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面對有爭議的事件,儘量不要代入太多個人情感

那件爭議巨大的事終於塵埃落定,有些人還在嘴硬,那可能只是面子之故,如果我們回到當初,應該持有怎樣的態度?

我覺得首要的一條,這件事兒跟我們個人的具體利益不是太大,犯不着在與人爭論的時候,把自己弄得很生氣,憤怒是有價值的,不要隨便浪費。

另外一個原則略複雜一點,需要引入貝葉斯定理。

這件事剛被媒體報道的時候,可能大部分人都選擇相信了,生活太平淡了,我們需要一種反差巨大的傳奇。

但隨着搞專業的人不斷拋出質疑的點,相當一部分人的置信度天平就開始逐漸傾斜了。

我想要強調的是,根據不同的外部條件調整我們對一件事真假的置信度,這纔是一種理性的態度,而不是一旦認定了一件事的真僞,就立刻分立場站隊,不管不顧地一條道走到黑。

科學家經常需要判斷一些觀點是否正確,我們也會對一些事情的真假進行判斷,通常的過程是,我們會對某一觀點或事物賦予一個先驗置信度。

在這個基礎之上,由於新證據、信息的不斷湧現,每個人的先驗置信度都可能發生改變,由此獲得後驗置信度。

也就是說,如果我們都保持思想開放,論斷公正,願意在新的信息面前改變信念的話,最終證據會將我們引向共識。

網絡上,我們似乎遇到過一些好像永遠也不會改變觀點的人,他們甚至會在一些爭論過後,反而更堅定了原有的信念,心理學上將這種現象描述爲「逆火效應」。

逆火效應

不過謝天謝地,「逆火效應」並不總是發生。因爲這種現象事實上是一種「反論偏倚」,也就是說,人們通常會更加嚴格地審視那些與自己原有信念相矛盾的觀點。

最糟糕的情形是,有些人對某些事情的先驗置信度是0或100%,這意味着無論證據如何充分,他都不可能改變,這種人,我們將其稱爲信徒。

很多人在毫不重要的議題上太過關注自己的虛榮心了,爲此傾注了完全不必要的人情緒,而情緒會遮蔽理性影響判斷。

其實你是誰你的觀點是啥,根本沒人在乎沒人記得,猶如雁過寒潭,雁去不留影。

在這個事件中,要說責任劃分,我覺得,起碼各媒體平臺多少有點兒故意——我指的是故意縱容大家的爭論乃至互相攻擊。

爲什麼他們要這樣做?我們先看一下《智人之上》的這個例子——

2012年,YouTube在全球的總觀看時長約爲每天1億小時。但公司高層還不滿足,於是給算法確立了一個充滿野心的目標:到2016年,這一數據要達到每天10億小時。

經過對數百萬人的實驗,不斷試錯,YouTube的算法發現了臉書的算法也掌握的那套模式:只要激起人們的怒火,就能提升參與度,而走中庸節制的路線則行不通。

於是,YouTube的算法開始向數百萬觀衆推薦各種讓人驚駭、憤慨的陰謀論,同時無視那些較爲中庸、理性的內容。2016年,YouTube每天的總觀看時長達到10億小時……

所以,在這件事全網爭吵的最熱鬧的時候,我是一言未發,聰明如我,纔不要掉進那個怒火的陷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