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什麼是貨幣
茅於軾
2017年1月21日
我們每人都在用貨幣,幾乎一天也離不開。但很少人會想,爲什麼錢能夠買東西?萬一貨幣不能買東西會怎麼樣。其實四十年前就發生過光拿錢不能買東西的事。而且商店裏的貨架上稀稀拉拉,根本就沒有什麼商品可賣。往前六十年,錢是可以買東西的,雖然不及今天那樣供應豐富。錢的功能,從能夠買東西,到不能買東西,又回到能夠買東西,這裏有些什麼經驗教訓,值得我們思考。
錢就是用來買東西的。不能買東西的錢就不能算錢。或者只能買某些東西,那也不能算是錢,頂多隻能算購物券。理論上講,錢必須能夠買一切商品,它不同於購物券。當錢能夠買一切商品時,錢具有度量價值的特性,也僅僅在能夠買一切商品時錢才具備度量價值的功能。錢能夠度量價值的必要條件是它能夠買一切商品。
道理很簡單,按照該商品的價格付款就能夠買得到。這一事實證明瞭該商品的標價是真實的。反過來講,如果按照標價不能購買,證明這個標價不真實,無法用貨幣進行交換。於是所有的商品可以分爲可交換的和不可交換的兩大類,分別構成兩個集合:可交換集和不可交換集。在計劃經濟時代,商品就是可以分成這樣的兩大類。在市場經濟下所有的商品都是可交換的,不可交換集變成空集。
正確度量商品的價值,具有非凡的重要性。人類的經濟活動都要比較投入和產出。計算投入和產出都要知道各種商品的價值。一個企業辛苦一年究竟是賺是賠,要算一筆賬。
這裏牽涉到許多商品的價值。勞動工資、房租、貸款利息、原材料、企業的通訊和運輸費用。由於有了錢,能夠度量價值,經濟活動纔有了方向,纔可以把不同的商品相加減,纔能夠計算出GDP(一個國家一年內生產出的價值總量)。
計劃經濟之所以失敗,就是錢不能買許多商品,價值尺度混亂,經濟活動失去了方向,一切陷入混亂。再加“勞動一定能創造價值”的迷信,幹了許多消滅價值的勞動,像大鍊鋼鐵、上山下鄉、農業學大寨等等,國家越搞越窮。
錢可以度量價值,還可以儲存價值。一個有錢人可以把錢放在兜裏,也可以變成金融資產,比如隨時可以提現的銀行存款。此時錢用於儲存價值。和沒有價值儲存功能相比較,錢的這一功能極大地改變了社會的生產和消費。在沒有錢做交換中介的時候,實行的是物物交換。
生產出來的物品不是用來消費就是用來投資(比如建一道防野獸用的籬笆)。有了錢做交換中介之後,生產的目的是賣成錢。而且價格還會波動,因此生產隨價格而變動,於是發生了經濟週期,高高低低。這些都是因爲有了貨幣纔會發生的。
現在大家用的都是紙幣。一百年前還有許多國家(包括我們中國)用鑄幣,用黃金、銀元或銅鑄的銅板。現在除了照另錢或自動售貨機,極少用鑄幣。紙幣替代了鑄幣的主要原因是鑄幣本身的價格會波動。用黃金做貨幣時這個缺點暴露得最充分。
貨幣是用來度量價值的。如果它本身就在變,就不能用它去度量價值。紙幣本身是沒有價值的。它能不能穩定地成爲衡量價值的單位,取決於它的發行量能不能良好地管理。
有些落後國家把印鈔票作爲政府撿錢的工具,無限制地印鈔票,通貨膨脹大到幾十倍,甚至幾千幾萬倍。但是管理得好的中央銀行,能夠維持貨幣的穩定性。紙幣比貴金屬貨幣好得多。所以現代國家沒有用貴金屬做貨幣,都改用紙幣了。
紙幣有造假的問題。其實鑄幣一樣有成色問題,就是在貴金屬裏摻假。這樣的事在中外歷史中發生過無數次。現在有出現了電子貨幣,用信用卡可以付款,貨幣完全被排除了。但是信用卡也有造假問題。可以說,世界上沒有萬全之策,總是魔高一尺道高一丈。鬥爭永遠不會結束。
紙幣很容易在印刷機上印出來,而且它確實是有購買力的。當然,靠此撿財會造成通貨膨脹,但是用鈔票確實可以平衡宏觀經濟的供求關係。如果發生了宏觀不平衡(原因不在此討論),用貨幣的發放和回收可以平衡供需。
如果供大於求,購買不足,可以發放貨幣,通過銀行貸款等手段增加社會的購買力;相反,如果宏觀上供過於求,可以回收社會上流通的貨幣減少購買力。這就是凱恩斯提出的宏觀調劑方案。他的一系列對經濟現象的觀察構成宏觀經濟學,可說是現代宏觀經濟學的鼻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