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民營企業對經濟的貢獻,何止“56789”

企業家是經濟進步的發起者、促進者。他們拿出自己的財產冒險,發現市場中的不均衡現象,面向未來做出判斷,不斷地調整經濟,將稀缺資源配置到消費者迫切需求的領域之中。

在這個過程中,企業家通過投資行爲,不斷地提升生產要素的價值,即提升土地和勞動力的價格,改善了土地所有者和勞動者的處境;投資延長生產結構,推動技術進步,提升勞動生產率,這意味着:吸納更多的就業,生產成本降低,未來產出更大,勞動者工資率上升,物價下降,即所有人生活水平的不斷提升。

沒有企業家行爲,就沒有現代化的工廠和機器設備,沒有勞動者想要的工作;就沒有現在我們享用的物美價廉的各種商品。甚至,北方人連南方的香蕉都喫不上,因爲正是企業家基於利潤動機,將世界各地的商品擺進了我們樓下的超市。

市場經濟,就是企業家組織的。資源靠他們配置,技術由他們創新,商品靠他們生產,就業是他們安排,工資由他們發放。

市場經濟不是所謂“有爲政府”組織的,實際上它始終起的是相反的作用,是一個破壞市場的建構。只要不橫加幹預、阻礙企業家才能的發揮,就已經燒高香了。

改革開放,實際上就是讓每個人的企業家才能充分釋放,把束縛每個人的鐐銬解開。所以那不是讓政府更有爲,而是讓它別那麼有爲。用現在的話說,就是“讓市場在資源配置中發揮決定性作用”。

官方也承認企業家做出的貢獻。總結了一個“56789”,通報說:

現在我國的民營企業近2500萬戶,它的作用和貢獻可以用五個數字來概括,就是“56789”,“5”就是民營企業對國家的稅收貢獻超過50%。“6”就是國內民營企業的國內生產總值、固定資產投資以及對外直接投資均超過60%。“7”就是高新技術企業佔比超過了70%。“8”就是城鎮就業超過80%。“9”就是民營企業對新增就業貢獻率達到了90%。

這是一種承認,儘管已經不錯,但是稍加分析就知道,民營企業的貢獻,被大大低估了。

國企不是企業,而是行政機構,國企經理不是企業家,而是公務員。所以企業就是單指民營企業;企業家就單指的是民營企業家。所有行政機關、事業單位、國有企業安排的所謂“就業”,其實都是民營企業納稅給安排的,否則誰給他們發工資?所有“集中力量”搞的大型投資、技術創新,其實也是民營企業納稅搞出來的,否則它拿什麼搞?

再加上,投資的含義是經過企業家經濟計算、以資本的增值爲目標的經濟行爲,以滿足消費者需求爲導向。所以只有民營企業家的投資,纔是真正意義上的投資。所謂集中力量搞的投資,其實不是投資,因爲它不進行經濟計算、不在乎盈虧、不以消費者需求爲導向,因此充斥着低效和浪費,其本質是“消費”。

所以,民營企業做出的貢獻,其實遠遠不止56789.看看現在改善我們生活條件的一切物品,哪一樣不是民營企業創造出來的?

你說那電力石油天然氣自來水都是國企搞的。那是因爲他們不讓民企搞。只要讓民企搞,民企既然能把大哥大的價格從3萬搞到200.性能還更優越,就能把電力石油天然氣的價格打到更低。你說電價國家補貼,對居民有利,可是爲什麼不想想,這些補貼又來自哪裏?還是民營企業納稅補貼國企的結果,否則你以爲國企一直能夠長虧不倒的祕訣,難道是可以用愛發電?

所以不要老說流氓話。不讓人家幹,說人家幹不了;把人家血抽光了,說人家病懨懨;把人家腿打斷,說人家跑不過。這就很不厚道了。

還有一個關鍵指標,就是稅收,說是民營企業佔到了50%。

首先必須澄清的是,把稅收當成企業貢獻的指標,是非常荒謬的。

稅收是企業的一項成本,從來沒見過誰說一家企業的成本越高就貢獻越大。照這樣說的話,本來100塊能生產出來的東西,花1000塊生產出來貢獻才大,還能創造10倍的GDP;本來一個人就能幹的活兒,安排七大姑八大姨都進來的國企,貢獻才最大。這很荒唐。

稅收高,從來就不應當是一個追求的目標,認爲稅收高就貢獻大,完全是統治者視角,老百姓纔不會這麼看。老百姓都盼望的是,少繳稅,最好是不交稅。唯一正確的稅收改革就是減稅、減開支。供給學派的“拉弗曲線”之所以是一個錯誤的曲線,就是因爲它既在實踐上是錯誤的,而且在理論上是無恥的,它跟經濟學毫無關係,它是統治術。

說民營企業稅收貢獻50%,給人一種強烈的錯覺,國企貢獻了另外50%的稅收。在一個民主共和時代,每個人都與國家息息相關,都想去分配稅金,都希望對別人徵更多稅以有利於自己,這種感覺就尤爲強烈,生出一種還是國企貢獻大的宗教式崇拜。

可是收稅從來是要講成本和接受度的。把居民生活必需品納入國企壟斷,是收稅最便捷的辦法,這就是導致國企稅收貢獻大的原因所在。

中國古代皇帝慾壑難填,把鹽鐵專營了,每個人都要用,鹽鐵的稅收最大,所以鹽鐵專賣貢獻最大,這不是胡扯嗎?

行政壟斷是一種對消費者的剝削,以行政壟斷行業納稅來評判企業,就像是在比誰家剝削人更加殘酷。雖然各國都貪得無厭,但是還沒有一個國家站出來說,我們國企最多、稅收最高、最有優勢,你們都來投資啊。

所以稅收貢獻大,說明不了什麼。根本就不應當用稅收貢獻來評判一個企業。

但是儘管如此,我們還是可以從民營企業納稅指標上,知道民營企業到底爲民衆做了什麼。當有人在宣揚偉大成就的時候,民衆應當清楚:

讓你熱血沸騰的奧運冠軍,是民營企業納稅培養出來的;引以爲傲的先進產業,是民營企業納稅支持的;四通八達的高速公路,是民營企業出資修建的;放火箭、航母下餃子,從民營企業的利潤中徵收而來;農民家門口的通村水泥路,是民營企業家出錢給修的。

一個滿嘴放炮的愛國主義者,並沒有爲國家做出什麼貢獻,但是馬雲馬化騰黃錚,絕對有資格說這些東西有他們的一份功勞。

可悲的是,這些享受着民營企業成果的“愛國者”,往往就是反市場、反民營企業的急先鋒。他們口口聲聲要感謝國家,感謝一個分錢的人,卻不感謝真正出錢的人,是不是腦子有包?

經濟學是價值中立的,它對任何人的目的不做評價,只揭示採用什麼樣的手段能夠達成這個目的。一個愛國者,如果你真的愛國,希望國家的強盛,那麼你應當採取的正確手段就是支持民營企業,沒有民營企業的不斷輸血,你心心念的祖國如何強大?

“良心學者”李玲天天在鼓吹免費醫療,擁躉無數。我們同樣可以不從倫理和道德上去評判她,但是要實現她的免費,她來出錢嗎?不還是要民營企業納稅來支持這種免費嗎?那麼如果你真正希望免費醫療,正確的辦法就是支持民營經濟發展壯大,而不是像李玲一樣,天天發表反市場、反商言論,比如她說,醫生逐利,把醫院辦成了餐飲業——醫院要是真的像餐飲業這樣自由,可倒好了。她從來不想想,如果把民營經濟都搞死了,沒人納稅了,難道給你搞一包四環素免費醫療嗎?

精神病患者有一個重要的特點,就是目的與手段不匹配,與正常人相比,他們會錯置因果關係。比如,他會從角落裏突然竄出來,把你嚇個半死,他卻以爲這是表達愛。

李玲,就是這樣的精神病患者。

有些人,不願意讓人知道民營企業的貢獻,他們樂見人們稀裏糊塗地認爲,自己現在的美好生活、繁榮的經濟成就都是他們的功勞,一切幸福都是他們賜予的,給他們賦予一種“神格”。如果把民營企業的貢獻一遍一遍拿出來說,讓所有人都知道這世界上並沒有神仙,總是民營企業在背後做貢獻,他們將何以自處?

我們要做的就是,讓企業家做出的貢獻廣爲人知,並把真相告訴人們,如果反對民營企業,把企業家污名化,最終的結果就是自掘墳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