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茅於軾:中國經濟的邏輯

中國經濟的邏輯

作者:茅於軾(著名經濟學家、人文經濟學會理事長)
日期:2018年10月5日

這裏的邏輯,我定義爲任何人不可能反對的道理。比如A等於B;B等於C;則A也等於C;A不大於B;也不小於B,則A必等於B。在數學裏有許多類似的邏輯。

在我們的日常生活中也有許多不可反對的邏輯。比如嫌疑犯不可當法官;裁判員不可下場踢足球等等。

一個命題如果邏輯有錯,這個命題不可能是對的。所以檢驗真理不是靠實踐,而是靠邏輯。如果真理是從實踐證明的,連慣性定理也不可能被發現。因爲在我們的地球上不存在不受外力的物體,而慣性定律要求物體不受外力,纔有動者恆動;靜者恆靜。

把實踐提高到能夠檢驗真理的位置,極大地妨礙了我國科技的發展。中國的科學家只會實踐而不會用邏輯分析。我並不否定實踐的重要性,真理是靠實踐發現的,但是發現了真理以後,這個“真理”是不是符合真理的本質,就不是繼續實踐,而是回過頭來用邏輯去檢驗。

用邏輯檢驗中國經濟最重要的發現,就是國有經濟在邏輯上是不能成立的。因爲它違背了裁判員不可下場踢足球的基本邏輯。一個國家的政府是管理者,或者說是裁判員,他不可以進入市場去賺錢。

正因爲這樣,一個正常的國家是不允許政府開辦目的在賺錢的企業。企業只能由民間辦,不可由政府辦。

中國因爲國有企業問題多多,幾十年來一直討論國企改革的問題,但始終沒有找到解決的方案。其原因就在於國企在邏輯上是矛盾的。國企改革的唯一齣路是把它變成民企。

由於中國的權勢人士相信共產主義,憲法上規定中國經濟以公有制爲主。所以關係國計民生的關鍵企業,如金融、通信、電力、石油、交通等都由國家壟斷,民營資本不可進入,或者只能當一個配角,起到幫助國企經營的作用。這種所有制的特點與西方以私有制爲主的完全不同。

由於壟斷缺少競爭,這些國企普遍效率不高,但是因有壟斷地位,靠損害消費者的利益賺錢不少。這些大國企所賺的錢都成爲政府的收入。所以中國政府除了稅收還有國企的壟斷利潤,非常有錢。

在西方企業的收入都歸企業的股東所有,也就是都成爲百姓的收入。所以和西方比較,中國政府有錢而百姓較窮。

政府的收入除了必要的行政開支,不可以用於消費,只能用於投資。所以中國經濟的主要需求是投資,而非消費。請看下面這張圖,在世界各國中中國的儲蓄(絕大部分都轉換成投資)是最高的。

中國經濟的如此與衆不同主要是公有制造成的。

中國的政府投資首先是用於基礎設施,建高速公路、高鐵、地鐵、機場、大壩,以及電廠、港口等。因此中國的基礎設施比許多發達國家都更強。投資業也興建了許多工業,如鋼鐵業、水泥業等。所以中國的鋼產量達8億噸,佔全世界的一半以上,而中國人口只佔世界的20%。

另一方面居民因收入低而消費弱。結果是產能過剩,生產出來的東西賣不掉,解決的辦法還是擴大投資,靠投資保持一定的增長率。這種投資的自我加強在短期能夠見效於一時,但不是長久之計。

從長遠來看,必須改變國民收入的分配,讓居民在GDP中分配得更多一些。辦法是企業要改國營爲民營,讓企業的收入從政府手中轉變成居民的收入。

企業的目標都是追求利潤。在法治的環境下,大家都追求利潤不會造成衝突,反而能夠促進資源配置的改善。所以自由貿易(國內和國際)是促進財富增長的最主要的方法。如果企業的目標除了利潤之外還有別的目標,自由貿易的基礎就不存在了。

國有企業常常會有利潤之外的目標。所以對國有企業,自由貿易未必有利於社會。國企往往有國家(不一定是人民)利益的目標,所以WTO(世界貿易組織)的條款未必適用於國企。其他有關於自由貿易的合作協定也未必適用於國企。中國的國企在全世界的企業中是一個另類,他與衆不同。

中國大城市房價之高在世界各國中名列前茅。中國雖然只是一箇中等收入國家,但是房價已經超出高收入國家。造成這一奇怪現象的原因也與中國的公有制有關。

因爲百姓的儲蓄沒有能夠獲利的投資機會。能獲利的投資,如金融業、能源業、通信業等都是國家壟斷的。所以百姓的儲蓄只能投資於比較自由的房地產市場。大量資金湧入有限的房地產,房價焉能不高。

解決中國房價過高的方法,很簡單,對民間資本開放壟斷業。比如讓老百姓開銀行,大家就會把房子賣了去開銀行,房價立刻就落。要知道,世界各國絕大多數的銀行都是百姓投資開辦的。美國有五千多家銀行,都是私人投資辦的。唯獨中國不讓百姓辦銀行,其間接效果就是房價奇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