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刻新闻

信息过载时代的新闻精选

政府會失靈嗎?剝削來自於權力而非資本

在對待政府的態度上,經濟學派總體可以分成四類:

一是絕對信仰。以計劃經濟學派爲代表,主張全部生產資料國有化,取消財產私有,取消市場經濟。

二是高度信仰。以凱恩斯主義爲代表,主張政府幹預社會的方方面面,以擴大需求、刺激消費。

三是偶爾相信。以芝加哥學派爲代表,認爲政府只可以在信用體系、法治建設、社會救濟等等少數幾個方面充當兜底的角色。

四是絕對不信。以奧地利學派爲代表,認爲政府只能充當市場守夜人的角色。比如貨幣要回歸商品化和自由化,而不是政府化。

研究政府在經濟中的作用,最著名的當屬公共選擇學派。公共選擇學派的創始人是詹姆斯·布坎南,他畢生探求的是經濟持久繁榮的政治制度,因此又被譽爲憲政經濟學之父。

1919年,布坎南出生在美國一個農民的家庭。布坎南的經濟理論歷程非常曲折,在攻讀博士之前,他是一個堅定的計劃經濟者,多次聲援蘇聯,完全敵視奧地利學派。

1946年,布坎南進入芝加哥大學攻讀博士,然後只用了6個星期,就完全放棄了計劃經濟理論,成爲了芝加哥學派的一員。

1957年,布坎南又創立了公共選擇學派,然後與凱恩斯主義者進行了整整三十年的論戰,並最終大獲全勝,於1986年獲得諾貝爾經濟學獎。

2008年金融危機後,布坎南已經算是一名奧地利學派學者。因爲他認同了奧地利學派最後一個,也是最難以理解的主張——貨幣的非國家化。

在凱恩斯主義盛行的時代裏,人們不自覺地把政府看成了一個“仁慈”的角色。當時的經濟學家普遍認爲,市場失靈的原因是市場缺乏宏觀調控,因此政府幹預非常有必要。

而布坎南卻警告說:人們終將認識到,理想的集體主義實際上並不存在,也確實不可能存在。政治領域中的人和市場領域中的人沒有什麼區別,一樣的追逐私利、一樣的卑鄙無恥。

1957年之後,布坎南開始把常規的經濟分析運用到政治層面。包括政府的權利和義務、公共資源、公共政策、憲法等等方面,並因此創立了公共選擇學派。

1982年,對布坎南來說是一個轉折點。因爲凱恩斯主義遭遇了重大挫折,布坎南卻因爲詳細論證並預言政府的幹預政策會失靈而聲名大噪。

布坎南提出了一套最基礎的經濟學方法論:

第一、以人爲本。一切經濟活動、政治活動,不管過程多麼複雜,個人都是最終的決策者、選擇者與行動者。

第二、人性利己。人在經濟活動和政治活動的選擇中,雖然也會考慮利他的因素,但最終都是爲了利己。

第三、政治也是交易。市場是個體之間的交易,公共政策是羣體之間的交易,但落腳點都是個人,因此政治也是一種交易。

從這套方法論出發,布坎南詳細論證了政府爲什麼會失靈。

第一、政府僱員同樣利己。

政府幹預主義的立論基礎是,在市場領域,人是利己主義者,而在政治領域,人就會變成利他主義者。布坎南卻認爲,在政治領域,人一樣是自利的,否則世界都是烏託邦,就不存在壞政策和壞官員。因此,既然政治領域的人一樣自利,那由人制定的幹預政策,定然存在缺陷。

由於利己動機的存在,他們的行爲實際上不是傾向於最大限度地爲公共利益服務,而是單純的依據自己獲得的信息和個人效用的最大化原則來決策。

第二、政府機構效率低。

芝加哥學派的弗裏德曼在批評國家幹預主義時說:用他人的錢,爲別人辦事,由於沒有產權約束,他們的一切活動根本不考慮成本問題。

官員行事時無成本壓力,而且也沒有利潤含義,因此官員制定的幹預政策,往往只會從個人的得失出發,追求政績和個人仕途,最終一定會造成產能過剩、資源浪費。而且由於權力的壟斷性,有着“無窮透支”的可能,因此他們一旦決策失誤,造成的浪費將遠遠超過企業。

第三、政府權力會尋租。

馬斯克說過:剝削來自於權力而非資本,沒有權力撐腰,資本只會討好顧客和員工,哪敢恣意妄爲。

這個觀點,布坎南在數十年前已經論證過:利益集團會通過權力尋租的手段,促使政府幫助自己建立壟斷地位,以獲取高額的利潤。

布坎南認爲,最常見的尋租行爲有4種:一是政府幹預定價,二是政府特許經營,三是政府審批配額,四是政府定向採購。

因此,尋租者所得到的利潤並非是市場經濟的結果,而是權力幹預下的一種再分配。而且,政府權力的介入,會導致資源的無效配置和分配格局的扭曲,產生大量的生產浪費和資源浪費,並最終引發經濟危機。也就是說,市場失靈的根本因素是政府幹預。

正是因爲這些因素,布坎南認爲,政府的幹預主義,不但不會增加福祉,反而還會削弱福祉。

布坎南強調,不應該把增加社會福祉與保證個人平等的權力隨便交給一個特權機構,然後再虔誠地等待它的恩賜。正確的做法是,讓這些特權機構或特權人物受制於一個硬性的約束機制,並且由公民真正掌握這個約束機制的最終決策權。爲此,布坎南創立了憲政經濟學。

布坎南以一套悲觀現實的理論,取代了政府那套浪漫虛幻的觀念,開闢了一條全新的思路,讓世人重新開始思考政府能做什麼,政府應該做什麼。