按照自己的想法去做自己喜歡做的事情;而不是這個不能做,那個不能做。正是在沒有利益格局的條件下,中國最優秀、最無拘無束、被解放了的這些人,在特區幹出了一番事業,充實了自己的人生。

正如吳敬璉在《中國經濟改革歷程》一書中所說,“以開放促改革”,纔是中國特區背後隱藏着的真正推力。否則,只滿足於開放帶來的種種直接利益,而不實行改革,“後發優勢”只會變爲“後發劣勢”,直至失去所有的開放紅利。

無論那些成功還是失敗的特區,他們發展的背後,有其城市自身的邏輯;而作爲改革先行者的特區,他們更是一個國家整體改革思路的一次大考。

隨着這些年環境與形勢的劇變,深圳的未來或許仍有變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